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衍义补》在《大学》经世演进中的价值

2013-04-12 00:47陈彦军王宏海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经世大学

陈彦军,王宏海



论《大学衍义补》在《大学》经世演进中的价值

陈彦军,王宏海

(三亚学院 跨文化研究中心,海南 三亚 572022)

宋学以四书之《大学》思想为纲,有着鲜明的经世品格。明代儒臣丘濬的《大学衍义补》可以展示《大学》经世进路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大学》偏重明体到倾向达用,丘濬十分重视《大学》文本的解读,在《大学衍义补》中体现了他的达用的经世思想。《大学衍义补》一方面将《大学》经世进路推到极点,另一方面也昭示儒学经世思想的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大学》;《大学衍义补》;丘濬;经世;实学;体用

“吾儒之教原以经世为宗”,宋明理学因其偏重心性义理,自明季以来饱受诟病,但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明理学继承了儒家经世的品格。从朱熹的《大学章句》,到真德秀的《大学衍义》,再到元代许衡的《大学直解》,后到丘濬的《大学衍义补》,展示了宋明理学经学治世的进路。《大学》经学治世的进路由偏重明体到倾向达用,而丘濬在《大学衍义补》中体现的达用的经世思想,一方面将《大学》经世进路推到极点,另一方面也昭示儒学经世思想在现代转型中的困境与出路。

一、《大学》经世进路的演进

“经世”就是经学治世。该词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唐代著名道士成玄英解释“春秋”为“时代”,“先王”为“三皇、五帝”,认为“圣人议论,利益当时,终不取是辩非,滞于陈迹”;但近代著名庄子研究专家刘武认为:“春秋即春秋经也。言春秋为经世之书,先王之志所寄,故后之圣人,仅评议之而已,无所辩难。”两种解释其实代表了儒家经世的两种路向,一是依据经典经世,经典确定了经世所依循的纲目,而经世所用的义理和举措则由时贤依时势发挥;二是尊奉经典经世,经典包含了万世经世所需的一切,时贤所做的只是发现。顺应周秦之变后大一统局面的需要,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推动改制,强势进入,形成尊奉以《春秋》为核心的五经来经世的政治格局。唐宋变革期平民社会的发展及宋儒对汉唐政治的反思,促使程朱理学家寻找新的经世进路,形成以《大学》为纲领的明体达用、以教为政、深耕厚植的经世格局。

理学的先声发轫于宋初三先生,正如黄宗羲所言:“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宋代儒学复兴所面对的局面,举其大者,一是数百年尊经训诂压抑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以宗教形态蜷缩于山林禅寺;二是宋初所承隋唐科举偏重辞章,士人尚声律浮华之词,风俗偷薄;三是唐宋之变加剧了社会的商业性和流动性,士大夫身份的维持、社会教养的培植都需要新的载体和形式。胡瑗提出“明体达用”之学,以“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为体,讲道统,明义理,重寻中国文化的精神,以“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为用,重教育,倡践行,化民成俗而重建社会,初步确立了宋儒以文化教育为政教之本,以立身践行来厚植社会的经世进路。

宋儒起于草末,无所依傍,明体达用之学,实偏重明体;儒者以宗教家的精神践履道德,方得以在官僚和俗民中挺立身姿,同时也复活了儒家的心性之学。正如牟宗三等指出的那样,“由先秦之孔孟以至宋明儒,明有一贯之共同认识。共认此道德实践之行,与觉悟之知,二者系相依互进,共认一切对外在世界之道德实践行为,唯依于吾人之欲自尽此内在之心性,即出于吾人心性自身之所不容自已的要求;共认人能尽此内在心性,即所以达天德、天理、天心而与天地合德,或与天地参。此即中国心性之学之传统”;“此心性之学乃通于人之生活之内与外及人与天之枢纽所在,亦即通贯社会之伦理礼法,内心修养,宗教精神,及形上学等而一之者”。徐复观指出孔子传统经由孟荀道德精神和制度知性两方面的深研,在后学那里以《大学》出现,大学之道是先秦儒家思想的综合,《大学》实即心性之学之纲领。《大学》一书,经司马光发现,二程提倡,朱熹终其一生豁明《大学》义理,最终成为宋明儒者明体达用之学所依凭的最重要经典。

在《大学章句序》中,朱熹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圣王的职责就是治教以复性,政教之失,自周季以来,垂1 000多年。政教不修,首在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具体表现在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他权谋术数以就功名之说、百家众技之流等等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要改变这样的局面,自天子以至庶民,当一以修身为本。朱子惩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弊,远离官场,一生重在兴学讲学,重在厚植社会。到其私淑弟子真德秀做《大学衍义》,朱子《壬午应诏封事》等蕴含的“教育君主”的路向逐步豁明。《大学衍义》首先用“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本”阐明政统,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依次详明道统,偏向明体依然突出;但政治经验的总结,繁杂事务的剖析,“以教为政”的主旨难免掺杂技术官吏的计量,某些非关道德的达用倾向已开始流露。到明儒丘濬做《大学衍义补》,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讲明义理不经意间会流于虚泛,而国计民生的处理需要儒者做出更多的经验考量,“成夫全体大用之极功”之学在治国平天下的全盘考量中逐步由内学转向外学,达用倾向日渐明显。

二、丘濬与《大学衍义补》

丘濬(142l—1495年),明代海南琼山县府城镇下田村(今金花村)人。海南在汉武帝元封元年设置郡县,但经济文教发展一直很缓慢,是唐宋贬谪官员的南荒之地。通过土著和移民的共同开发,宋代有了发展。但元代因俗而治,任用土官,为政刻薄,黎乱不断,海南人民深受其害。入明后,明太祖选派良官,驻扎卫所,并褒称海南为“奇甸”,海南在明代呈现出经济文教迅速发展的局面。丘濬曾作《南溟奇甸赋》称颂海南地形奇绝,物产丰富,文化上比肩中原,堪称小中华。

出身文化边陲的士子往往对正统文化有着更热切的追求,但边陲生活的艰辛,也使士子更倾向于治世之学。丘濬34岁登进士,置二甲第一,选入翰林庶吉士。在翰林为官期间,丘濬参与《大明一统志》《英宗实录》等编撰工作,“见闻益广,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丘濬曾在《愿丰轩记》中说:“予少有志用世,于凡天下户口、边塞、兵马、盐铁之事,无不究诸心意,谓一旦出而见售于时,随所任使,庶几有以藉手致用。”丘濬历仕明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弘治七年(1494年)升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卒年75岁,谥文庄。万历阁辅、东林党巨擘叶向高曾称赞丘濬的经世功业:“孝陵(指明孝宗,笔者注)十八年之治平,实自公启之……三代以后,经国之业为文者寥寥罕见,而相臣以文经国者尤不多得,至昭代而有丘文庄。”

丘濬终生服膺朱学,有经营天下之志。明人程敏政《琼台丘先生文集序》说:“盖先生惧学者之无本也,则有《学的》之编;惧学者之不知变也,则有《世史正纲》之作;惧学者之明体而不适于用也,则有《大学衍义》之补。”

丘濬晚年非常重视学以致用,60岁时开始撰《大学衍义补》,以补《大学衍义》所缺“治国平天下”部分。67岁时补齐所缺,成《大学衍义补》160卷。该书卷首有一卷补述“诚意正心之要”。正文160卷,分《正朝廷》《正百官》《固邦本》《制国用》《明礼乐》《秩祭祀》《崇教化》《备规制》《慎刑宪》《严武备》《驭夷狄》《成功化》12章。如果说真德秀的《大学衍义》“主于理”,那么丘濬之《补》则“主于事”,其内容包罗宏富,为研究古代,尤其是明代前期和中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司法、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大学衍义补》的影响从其版本的传播也可见一二。最早於弘治初刊行,万历时再版,明神宗朱翊钧亲为作序。明代又有张溥刊本、陈仁锡刊本、乔应甲扬州刊本、续补全书本。清代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明清时,学人为广传该书,还曾纂有多种节本或述要行世。如明凌迪知《大学衍义补精华》十七卷、胡世宁《读大学衍义虞见》二卷、清陈弘谋《大学衍义补辑要》十二卷等。清儒李二曲极力推荐学者阅读研究此书,认为此书“集古今经制之要……事事足法,言言可行”而归诸“适用类”书籍。

《大学衍义补》顺应明代中期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需要,矫治粗疏空泛之学,对《大学》思想进行创造性发挥,终使宋儒那里的《大学》明体之学转化为明清时期的达用之“实学”。

三、《大学衍义补》的“达用”

《大学衍义补》侧重“达用”有5个集中体现:

(一)诚意成了审几微

丘濬说《大学衍义》缺了治国平天下,其实从明体之学看,《大学衍义》是完整的。真德秀《大学衍义》全书分为纲目两部分。“首之以帝王为治之序者,见尧舜汤文武之为治,莫不自心身始也。次之以帝王为学之本者,见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学,亦莫不自心身始也。此所谓纲也。”纲再分为二: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本;目再分为四:格物致知之要、诚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齐家之要。简而言之,全书是以二纲四目来贯串。而且在“每条之中,首之以圣贤之训典,次之以古今之事迹、诸儒之释经论史有所发明者录之。愚臣一得之见,亦且附焉”。显然,真德秀不认为缺治国平天下,因为他的目的是正君心,君心正,无不正。对于如何正君心丘濬有自己的意见,这体现在所补“诚意正心之要”上,“审几微”一目,分为4个子目:“谨理欲之初分”“察事几之萌动”“防奸萌之渐长”“炳治乱之几先”。这种意见使其更关注用,“由用以得体”。明清时期的士人延续了宋代儒生教化帝王的传统,但如何教化却发生了转移。丘濬编纂《大学衍义补》,虽说是补充南宋名儒真德秀的《大学衍义》之作,但《大学衍义》撰写的目的是提升宋理宗的道德境界,《大学衍义补》则注重人君人臣应具备政府功能运作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与具体的政府事业衔接起来,强调事功层面的重要。

(二)以人君修身为轴贯穿各种制度,体现《大学》要求,由程朱强调的心性之学转向重视政治秩序

丘濬在《大学衍义补》卷一之按语说:“人君居圣人大宝之位,当体天地生生之德,以育天地所生之人民,使之得所生聚,然后有以保守其莫大之位焉。然人之所以生,必有所以养,而后可以聚之;又在乎生天下之财,使百物足以给其用,有以为聚居衣食之资,而无离散失所之患,则吾大宝之位可以长保而有之矣。然有财而不能理,则民亦不得而有之。所谓理财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各有其有而不相侵夺,各用其用而无有亏欠,则财得其理而聚矣。所谓正辞者,辨其名实,明其等级,是是非非而有所分别,上上下下而无有混淆,则辞得其顺而正矣。既理财正辞,而民有趋于利而背于义者,又必宪法令、致刑罚以禁之,使其于财也,彼此有无之间,不得以非义相侵夺。”将以上问题简要归结起来,君主需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君主把握天道,建立秩序;第二,民生制度;第三,理财方略;第四,礼乐教化;第五,法律、军事、夷务。《大学衍义补》“治国、平天下之要”的前11目“正朝廷、正百官、固邦本、制国用、明礼乐、秩祭祀、崇教化、备规制、慎刑宪、严武备、驭夷狄”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这些方面层层相因,‘先其本而后末,由乎内以及外’,目的是:其一,建立健全的政治制度,其二,建立完善的民生制度,其三,建立完备的礼乐教化制度,其四,建立完备的制度实施所需的物质环境,其五,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其六,建立完善的军事制度、外交制度”。最后的“成功化”是总结性的一目,论述全书治国、平天下的各方面构想所要达到的目的。耿松认为“从不同的角度而言,《大学衍义补》具有多重目的:从现实政治需要的角度而言,目的在于有补于时政;从君主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角度而言,目的在于使君主了解国情、民情以提高处理具体政务的能力;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而言,目的在于达到国治、天下平;从儒学治世的角度而言,目的在于‘兼本末,合内外,以成夫全体大用之极功’;从君主个人道德标准、处理政务的方法而言,目的在于达到‘圣神功化之极’;从以天理为出发点的天人关系的角度而言,目的在于使人君体天地生生之德,生民养民。”这显然有别于《大学衍义》的“以教为政”。

(三)丘濬所论制度,不是虚拟的理论上的制度,而是明朝实存的制度的反思和总结

宰相制度自秦以来建立,明太祖处于君相制衡考虑,取消了宰相,而设立了相应的制度。对此,丘濬认为明朝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虽无宰执之名,实理宰执之事”“分理天下庶务”,这样就能做到“事皆朝廷总之”“而不颛颛任于一人”,防止出现臣下专权的情况,这样,“朝廷无纷更之弊,臣宰无专擅之祸,上安其政,下保其位”。明朝创设的内阁制中,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大学衍义补》也非常赞赏,认为“不予之以名,而予之以实”的做法很便于制衡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的阁臣,“不予之以名,则下无作福作威之具;予之以实,则上赖询谋咨访之益”。

(四)重视时代现实问题的解决,如钞法、海运、盐政,《大学衍义补》都给出对策。但一旦用蕴涵普遍道理的经典直接对治具体实事,就难免会举措失宜

后人对丘濬的办法多有批评。如卢文绍《读大学衍义补肤见序》:“丘氏既知钞法之不便。而又欲強立一法以必其行。公则以为断然不可行也。”关于海运,当时也是多有批评,后来魏源说海运好,但当时条件不具备,行于今时则可。这个“时”的问题是很难把握的。

(五)丘濬重视制度实施的物质环境,在“备规制”一目中,专门探讨了实施其政治和社会制度构想的物质环境建设

在中国古代,像《大学衍义补》这样以较长篇幅专门探讨保障制度实施的物质环境的著作,极其少见。“备规制”是转折性的一目,从“备规制”开始,《大学衍义补》转向探讨更加外在的制度建设。

四、对《大学》经世进路的反思

丘濬经世思想是儒家经世思想史的重要环节,体现出处身特定时代的儒者依托经典,直面现实,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创造,使经典成为产生对治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和策略的活的源泉,而儒学的生命力正在于此。

(一)《大学》经世思想体现出儒学治世的特点

《大学》经世思想主体上是一种明体之学,发明人心,以教为治,体现了儒学经世的本质特点。《庄子·田子方》中有“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唐代也甚论“儒教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这似乎是在说儒家君子不知人心险恶、诡谲,只知袭导先王礼制。可儒家千古传心之语正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孔孟之道正宗也向以心学称道,恰恰是儒家才讲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儒家不是陋于知人心,不是乏于治心,也不是以治世和治心为两橛,而是既深练人情、巽顺人情又存大担当、大关怀。声色欲诱、猜嫌嫉恨、逸豫哀矜,诸如此类,佛家极言之然后以为空,遁世操持然后心枯索,如果此为治心,最显明的作用却是为统治者减少对抗,那倒不如不治,后世佛教明乎此,走人间佛教、生活佛教之路,显然更近于儒家了。儒家知人心危、明世务复,但不以流动之人情为性而以先天禀赋之仁义礼智为性,不以世务覆复为转移而以开万世太平为定轨,正因为儒家不是只治一人之心,不是只治一世之序,而是治人人,治万世,于人的现实性、可能性、必然性中立人极,于文明之延续、发展、丰富中立治统。《大学》是个极好的经典,将儒家的治心、治世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而宋儒发明《大学》,正是深得治世治心之要,统以为经世,行之百世而无弊,后人误解,是不知儒家经世之术而已。“博施于民而济众,圣也乎!尧舜其犹病诸”。大本一旦发明,宣讲了无障碍。但博施济众,损一无辜而踌躇,杀一无辜而不为,无私无党,权能及众,大用就不是简单可济。《大学衍义补》追求“全体大用”,自出世就受到不断的注视,据说张居正变法就有以行之,毕竟作者丘濬一生几乎是以文字行事,老朽入内阁已无力自行了,况书献孝宗,是寄望贤君辅臣行之,张居正代君行道,以一身而兼贤辅,行之适可。但行的结果,续明朝百年之运而已,万世太平终是难得。

(二)倾向“达用”使《大学》经世进路逐渐走向终点

《大学衍义补》追求“全体大用”,但对于“达用”的突出,使“明体”不觉中稀释为一些抽象的原则,与人心渐远,最终使《大学》经世进路逐渐走向终点。如张居正还是有很好的经史学问,但在实际政治中,张居正更多地体现出一个政治家或技术官僚的特点,而不是要行仁政。其后经世更是技术官僚的特点突出。台湾学者郑吉雄研究《皇明经世文编》,指出:“明代士大夫对于政治运作、调和、改革等,其实有非常周延的思考,但却很少像宋代士大夫那样参酌古代经典王制的精神,充分显示明朝士大夫经典素养的薄弱,但也反映他们当中有很多是政治经验极为丰富、经史学问却未必丰富的技术官僚。”

至晚明清初变局,反疑《大学》经世无用,伸张实学。顾炎武留心实学,无学不窥,但经世之志却只落得书札几册,所启清学,也以考据为高;颜元学术以“六府”“三事”“三物”为宗,近世论清初之学者,无不推重其经世之学,但其法如复井田肉刑,禁异端配僧尼,锁国境限言论,等等,当世即不行,后人亦以为迂。王夫之曾痛斥以经世之名而乱天下败儒名之辈:“托井地之制于《周官》、假经界之说于《孟子》、师李悝之故智而文曰利民、袭王莽之狂愚而自矜其复古,贼臣之臣也。”(《宋论·太宗·十三》)“读古人书,不揆其实,欲以制法……适足以贼民病国,为天下僇……恶逾于商鞅矣”。(《读通鉴论·卷二十四》)儒家经世之难,以致颇有儒者情怀的当代学者龚鹏程说:“儒者常不通世务而好言经世。盖因对自己所身处的时代不尽满意,悯时伤乱,故推民胞物与之怀,发为万世开太平之想。其用心殊可尊敬,因此后人诵读遗文,遥想风徽,也往往感叹当时未能大用其言。可是事实上,时局虽乱,尚未必尽乏规矩;但若一旦采用了他们的言论,弊害流毒反而可能会更大。”

清代学者型官吏,儒士与文吏的统一,政与教的合一,成为一种政治实践,这是前朝所未达到的。清是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经世理想的一个实践,但明代没有理学名臣的说法,清代出现,实际上更加挤压了儒家的批判性角色。

嘉道以还,方东树要重振宋学,曾国藩践理学经世,无如世界变化太大,夷技倾国倾城,师夷长技以制夷,已是自叹用微,中体西用,干脆用法全委外人,中体也收缩为纲常名教,张之洞是没提孔教,但其立论近乎其政敌康有为也。清中叶以上看《衍义补》,朝政日常行之,开卷有益,自晚清民国再看《大学衍义补》,真是恍如隔世。但《大学衍义补》的达用转向,一路所启,虽离明体越来越远,但转折意义不容小觑。重建中华之体的任务很重要,但如果不能把握“用”的弛张之途,也无法真正重建体。

(三)寻找新的儒学经世之道

丘濬这条路,因为总是讲大本大用,如何体用一如,就要审几微,实际政治操作中很难做到,就像他说的海运,实际也是到魏源之时才能运用。所以张居正改革之后,经世文编就慢慢没了学术,不讲体了,清代更甚,魏源所编皇朝经世文编就是存各方意见。丘濬的困境实际上让我们认识到体用概念的不足。清儒以经世致用兴,因不信宋儒之四书学,考据六经,最后得出的是“六经皆史”,章学诚“六经皆史”,讲道器关系,对六经也是只能师其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辛亥革命以来,政道效美俄,追求工业化、现代化,一路走来,中体也不知到哪了。李泽厚先生提出西体中用,完全是用道大行,器而辙道,中用不过是中国人运用,得些中国特色。但是中国书却是一日未绝,一日不离,恍如隔世,却也心意相通,加之中国道路的实践呼唤中国特色的系统的理论和方略的指导,会先王之所以为法而欲大展拳脚以履迹,成为有志之士德追求。进入新世纪以来,经历过哲学化儒学的沉思,新儒家在大陆重新崛起,如蒋庆提出政治儒学,陈明提出即用见体,正努力探索新的儒学治世之道。从汉儒奉《春秋》以经世,到宋儒明《大学》而施教,经丘濬对“达用”之道的探索,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中国需要新的治世之道,但中国成其为中国,就在于对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传统的坚守,保持中华之体;新的经治之道,当然要消化近百年对西学和西法的引进和实践,但消化的目的是为了融通,而要融通,就必须重新熟悉中华旧学,“凡新政之大有建置,皆旧学之素所讲明”,希望对丘濬治世思想的研究能够有补于新的治世之道。

注释:

①见清儒李颙《二曲集》卷13《盩厔答问》。另明儒王畿指出:“儒者之学,务为经世。学不足以经世,非儒也。吾人置此身于天地之间,本不容以退托。其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固儒者经世事也。”“随其力所及,在家仁家,在国仁国,在天下仁天下,所谓格物致知,儒者有用之实学也。”(《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3)

② 如清儒颜习斋《存学编》卷二“吾读《甲申殉难录》,至‘愧无半策匡时难,惟余一死报君恩’,未尝不泣下也。至览尹和靖《祭程伊川文》‘不背其师有之,有益于世则未’二语,又不觉废卷浩叹,为生民仓皇久之”。又《存学编》卷三《性理评》说:“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1] 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齐物论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黄宗羲.宋元学案: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知识分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

[4] 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中国心性之学的意义[EB/OL].[2012-04-03]. http://wenku.baidu.com/ view /dab51f1655270722192 ef7b7.html.

[5]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 真德秀.大学衍义[M].朱人求,校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 向鸿全.真德秀及其《大学衍义》之研究[EB/OL].[2012-03-15].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578301.html.

[9] 丘濬.大学衍义补[M].林冠群,周济夫.校点.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10] 周伟民,唐玲玲.丘濬年谱[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96-107; 2000(2):33-40; 2000(3):49-56.

[11] 丘濬.丘濬集[M].周伟民,王瑞明.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2]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概念再诠释——兼谈儒学道德实践的若干形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33.

[13] 贺长龄.清朝经世文正续编[M].扬州: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11.

[14] 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5] 郑吉雄.皇明经世文编研究[EB/OL].[2012-03-15]. http://www.doc88.com/p-106817546978.html.

[16] 龚鹏程.儒学新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7] 章可.论晚清经世文编中“学术”的边缘化[J].史林, 2009(3):68-74.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The Value ofin the Process of Statecraft Evolution of

CHEN Yan-jun, WANG Hong-hai

(Centre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Sanya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 China)

Song-study, putting the thought ofin command, has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 of statecraft.by Ch'iu Chun, a confucianist of Ming Dynasty, can show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craft evolution of.lays emphasis on “Ming-ti” and tends to practical use. So Ch'iu Chun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text interpretation ofand shows his statecraft thought of practical use in his. On one hand,extremely pushes the statecraft evolution ofto a high peak; on the other hand, it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and outlet of Confucian statecraft thought in its modern transition.

;; Ch'iu Chun; statecraft; sound scholarship;essence-function

B248.99

A

1673-2065(2013)03-0095-06

2012-06-10

海南省社科规划项目(HNSK11-85)

陈彦军(1972-),男,湖北枣阳人,三亚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王宏海(1968-),男,河北沽源人,三亚学院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三亚学院、黑龙江大学联合研究生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经世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道家“无为”概念的近代转化
龚自珍实学思想刍议
大学求学的遗憾
熊十力《儒行》诠释中的经世意蕴
曾国藩“以礼代理”的经世思想产生缘由
历史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