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顺差问题的实证分析

2013-07-04 08:52孙玉萍
对外经贸 2013年1期
关键词:顺差贸易顺差外商

孙玉萍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0135)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外贸迅猛发展,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增加。自1994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贸易顺差额和经常项目差额下降,2010年虽然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但是与2008年相比贸易顺差仍然有所下降。在欧债务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我国贸易顺差的研究较少。Obstfeld(1995)将汇率因素纳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分析货币政策通过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Faust(2002)研究了货币政策变动对汇率的影响;Groenewold(2007)、Zheng(2006)研究表明人民币币值调整对中美贸易失衡的作用不大。

国内对贸易顺差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多。卢峰、余永定和覃东海(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贸易顺差与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和来华直接投资紧密相关。余芸春(2007)认为相对较低的资源价格是形成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要素市场是解决顺差问题的重要途径。赵文军等(2008)认为我国实际资本存量高速增长和居民实际财富缓慢爬升是贸易顺差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于津平(2009)则强调,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和国内投资的过度扩张是我国出现贸易顺差的直接原因。韩琪(2008)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FDI与我国贸易顺差之间的关联性,认为每累计增加1美元的FDI所引起的进出口额变化会大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额。和红、林金忠(2009)基于SURE和ARDL-ECM模型的分析得出FDI的流入促进了出口,导致了长期顺差。张碧琼(2009)认为我国与美国存在互利的跨期交易,美国逆差和我国顺差,表明中美之间存在顺逆差转换关系,体现了两国的跨期消费模式的互补性。

三、我国贸易顺差发展趋势及产生原因

(一)发展趋势

1.1982—1990年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贸易量不大,出口额少,经常项目差额维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上下浮动范围不大,收益差额较小,最大顺差仅为15.8亿美元。

2.1991—2000年

在此阶段,我国外贸开始高速增长,除1993年外,经常项目都是顺差,贸易量增加,且呈现持续顺差态势(除1993年外),我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上一时期有了明显提高,增长了两倍之多。

3.2001—2010年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226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2981亿美元,增长了13倍;经常项目顺差额逐年增加,从2005年开始急剧增加,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受到影响,因此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额增速下降43%,2010年经常项目顺差较上年有所回升。

(二)原因

1.外商投资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产业结构来看,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跨国外包或是直接投资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附加值、高污染和高能耗产品的生产环节,而自身则重点发展增值较高的技术研发和营销环节,以及以服务业为代表的增值空间较大的第三产业。我国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也吸引了大量外商对华投资。2010年,我国外资企业达到445242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88.21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的不断增加是我国出口额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

2.内需不足,产能过剩

2010年我国GDP增速达到10.3%,但是对消费的贡献率与2007年相比基本持平,较上年下降10%,国内市场需求有所减缓,前期经济高增长所扩大的产能仍在不断释放,投资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大于消费的拉动作用。经济增长主要由外需拉动,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0年该指标为9.2%,较上年提高了48.1%。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年出口受挫严重,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为负。2010年GDP增长10.3%,其中净出口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过低以及消费率过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这是我国形成贸易顺差的深层次原因。

3.国际市场对我国低档出口产品的刚性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原材料、设备和技术进口大国,而出口多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为主。国际市场对我国此类出口商品呈刚性需求,从而对我国的出口商品形成依赖,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不仅没有削弱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依赖,相反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从而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与模型设定

影响贸易顺差的因素有很多,这里选取了4个解释变量,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出口竞争力(SH)、当年及滞后一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其它因素划入随机误差项。一个国家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出口和贸易顺差的增加,因此使用出口份额来表示出口竞争力的指标。外商直接投资是双向影响,当年外商直接投资以进口形式出现,流入后表现为强烈的出口倾向,因此预期当年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呈同方向变化,而滞后一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则于当年形成出口倾向。数据来源于中经专网和国家统计局。模型设定:

TB=β1SH+β2GDP+β3FDI’+β4FDI’(-1)+ε

其中:TB表示贸易差额;SH表示出口份额;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FDI’表示当年FDI按照当年的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FDI’(-1)表示滞后一年的FDI按照当年的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二)实证结果

经Eviews分析,发现自变量存在自相关性,因此要加入AR项以消除自相关的影响。尽管结果拟合度较好,但是有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t检验不显著,有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结果不可靠。因此要去掉可信度差的FDI’(-1),然后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以看到,所有的解释变量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R2=0.8753,由于 k=3,T=28,DW=1.47,处于不确定区域,可能存在自相关也可能不存在自相关,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实证结果表明FDI流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进口或贸易逆差的解释因素,它与TB负相关。经济增长率每增加1%,贸易顺差就会减少29.8亿美元;FDI每增加1%,贸易顺差就会减少近51亿美元;出口份额的提高是贸易顺差的最重要解释变量,即出口份额每增加1%,贸易顺差就增加209亿美元,我国巨额贸易顺差来源于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优势。

五、结论与启示

1.通过回归分析可知,要减少贸易顺差,达到贸易收支平衡,应适当控制出口份额。我国巨额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和劳动力成本竞争力。

2.FDI、经济增长率和出口份额都会影响我国的贸易差额,但是出口对贸易差额的弹性较FDI大,因此可通过调控出口与FDI规模来维持我国适度的贸易顺差。从FDI与TB的关系来看,为了减少贸易顺差带来的贸易摩擦及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应该在适度加大引资力度的同时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项目的外资流入量,不仅要“引进来”更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

3.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根源在于出口的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当国际市场价格较高时,出口增加,出口大于进口。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顺差问题。扩大内需需要政府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我国贸易顺差的增长趋势虽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应在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前提下适度缩小贸易顺差额,缓解贸易摩擦,以达到贸易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比重高达50%,甚至高于这个水平,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给我国的国际收支核算带来严重的泡沫,一些投资性的金融资本对国内经济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应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减少“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和投资水平,促进内外贸“引进来”和“走出去”均衡合理发展。

[1]和红,林金忠.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及机制[J].经济经纬,2009(4).

[2]余永定.中国的双顺差:根源与对策[J].中国金融,2006(19):25-27.

[3]戴翔.中国“出口导向型”模式的可持续性辨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8).

[4]李倩.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及其危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8).

猜你喜欢
顺差贸易顺差外商
2021年越南农业贸易顺差64.4亿美元
墨对美农产品贸易顺差再创新高
聚焦《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
形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谁是冒牌外商
China uses US$420 bn of FDI in 5 years
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 continues“double surp lus” in first quarter
7月份我国实现贸易顺差20.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