系统科学方法视域下的钢琴演奏理论*

2013-04-11 18:40王海波
关键词:钢琴演奏钢琴科学

王海波

(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088 )

系统科学方法视域下的钢琴演奏理论*

王海波

(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088 )

运用跨领域跨学科的新视域,重新探究钢琴演奏理论和钢琴教学理论,成为当前值得重视的新领域。在系统科学方法视域下研究钢琴演奏理论,即在厘清传统的钢琴演奏与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系统科学方法运用于钢琴演奏理论研究,以此改进沿袭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理念,使分析问题的角度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由静态的到动态的、由自主的到相互作用的等等,从而达到一系列认识的根本改变。系统科学方法视域下的钢琴演奏理论研究,对于促进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良性发展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钢琴演奏;科学方法;理论借鉴;结构渗透

钢琴演奏艺术是一个特殊而又具体的学科领域,其研究范畴最直观地涉及到钢琴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钢琴艺术史、钢琴表演艺术和钢琴教育理论等理论体系。其中理论研究和史论研究的方法,又是与一般科学方法密不可分的,这使得钢琴演奏与钢琴教学研究中渗透了大量的系统科学方法。因此,运用跨领域跨学科的新视域,重新探究钢琴演奏理论和钢琴教学理论,便成为当前值得重视的新领域。在系统科学方法视域下研究钢琴演奏理论,即在厘清传统的钢琴演奏与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系统科学方法运用于钢琴演奏理论研究,以此改进沿袭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理念,使分析问题的角度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由静态的到动态的,由自主的到相互作用的等等,从而达到一系列认识的根本改变。传统的钢琴艺术实践在实际应用中常常涉及演奏与教学环节的更为普遍性的一般规律,进一步深入考虑问题时则会涉及各种不确定因素,如人的生理、机能、素质等差异,文化、地域、传统等差异,教与学互动中对于音乐的认识、审美、判断以及诸多动态的、变化的特性等等。我们以固有的理论框架诠释常常难圆其解,这就需要在理论研究中挖掘和开拓更具科学性的理论依据,从而也更亟需借助于跨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行充实与完善,因此,系统科学方法视域下的钢琴演奏理论研究,对于促进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良性发展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笔者在多年钢琴教学实践中切身地认识和体会到,钢琴演奏艺术的展示过程是一个完全动态的、系统的调节控制的实践过程。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实践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常常存在着不可测的变数,因此采用能够体现这种运行特征的理论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阐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汲取与钢琴艺术理论相关的系统科学方法基础理论,以系统科学方法所涵盖的系统方法、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等方法论体系为理论支持,择取其应用性的理论概念作为重要依据,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解析和把握钢琴演奏与教学中整体的动态性质和发展变化趋势。

钢琴艺术从1710年在意大利制造出第一架羽管键琴,已历经300多年的发展史。钢琴音乐创作、钢琴演奏、钢琴教学等艺术理论的沿袭和传承,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论体系相比,从形成和发展脉络到其表现形式大相径庭,均始终遵循着传统化、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原则,并随历史变迁在不断地丰富、扩充和发展之中。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从历史演变的脚印回首20世纪百年的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人无不为之惊叹。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着世界战略格局、推动了现代化文明的进程,而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使来源于科技的思维理念渗透到人类生活中更为广阔的领域,同样也影响着钢琴艺术的发展演变。

当今时代,从国际国内的大学基础教育学科设置来看,均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就是理、工、农、医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互交叉,跳出文与理、专与博的关系间的思考方式与套路,为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掌握综合性知识的通识教育课程。这种理念也同样启示我们,在研究任何一种学科表现为概念、理论的知识形态的同时,更应结合通识教育的多角度思维和跨学科取向分析方式,体会深蕴于其中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等精神形态的诠释特点,欣赏和尊重多元的文化和观点,“在发掘文化遗产、分享古典智慧、继承高雅传统的同时,把经典与前沿、传统与现代、创造与继承、现实与永恒等等问题联合起来进行思索”*[美]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任定成序言,第4-5页。。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与突破,常常可以促进和引导常规科学应用的良性发展。在常规科学中,通常人们发现的多种现象和提出的多种理论学说,都可以运用经典科学方法中的哲学思想予以阐释,而从常规科学中发现的范例和形态来看似乎长期不能得到解释的现象,其重要性的原理特征也往往可以通过与经典科学思想的比较显现出来。

钢琴演奏艺术理论原本归属于人文科学研究范畴,但在当代文理相互渗透的学术环境下,也逐渐呈现出更加信息化、多维化的发展态势,例如心理学、生物学、运动学等已大量应用于钢琴演奏法研究中。从哲学的观点与角度审视,钢琴演奏方法理论在科学方法理论的引领、辅佐与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略显匮乏。这更促使我们在追寻和沿袭前人的基础上,继续不断地深入观察、探索、研究,逐步扩大钢琴演奏艺术乃至整体艺术学科与科学方法理论体系借鉴与应用的融会贯通,关注具有前瞻性的科学领域中的理论形态,以借助科学理论自身的价值优势来与相关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种认识事物的思路,是所有不沉迷和徘徊于固有概念与原则的追索者的探索路径。这种精神使我们在解读和认知新事物过程中,拓展理论方法研究的视野,追求技术与艺术更好地结合,音乐与技巧的融合层次更加细腻,技术要素的认知也更加系统和深入。

从钢琴演奏艺术理论的研究历史进程中审视,其发展明显具有多样的、动态的演化特点。仅从钢琴的演奏技术规则与教学概念法则角度来考察,即可窥见漫长的钢琴演奏历史中流传和延续了诸多持有不同钢琴演奏理论观点的学派。18、19世纪的古老的演奏学派,被后人称作“手指学派”,也叫作“机械演奏学派”,其主要观点“把技术视为是音乐家能够流畅、和谐、准确地演奏个人或他人作品所需要的运动技能的总和,把连续数小时的训练和无数次的重复看作是音乐家成功的唯一途径”*[俄]根·莫·齐平:《音乐演奏艺术——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并且执著地坚信要拥有完善的演奏技术的话,其中最重要因素就是“对手指动作的绝对控制”*[美]乔治·考切维斯基:《钢琴演奏的艺术》,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9页。。随着19至20世纪之交科学思想的进步,一些从事钢琴演奏研究的理论家和钢琴教育家一直在探寻系统化、理论化的钢琴演奏实践理论,认为总有一天科学可以证明,以往的做法使钢琴声音的发挥受到了很大局限,必然会影响音乐家演奏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音乐家诠释音乐天赋的展现,这种观点被后人称作“解剖—生理”演奏学派*[俄]根·莫·齐平:《音乐演奏艺术——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这一学派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不受限制的、对所有弹奏者都同样适用的钢琴弹奏动作,找到一种运动起来像一部完美的发动机一样的合理技巧,“重量弹奏和放松是这一学派最强调和重视的概念”*[美]乔治·考切维斯基:《钢琴演奏的艺术》,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22页。。到了20世纪30年代,“解剖—生理”学派又逐步被“心理—技巧”演奏学派所取代,成为应用于钢琴教学与演奏理论体系的主流。

从这一系列钢琴演奏学派所持有的观点可以看出,每种随历史发展而产生的学派均有其各自的理论主见,所倡导的思想都各有其独立的、较为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依据。

“解剖—生理”演奏学派是运用生理学和解剖学原理研究人体骨骼与肌肉的运动规律,对演奏者的臂、肩等关节部位的活动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包括针对手腕和手指等与琴键表面的角度都可以进行精确的计算,并能够推算出手指下键的瞬间负荷“重量”等等。这些工作对钢琴演奏过程中掌握各种生理数据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我们继续针对在演奏过程中寻找自然的、合理的、有效的动作调节的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心理—技巧”演奏学派从理论上对“解剖—生理”演奏学派均持否定的态度。这一学派认为,“解剖—生理”学派在研究各种肌体组织活动和运动轨迹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同一个完整的肌体中,人的体力因素始终与其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会受到人的最高神经系统——大脑的支配和控制。“解剖—生理”学派对人在钢琴演奏活动中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忽视,会导致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在钢琴演奏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针对于此,“心理—技巧”学派的理论家们持有的观点是,演奏者的各种动作都应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生理学反应的结果,演奏技术中的运动机能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心理特点”紧密地并存于一个不可拆散的整体之中的。

从某种角度可以看出,“心理—技巧”演奏学派的理论主张显现出更力求于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理念,有其较为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洞察力,因而 普遍得到演奏艺术家和教育理论家的认可。

英国钢琴教育家托拜厄斯·马太(Tobias Matthay)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创立了一套钢琴演奏理论。马太在钢琴演奏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强调,在钢琴演奏中只关注于手指的动作,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钢琴对于音乐中多变的音量、音色的要求,技术技巧必须为音乐服务,每个有关钢琴演奏技巧的原理都应以表现音乐为出发点。马太也是放松观点的最积极倡导者,他曾写道:“放松不能变成软弱无力……它并不意味着演奏时所需的力气可以省略……仅凭臆断用重量触键就是靠丧失重量来弹出声音,而且同时不需手指和手的主动性参与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英]托拜厄斯·马太:《当今钢琴的谬论》,第21页。(Grigori P.Prokofiev,Igra na forterpiano,p.21.)

由上可见,在演奏技术与方法的进步与演化过程中,钢琴家们总是在不断探索中推陈出新。其中有些方法也颇有创意,美国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曾经为同时代的钢琴家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智能技术”,这种技术的运用特点是:“演奏者所采用的钢琴技术在不经过手指触摸琴键的动作练习情况下,可以完全通过演奏者对音乐画面的想象而生发出内心的音乐形象,这种形象反馈到大脑的音乐中枢神经区,使音乐形象在头脑中分析加工,并作用于演奏者的手指,使直接在钢琴上弹奏出想象中音乐的现实成为可能。”*[俄]根·莫·齐平:《音乐演奏艺术——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171-172页。从这些论述中已可见出,演奏家将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作用置于何等重要的位置。

正由于事物都有其复杂性的本质,许多因素常常错综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甚至难以调和。本着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在钢琴教学研究中谋求演奏艺术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具备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思路方向:以借鉴新学科领域中系统科学方法的思想为宗旨,以哲学的思维推理从新角度来寻求不同学科中的理论联系,探索其本身的理论发展的线索与脉络。

系统论(System theory)的方法是对哲学产生重要影响、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突出作用的经典科学方法,它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为现代科学提供了一种认识工具。其分析问题的方法是把事物看作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考察其内部关系和外部联系,以对其运动状态和目标方向等获得定量的认识。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的方法则是把研究事物的客体作为信息系统的获取、存储、处理、转换、反馈等,从而实现其事物目的性的运动过程,从中达到对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控制论(Cybernetics)的方法是研究多种学科中如何对各种动态系统进行调节的科学理论,为现代科学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动态的方法与手段。它所研究的系统范畴,小到分子,大到银河系,并在其研究领域中对机器、动物(人类)、社会等有着更多的关注。控制论所研究运用的方法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有些是前人的理论依据中所无法解释的各种物质间相互作用与联系的现象。例如当牛顿的物理力学在深入到新发现的微观世界的原子物理学时,就很难得出解决方法;控制论中的自动控制系统特点则得出解释,是因为物质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某些变化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运动。控制方法的反馈原理也指出人体有着惊奇的自我调节系统,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动的循环反馈体系,会根据人体机能的不同变化和需求对大脑做出相应的循环反馈。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ner,1894—1964)在1948年发表的一部奠基性的著作中提出的控制论的副标题“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成为维纳给予控制论的描述性定义。这一新理论在其形成的初始阶段,大多应用于数学、物理学的研究。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控制论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运用和深入到自动化技术、通讯、医学、生物学、社会学等领域,进而渗透到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普通生物学、语言学、艺术学、行政管理、军事战略等各个学科领域。可以说,一个运行系统中倘若存在可以控制、有反馈的循环过程就具备了适用控制论处理的突出特征和优势。也可以说:“控制论研究的是物质联系中一类特定的联系形式,这类联系形式在物质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中……,把控制论作为一种辅助的工具去研究社会生活中某些方面的问题是可能有意义的。”*[美]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郝季仁序。

以上三种科学方法均为上世纪40年代诞生的重要科学理论。三者密切联系,其中控制方法与信息方法的应用都以系统方法为前提,系统方法是控制与信息方法的基础,三者概括为系统科学方法。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这些经典的科学方法明显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研讨和关注,其影响力也跨越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疆界。由于文学艺术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一脉相承,经典科学方法的理论特点与音乐艺术之间的联系已成为部分音乐家、音乐理论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仅以关注控制方法与艺术的联系角度来看,美国学者Herbert W. Franke在《A Cybernetic Approach to Aesthetics》一文中就提到:他相信控制论的美学思想将带给我们在艺术范畴的讨论过程中结束诡辩法的时代,因为“它为理解艺术和审美知觉的人类现象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方式”*A Cybernetic Approach to Aesthetics Herbert W. Franke Leonardo, Vol. 10, No. 3. (Summer, 1977), pp. 203-206.。

克罗地亚学者Hans-Peter Reinecke在《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of Music》的《Cybernetics and Musical Consciousness》文中认为:“音乐,正如今天所设想的,是一个动态的文化,其动态的过程在各自的方方面面都是一个个非常复杂的领域,这些领域又被众多的、不同的文化态度所确定。所以,音乐是无法摆脱人类的控制和行为的。音乐与每个人的各自系统的内部处理和不同的调节有着极其复杂的、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性,这种内在联系的本质,充分地体现了控制论方法的哲学思想与音乐本性特点中意识形态的不谋而合。”*Cybernetics and Musical Consciousness Hans-Peter Reinecke.

美国学者Jeff Pressing还通过观察小提琴演奏方面的试验得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演奏中心理活动的自然反应变化,以及演奏中的触觉、视觉与动作和声音变化之间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连续统一体。“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视觉的控制与听觉、触觉同样重要,同样会影响表演的效果。这些试验结果都充分地证明了音乐表演与系统科学方法中的某些原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Cybernetic Issues in Interactive Performance Systems Jeff Pressing.

美国钢琴教育家乔治·考切维斯基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钢琴演奏的艺术——一种科学的方法》中就已经运用了神经生理学领域的理论依据,在分析了钢琴诞生以来的钢琴演奏教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后,提出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所有钢琴弹奏活动的源头。他的研究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当代人们探寻演奏这一复杂运动的科学观念。但他在书中的结论中说道:“在钢琴演奏中涉及到有关的科学如反射学、神经学、组织学、肌肉生理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等,仍然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去完全理解运动的过程以及对它们的控制,这些过程的一些组成部分还没有被彻底研究,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仍然缺少答案。同时他期望随着科学的发展,支配运动行为的神经过程的探索之路会越来越光明。”*[美]乔治·考切维斯基:《钢琴演奏的艺术》,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113页。

美国纽约宾汉顿大学钢琴教授西莫·芬克毕生研究钢琴教学法与钢琴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钢琴教学法中的动觉性学习,是通过心智和躯体操作相结合的反复体验才能掌握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弹奏习惯。“学生在演奏或练习过程中,要学会随时调整在任何时段中弹奏调节幅度的增加或减少,以及随时调整各种特定协调配合的改进程度,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推陈出新,激发出新的弹奏模式和新的音乐感受,使模式化的弹奏模式和音乐以及演奏者浑然天成。”*[美]西莫·芬克:《精通钢琴技巧》,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第6页。

国内学者平仑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文学艺术与控制论方法的关系。他出版的《文艺控制论初探》一书中写道:“用控制论方法研究文艺科学,不仅是从研究角度的变化,而是从思维方式上产生的变化。这种从哲学的世界观研究控制论式的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必将推动文艺科学走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平仑:《文艺控制论初探》,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6年,第137-138页。所谓“控制论式”的思维方式,是着眼于反馈基础上调节行为的思维方式。它所探讨的核心内容是:文艺实践如何接收信息的反馈,如何经过调节确立自己的正确方向;如何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纠正实践中偏离正确方向的倾向;如何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调节表演艺术,使表演艺术保持在适宜的分寸上。

国内许多钢琴界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和学说虽然未提出明确的科学方法原理,但在某些方面的学术判断已明显体现出注重科学方法的思想。例如,钢琴教育家郑曙星教授在她的教学思想理念中就非常强调在日常的钢琴练习中注意用理智来控制感情,依靠理性来驾驭感情,并达到二者的平衡协调,运用自如。“在演奏中可以通过对呼吸的控制来减少演奏中的失误,同时还需要细心体验钢琴作品所要表现的感情细节,这样才能够调动和控制音乐表现的尺度、强度以及变化的幅度,以求达到收放自如,表达出作品的整体性及完美性。”*夏小燕:《走进她的艺术世界——有感于郑曙星教授的钢琴教学》,《钢琴艺术》2006年第7期。

可以看出,系统科学方法的理论思想已经以不同形态、从不同视角渗透到音乐、艺术和表演中。这种更为先进与前瞻的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开创并启发了我们研究新构想的思维空间,给予我们在研究中宏观的分析和微观的阐释以更广阔的视野,为我们在进行理论依据和实践规律的深入探讨后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为我们探寻科学方法与钢琴艺术之间的思想渊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借鉴。

据上所述,笔者将融汇三大科学方法于一身的系统科学方法引入到钢琴演奏与钢琴教学理论的研究中,尝试运用该方法作为更深层的探索和解析钢琴演奏的某些实践依据,以提供一个钢琴演奏艺术良性发展的思维路径。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中前两部分的研究工作应当为最后的核心研究部分提供必要的背景铺垫、理论基础及数据支持。

(一)整合、归纳和总结

1. 整合系统科学方法结构特点与认识客观事物知识体系,归纳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特点,以利于更好地借鉴与熟稔运用。如:控制中的反馈与负反馈调节,事物的可能性空间,随机控制和有记忆的控制,正反馈与恶性循环等;系统中的稳态结构,系统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系统的均匀、稳定和超稳定,自组织系统和自繁殖系统等;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加工和思维,滤波理论,信息的储存和组织等;事物性质的质变、渐变和不变,黑箱认识论,可观察变量和可控制变量,可判定条件等。所择选的这些科学方法对于健全钢琴演奏与教学理论有着从宏观到微观的指导意义。

2. 纵览钢琴艺术发展历程,总结统计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研究史料文献中呈现辩证唯物观的钢琴演奏与教学理论的概念与方法,从中能够发现许多观点与法则均兼具哲理性的宏观与概括,拥有科学方法论的视野与气魄。如俄国钢琴家涅高兹认为有多少音乐就有多少技术问题,可以把无限丰富的钢琴陈述方式归纳成为一些比较简单的因素,直到由综合而深入整个现象的基本核心为止;鲍里斯·柏曼认为有许多钢琴家的肢体动作被个人的肢体构造所限制,技巧可以说是演奏者对音乐的体验与理想和所熟悉的曲目及其他因素结合的成果。在已研究文献中可大致归纳出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者们大量运用了艺术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学、神经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进行综合的联系分析。

(二)方法的应用与结合

从系统科学方法的角度论述分析钢琴演奏中的技术特性、状态调控及方法的运用,根据钢琴弹奏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实例性的个案分析。在分析中尝试打破传统的演奏机理与作品诠释的一般性惯例,以系统科学方法的分析视角和思维方式,以求钢琴演奏的复杂系统运动过程有其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规律可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反馈与负反馈的调节原理和方法不仅适合应用于钢琴弹奏中的声音技巧控制、放松与紧张状态的调节辩证关系中,还适用于解析弹奏技术和音乐演绎过程中任何一个循环形态的环节中;钢琴演奏技术能力的可能性空间探讨不仅仅局限于开发动态的力量协调个性和手指灵活性概念,可能性空间蕴涵于一切可发展、可想象的钢琴音乐的创造艺术与技术中;信息的控制传递从多种层面辅助于钢琴演奏的整体与细节,它包括钢琴演奏中思维和意识的概念、多种滤波方法的可利用性、信息传递的分析和归纳范围、音乐思维的形象空间和概念空间;在钢琴教学中运用系统方法,针对演奏过程的这一复杂系统状态特征寻找应对方式和进行有效地利用,它包括演奏状态系统中的各种因果条件,个体系统中从生理到心理存在的各种稳定状态,以及演奏过程中对音乐阐释的各种组织结构特点等。

(三)以哲学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这是研究的主体。拟以系统科学方法中的理论体系作为切入和应用的基础,将其剖析问题的方法和观念交织融入到钢琴演奏与教学理论的研究中,试图运用哲学意义的科学原理更深层地探索、解析、组织钢琴演奏法体系中所缺乏的理论依据的实践现象和过程。在这种体系中,目的不变,方法中的思维模式则应当树立新的思想理念,分析解决问题的性质和功能既要着眼于问题的统一性,又要统筹考虑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钢琴演奏作为一个系统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思维的方式也必须具备动态的特征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分析的过程必须从大量的教学和演奏实例中求解论证。如明确演奏的音乐意图需要有意识地摸索研究获取所需求的音乐目的中的各种动态元素;思维和意识在钢琴演奏中所体现的意义是以多种形态存在和体现的,可能有意识、潜意识、下意识和直觉意识等综合体,它们之间没有明显分明界限,具有良好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接纳,与演奏者的训练方式、心理状态、音乐表现形式和现场环境条件等等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在动态的演奏调节过程中整个机体的调整和适应是无限次的,在错综复杂的状态下很难确保所产生的各种可变性因素能够处于不变的状态;运用自繁殖和稳态结构原理,在遇到演奏陷入困难境遇时,需要完全打破原有的运行系统,挖掘和发挥演奏者本能的可塑优势来再组织和再创造出全新的系统结构,使之趋向新的稳定状态等。与控制方法对应的独特认识方法“黑箱理论”对于强化、改进和革新钢琴教学法中认识事物的规律,即实践——理论——实践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它出自于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现在反馈耦合过程的黑箱模型,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完整的、可行的钢琴教学模式等等。

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来看,新的理论观念常常会同以往形成的理念发生某些冲突,也可能会受到长期持久的传统惯性所带来的相应阻力。因为任何理论在阐释和成熟的过程都会呈现出在实践中新旧观念的交织、理论之间的渗透、理想与现实的混合等种种特征,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在透析系统科学方法理论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可行的、调和的甚至是折中的可接受方式为起点的理论应用,以实践者的身份对这一理论方法研究的渐进过程施以利用、补充、辅助、促进等有利的作用和手段,并在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熟。再者,系统科学理论体系磅礴浩大,在研究过程中常会面对体现出诸多复杂性、变化性的问题元素进行思考,究竟运用诸多方法中怎样一种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能够凌驾于普遍规律之上的、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理论方法,同时这种方法既可以合理地解释钢琴演奏中诸多事实存在的、复杂多变的个体差异,同时也能够在这些变化的形式中进行科学的自动驾驭和调节,并随时运用可变的调节机制,使一切都不局限和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框架中,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论阐述中,以理论与实践的形态分析给予新的理论构想,使理论与实践的演化过程得以相互的辅佐、阐释和沟通,也是在此基础上更有利于消除人们在体验理论解析过程中的思想隔阂,从中总结出更加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钢琴艺术理论。

总之,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探索就不能前进,没有变革就不能发展。虽然在目前关于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理论进行钢琴演奏艺术理论研究还是一个新课题,但它并不超越于我们现有具备的思维想象空间,足以使我们对音乐艺术、钢琴艺术的理解和阐释的视域更加广阔、更加深远,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很强的探索意义和研究价值。音乐的表达中出现的新思想虽然常常会被以往的观念所牵制,但是并不会在过去表达过的思想中产生,而是“产生于作曲家对其新体验的一种重新强调,也是对人们一些共有的某种体验的一种实现”*[英]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4页。。可见,一个社会的审美习惯是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群体的体验来进行解读。所以,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的音乐文化思想的同时,不断地吸收进步的、科学的、先进的理论观念,才能永远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

Pianistic Theory under Horizon of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Methodology

Wang Haibo

(School of Arts and Medi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The art of piano playing is a special and specific discipline, it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method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have much connection with the basis of general scientific methods. This paper mainly explains that research ideas with the employment of the classic scientific methods explain and reveal the certainty and feasibility of piano-playing method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piano art is often involved in the universal rules of the playing and teaching aspects. Upon further consideration of the issues, there are a variety of uncertainties with much more particularity, which make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method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piano-play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 Bases upon the theory of the essence in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such as the approach to system, the method of control, and the means of inform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fresh perspective and dynamic path of thought for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piano-playing art with classical scientific methods and theories in practice by making use of th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scientific methods, and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boundaries.

piano-playing art; scientific method; theoretical reference; structure penetration

2013-02-01

王海波(1964—),女,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

J624.1

A

1001-5973(2013)02-0154-07

责任编辑:寇金玲

猜你喜欢
钢琴演奏钢琴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纸钢琴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钢琴
科学拔牙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