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准职业人才

2013-04-12 15:38
关键词:专业课导向职业

李 宏

(湘潭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0100)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推行创新教育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内在发展的需要。为把中职生培养成准职业人,就要教给学生一技之长,使其有管理能力,能进行自主创新。专业教师结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教育,这既是中等教育推行创新教育的必要举措,也是创新教育持之以恒、不断发展的重要方法。

一、在IT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基本素质,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特别要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品质和能力,为未来创业打下必要的思想和业务基础。

在以往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对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引起重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强调学生应有“应聘”和“就业”能力;在培养目标中,缺少明确的创新素质要求,教育教学内容缺乏系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存在着依赖性较强、自卑心较重,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状况,更不能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在IT专业课教学中,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它不是依靠某门课程单纯的知识讲授。在IT专业课教学中,必须渗透创新教育,激发学生对IT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树立创新创业信心,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创业素质得到同步提高。

二、在IT专业课教学中创造创新创业教学的适宜环境

(一)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学习。任课教师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使任课教师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提高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自觉性与教学水平,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夯实必要的师资条件。

(二)深化专业课程内容改革,构建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这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基本环节。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课程结构应使专业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使教学内容具有必要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使学生由积累知识走向发现知识,使知识结构得到新的完善和提高。

(三)积极同相关企业合作,这是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条件。笔者所在学校先后与北大青鸟、北京联信、湖南金贝帆信息技术公司等十几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相关专业实习和创新实践创设了校外环境。

三、在IT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意识

首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在IT专业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IT专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动人故事启发学生;选编一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创新问题,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并努力解决;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不断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应把IT专业知识与创新活动联系起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国情民意、生产生活、商品流通等方面,编写拟涉及创新活动的专业课教学案例。比如,定期举行软件大赛,帮企业做网站和网页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提出“自己编的程序为什么通不过,为什么没有老师设计那么美观”等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问题,再让学生重写程序,直到用户满意为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践,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树立坚强的创新意志,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我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调查一些小企业,参于小企业的产品设计。例如组织学生到北大青鸟、湘潭金贝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感受创新教育的经验,转变就业观念,坚定自我创新同样可以创造辉煌的人生价值的信念;充分认识自我创新是生存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竞争意识及坚定的创新意志;此外,在组织学生参加学科兴趣小组、各专业技能竞赛、为民服务小组和到成功创业毕业生的各小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在这些活动中,都把创新教育的任务和要求结合进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独创性,使学生不按陈规旧俗所束缚,能够随机应变地发挥创造力以适应变化着的外部条件,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跨岗位、跨职业能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从而顺利的走入社会。

(三)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准职业人”

所谓“准职业人”,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使学生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以适应未来企业工作的需要。“准职业人”应当具备积极的职业心态、严谨的职业道德、卓越的职业技能、优雅的职业礼仪。为搞好“准职业人”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按相关企业的要求,围绕职业观念、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礼仪等方面,努力向企业员工的标准看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努力实现由个人导向向团队导向、情感导向向职业导向、成长导向向绩效导向、思维导向向行为导向、个人资源导向向组织资源、兴趣导向向责任导向等方面的转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实现上述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必须积极推行“以项目带教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尽可能地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理念,引导学生走创新创业之路。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应试行专业班级公司化管理,组织“创新和创业”大赛活动;组织学生按照创新创业的教育要求,直接承接软件公司的软件制作项目,运用“直接接单”、“建立工作室”、“承办本集团项目”等形式,将学生组织到具有创新创业特征的实践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专业课教学中,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积极组织案例讨论,开展技能技巧训练,推行研究性教学法。例如,在技能技巧训练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更好地互相沟通。自我介绍与互相沟通是作好一名职业人的基本起点。自我介绍有助于自我展示、自我宣传、把握机会。这是创新创业的重要条件。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介绍,掌握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个性突出、幽默诙谐、生动有趣、语速适中、注意表情、彬彬有礼等基本方法。又如研究型教学法也是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法。创新教育具有“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移交规律”和“教育影响的直接作用规律”。作为前者,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移交自身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状态下进行主动学习;作为后者,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当自觉地、主动地将“教育影响”在不同的程度上,用不同的方法,交由学生直接指挥和支配,使“教育影响”与学生发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这样,在专业课教学中,运用研究型教学法就是必然的。在研究型教学中,积极探索、自觉运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移交规律和教育影响的直接作用规律,实行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目的。在师生互动中,侧重点在于发挥学生学习与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积极思考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有补益。这种教学法,可以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使学生在校成为准职业人,走向社会后很快就能成为职业人。

[参考文献]

[1] 胡学军. 努力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J]. 教育与职业,2005(11).

[2] 谢志远. 试论温州人的创新精神[J]. 创新教育通讯,2003(3).

[3] 王一兵. 提高教育质量,迎接21世纪的挑战[J]. 教育研究,1990(2).

猜你喜欢
专业课导向职业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偏向”不是好导向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写作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我爱的职业
犬只导向炮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