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3-07-16 11:45杨雪梅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四川省教练员运动员

杨雪梅,徐 勇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随着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全面系统准确地分析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下简称体传校)的发展状况,促进其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根据四川省各体传校自身特点,尝试进行全面,准确了解其管理运行、课余体训、人才输送现状及发展制约因素研究,抓住新时期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发展机遇,促进体传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体育人才。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四川省21个地区抽取了部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研究对象,共162所;其中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所,省级150所。(表1)

表1 各地区调查情况统计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

对21个地区的体传校管理人员发放21份问卷,回收21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对部分学校教练员发放问卷168份,回收165份,有效162份,回收率98.2%,有效率98.2%。(表2、表3)

表2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主管领导)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总体运行状况

2.1.1 基本概况及项目设置

截至2012年10月,四川省体传校共计285所,其中国家级16所(成都5所,绵阳2所,自贡、泸州、德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各1所),省级269所。通过表4所示,我省体传校整体结构有待改进,项目设置以田径、篮球、足球为主,体现其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也较强突出了“田径是运动项目之母”这一理念;而游泳、武术、排球及羽毛球等就相对薄弱。结合传统项目种类看,各校项目设置单一,缺乏创新,项目要素有待丰富。

表4 四川省部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项目设置(N=162)

2.1.2 训练经费的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校的训练经费只占体育经费的16%-30%,训练经费主要用于观摩比赛和购置器材设备。可见,学校训练经费严重不足,导致竞赛机会少,场地设施不完备,教练员训练积极性不高,阻碍体传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应该拓宽经济来源,内引外联,保证体育活动及训练经费[1]。

2.1.3 运行模式

通过对162所学校的调查可见,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主要运行模式有以下五种为主(如表5所示)。随着体育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体传校以独立运行的模式存在也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比如经费缺乏、获取信息渠道闭塞、运动员培养手段单一。因此,应鼓励与体育俱乐部和社会企业的联合办学,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多点结合的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网络体系,从而保障体传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表5 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运行模式(N=162)

2.2 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来源及训练比赛情况

2.2.1 学生运动员的主要来源

PLM是一种数据管理和信息集成软件,是CAx,PDM,ERP,CRM,OA等工具的集成平台,将各种异构数据统一起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了所有与项目有关的人在整个信息生命周期共享产品数据,为并行工程提供系统工作环境。

从表6可以看出,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生运动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从校运动会中选拔,占71.6%;下一级运动队输送,占 59.6%;学生自愿报名,占45.7%;自己到各学校寻找,占43.2%;通过别人介绍,占27.8%。通过调查走访得知,虽然现在学生运动员的来源比以前多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练员必须亲自去其他学校找生源,而且由于运动员资格审核时出现的很多不利因素,使得大多数体传校面临着生源质量下降的困境。

表6 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生运动员的来源(N=162)

2.2.2 学生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情况

比赛可以检验训练成果,并在比赛过程中,教练员可以发现自己训练方法的不足、运动员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据调查162所学校中,占63%的学校每年带队参加比赛的次数是1-2次;有46所学校比赛的次数是3-4次;12所学校能有5次及以上的比赛;还有3所学校竟然全年无比赛参加。可见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和交流的机会不多,这样不利于后备人才的选拔,也不利于课余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2.3 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配置情况

2.3.1 教练员学历、职称、运动水平

本次调查了我省21个地区162所体传校,从表7可见,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教龄多在6-10年,占调查人数75.6%;且职称水平以初中级居多,有293人,占87%。这表明教练员队伍呈年轻化趋势,他们先进的训练理念为体传校的训练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从个人运动水平上看,还存在些许不足。获国家级前六名的仅15人,占4%;获省级前六名的有103人,占30.6%,这说明教练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指教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已成为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表7 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情况统计

2.3.2 教练员对工资待遇的态度

调查可知,有58.6%的教练员对自己的训练待遇和获奖后的补助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仅有11人,占6.8%,大多数教练员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存在差距,这主要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的分配有关,这样不利于激励教练员参与训练,打消了其训练积极性。

表8 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对待工资待遇的态度(N=162)

表9 学生运动员在接受训练时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N=162)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近两年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主办的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集中培训班在四川省成都体育学院进行,有94位教练员参加过3次以上的进修学习,占58%;52位教练员参加过2-3次的外出学习,占32%。

2.4 影响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的主要不良因素

2.4.1 学生运动员在接受训练时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

从表9可以看出,影响学生运动员参与训练的主要因素是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占40.1%;无经费支持(训练补助)占29%;训练时间不够排在第三位,占19.8%。长期以来,由于“重训轻学”导致了受训学生文化素质下降;调查得知绝大部分体传校的学生训练补助也均无发放,而学生运动员的训练补助是激励其积极参与训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这些不良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生运动员的信心,打消他们训练的积极性。

2.4.2 影响学校教练员教学与训练积极性的因素

教练员作为教学与训练的直接参与者,其工作的积极性对训练效果有着重要的决定因素。通过表10可见,由于领导家长的不支持、激励措施不健全、学校训练经费投资少以及运动员出路等不利因素影响了教练员教学与训练的积极性。

表10 影响学校教练员教学与训练积极性的因素

3 新时期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可持续发展建议

3.1 健全管理制度,创建规范、创新管理模式

地市体育局、竞体科协同教育部门共同指导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传统体育发展,要加强对体传校的监督力度,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优胜劣汰有升有降的联合动态监督管理机制,使教育部门“素质教育”目标与体育部门“新体育课程健康标准”各自发挥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优势和特长,形成相互竞争,相互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2]。

3.2 调整体育传统项目结构布局,建立科学培养目标

紧紧围绕我省体传校发展符合当代社会教育与体育的发展规律,注重提高体传校质量,以地市级体传校为基础,充分发挥以省级体传校骨干、国家级体传校龙头作用[3]。突出人才培养以传统项目的特征,或者以传统项目为基础,培养多种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及学生发展优势突出项目重点,与时俱进创新开发一些新项目和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以人为本,教学目标及实施融入新元素,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创新,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培养其掌握体育技能,还应加强协作、乐观、善良等健全人格品质培养。[4]。

3.3 完善师资管理机制,推进体传校体育教师专业化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和传统校训练的具体实施者,其业务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课余后备人才的质量,加强师资力量除了严格招聘专业教师外还应该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使其向着专业引导者,专业技术者、专业教学者方向发展[5]。体传校应形成一套完备的师资管理机制以保证对体传校教练员有效管理,为体传校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3.4 科学选材,优化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机制

应逐步完善体育特长生招生制度,拓宽选材面,辐射至省市甚至全国各校优秀学生运动员,提高整体运动员质量。与此同时,根据选材特征,合理运用定性和定量、主观与客观的选材标准结合教练员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科学选材,保证全面了解学生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情况与未来的运动潜力。人才输送是家长、学校、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开辟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渠道,保证的运动员的出路是至关重要的。省市及相关学校体育管理部门要通力协作,逐步完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输送网络,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及地区人才输送运行机制[6]。

3.5 完善课余竞赛管理机制,提高运动员水平,扩宽参赛渠道

比赛是体育后备人才发现、选拔的重要途径,我省体传校竞赛开展较少,且比赛交流大多仅限于校际、市级,完全不能满足国家级、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锻炼运动员心理素质和积累大型比赛经验需求,因此要不断完善和改革体育竞赛制度,鼓励和支持各级体传校参加各级赛事,如青少年常规赛、中小学生运动会定期举行,使此类比赛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同时,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允许体传校高水平运动员代表参加特别是诸如省级及国家级的大型比赛,为其积累比赛经验创造良好条件[7]。

3.6 健全体传校筹资机制,保证训练顺利进行

依靠单一的行政事业经费拨款的筹资机制是不能满足体传校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资金来源必须多样且灵活化,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内引外联,扩大影响力,通过社会支持、企业赞助、公司合作保证运动队顺利发展[8]。教练员薪资、福利是保证教练员能否全力以赴支持学校体育事业的保障,有了资金的保证,器材设施也会得到相应改善。合理分配运转资金,加大对教练员投入,结合学校实力发放丰富多样的福利,减少优秀运动员流失,激发工作积极性,为体传校运动训练提供技术支持。

[1]汤剑文,常生.南通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报,2002,18(4):59 -61.

[2]李楠.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状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李相如,刘沛等.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研究[R].政法司理论处.2006.

[4]董瑞.发挥优势,努力培养后备人才,适应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需要[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4,16(2):20 -23.

[5]方吉泉.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112 -114.

[6]张旭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路在何方[J].中国体育2002.12,(7):63 -65.

[7]崔玲,白志红.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现状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增).

[8]汤剑文,常生.南通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报,2002,18(4):59 -61.

猜你喜欢
四川省教练员运动员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名单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