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张亚群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

2013-04-12 00:47谢长法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厦大厦门大学史料

谢长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张亚群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

谢长法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 400715)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家办学的经验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刻,学习、借鉴近代中国大学校长在办学过程中的优秀经验,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适值此时,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张亚群教授所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以下简称《厦大校长林文庆》)作为《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第二辑中的一种,近日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研究近代大学校长的一部优秀的著作。通观全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史料翔实,取材精要

史料是开展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更是如此。虽然林文庆执掌厦门大学长达16年之久,期间有不少的办学举措,但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由于“近代中国政局动荡,抗战时期厦门大学迁校长汀,加之年代久远,有关林文庆的档案资料几乎全部遗失”,这无疑给研究的开展带来了相当大困难。

尽管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难度之大,但作者深为老校长的教育追求和办学业绩所触动,力排困难,大量查阅私立时期厦大出版的《厦大周刊》《厦大校刊》《厦门大学季刊》《厦门大学布告》《厦门大学学报》和厦门大学的《周年纪念刊》《毕业纪念刊》等现存原始资料,以及学术界利用得较多的《教育杂志》《新教育》等重要教育期刊,并结合《厦大校史资料》《厦门大学校史》《抗战前厦门大学建筑史》作为佐证。同时,作者还利用《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这些在近代中国有较大影响的报纸,充分挖掘其中有关早期厦大办学活动报道的史料。此外,还利用厦大图书馆和南洋研究院所保存的有关新加坡华侨华人的史料,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新加坡等地出版的相关传记和著作。可见,作者对史料的重视程度之高,搜集的涉及面之广以及工作量之大。

在茫茫史海中,作者辛勤爬梳,广泛搜集,日积月累,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后,对史料进行汇集、整理、辨析、甄别、取舍,从而以翔实的史料为支撑,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证据,也使得本书的学术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在选材方面,作者围绕林文庆在厦大的办学活动,展示其办学所取得的成就,进而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并提炼其历史启示。首先从他的家庭出身、求学生涯、事业发展以及其文化认同的变迁等方面进行考察,使读者很好地了解其教育思想形成的根源。其次,在他出任厦大校长前,作者非常精要地介绍了厦大校主陈嘉庚先生的兴学活动和厦大的创办历程以及校长的更替。再者,虽然该书重点研究林文庆从1921年6月担任厦门大学校长,到1937年7月厦大正式由私立改为国立后期间的办学活动,但作者并不拘泥于其办学活动的介绍,而是通过追溯林文庆的成长历程以及与办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办学理念来反映其人生的理想和抱负。由此可见,作者选材非常精要,能做到详略得体,重点突出。

二、视野开阔,分析入微

开阔的学术视野有助于研究者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摆脱已有研究模式的限制,消除不同学科间研究方法的隔阂,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在撰写《厦大校长林文庆》一书之前,作者即做了大量相关研究工作,有了较多的思考,并在《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海外华文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这些成果集中体现了作者运用高等教育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去研究的自觉和尝试。

与此相关的是,在“办学理念”一章中,作者以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视角,认为西方教育的影响与儒家文化的浸润是林文庆办学理念的思想与文化渊源;同时,作者从高等教育学的视角,分析了林文庆对大学教育的性质、目的、功能、办学原则以及学科发展、培养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其中,作者以《孔教大纲》为文本,剖析了林文庆的大学教育理念,阐述了他对大学观念、大学教育的宗旨与功能以及大学体制变革问题的认识。在最后一章里,作者力图挖掘林文庆办学理念和实践活动中的宝贵经验,以为当今大学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借鉴,极富启迪作用。可见,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有意识地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地使史学隐性功效发挥出来,这与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密不可分。

值得指出的是,在《厦大校长林文庆》一书中,作者对林文庆办学理念的认识并没有停留在介绍和解释层面,而是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厦门大学发展的影响,并就其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从而更好地彰显了其办学理念的特色之所在。如在对厦大发生的两次学潮,尤其是第一次学潮的起因分析时,作者从文化因素、人事因素、学生“驱林”运动以及林文庆的惩治措施方面着手,从而保证了深入细微,使学潮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细枝末节都一目了然。而这敏锐的捕捉力和精辟的分析,也正是与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密不可分的。

三、实事求是,评价公允

学术研究是一项科学的工作,方法必须是科学的,态度必须是实事求是的。本书作者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主义,贯彻科学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正视矛盾,对历史现象如实地加以叙述,在此基础上,予以客观公允的评价。

如,对于学界所熟知的鲁迅与林文庆之间的积怨和矛盾,作者毫不讳言,而是把鲁迅在厦大的任教放到林文庆的办学活动当中去,并充分肯定鲁迅在厦大任教虽然仅有4个多月,“但在厦大校史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鲁迅在中国有特殊的地位,有重大的影响,作者并不因此便绕开鲁迅与林文庆之间的矛盾,而是实事求是地把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冲突加以详细地叙述。难能可贵的是,在林文庆的评价方面,作者没有先入为主,更没有把自己的主观评判和价值取向强加于读者,而是把时人评价(尤其是鲁迅那些“率直而近乎刻薄的定性评论”)和今人评价以及海外学人的评价实事求是地展现出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历史的真相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他们有机会去判断和辨别功过是非。在研究中,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秉笔直书精神可见一斑。

诚然,学术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的见解。面对关于林文庆纷繁复杂的评价,作者在掌握已有史料的基础上,力求客观公允地评价林文庆在厦大的办学活动和所做出的贡献,较好地还原历史面貌,恢复其应有的历史地位。这是作者的着力点所在。作者认为,林文庆是陈嘉庚倾家兴学的执着追随者、中国近现代颇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厦门大学校园文化传统的开创者。这一评价可谓有理有据、客观公允、令人信服。再如,作者认为厦大的第一次学潮是“由于林文庆管理经验不足,处置方式不当,导致冲突升级;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罢课学生及媒体的某些责难,除了对林文庆个人攻击外,有的则属于不实之论”。同时,作者认为两次学潮留下的深刻教训,林文庆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由此可见,作者论其功而不饰其过,也不求全责备,对他的办学成就以及他在历史上的教育地位作实事求是的公允评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厦大校长林文庆》一书的意义超越了学术研究的本身。对南洋华人林文庆在厦大办学活动的研究,不仅能为当今大学教育改革提供历史经验,也能为现代大学校长办学治校提供现实参考。同时,林文庆作为海外华人的一个典型,他重视国文和华文教育、崇尚儒学以及创办国学院。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海外侨胞关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及文化教育发展的拳拳赤子之心。对诸如林文庆等海外华人的研究,有利于团结和凝聚现今海外华侨华人的力量,维系他们与祖国肝胆相照、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感,加强他们对华夏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

(责任编校:卫立冬)

G647

A

1673-2065(2013)03-0127-02

2013-03-20

谢长法(1965-),男,河南新乡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厦大厦门大学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史料二则
厦航董事长赵东拜会厦大党委书记张彦深化双方合作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执此长情
“厦大”印象
厦门大学老年大学校歌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