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高校班级管理中的权威塑造问题

2013-07-16 09:52朱满勇
考试·教研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权威班级管理

朱满勇

[摘要]由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因素和科教兴国的政策因素之影响,时下我国社会学视野下的学校教育研究早已雀跃并越发备受关注,其中尤以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之微观社会学层面的班级管理理论尤为出众,因为其不仅关涉自身的内在整合(如学风、班风)。更延及其外在教育环境体系的和谐蓬勃与否(如校风乃至市风等)。虑及其如是炙热的理论探究背景及现实意义,本文将拟从社会学视角来浅析现下高校班级管理中的权威塑造问题,主要涉及其必要性、类型及践行三个方面,并寄望于这样的理论思考能够为实践中的班级管理行为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用价值。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 班级管理 权威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21-02

1.班级管理中的权威肇始

班级作为教育社会学学科理论中一个经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的探讨话题,已为许多专家学者所思考、研究和界定过,其中如沃勒的班级群体观,即将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再如帕森斯的班级系统观,即认为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而吴康宁先生则认为班级的首要第一性是一个组织。275不同的立足背景和学术视野必然会带给班级不同的乃至争议的身份角色界定,然个性之创见或一家之言说虽不免有其失之偏颇之陋,但亦不乏真知灼见之思,因为它至少反映了事物共性规律的某方面特征。故而,见之于高校班级性质的理解,笔者认为其应兼具以上三种属性。而下文亦将由此三途来浅议班级管理中的权威始源问题。

1.1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的班级权威探讨

处于高校班级管理中的人,即属这样的群体,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其成员本身大多已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或相当的背景积淀,且彼此间的经验年龄、学习方式及入学动机等均殊异有别,故其易于立足自己的标签身份,而产生个体间的利益不谐及涉利事务之博弈状况的存在。而作为一种行将步入社会之最后缓冲阶段的高校班级实则已与社会化环境几无差别,而这种状况的存在又必然不能以民主泛滥的形式进行简单处理,故此,它需要一种合法性权威的秩序处理基础以作应对,以期在班级群体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和整体目标实现的情况下做到和谐动态发展。

1.2作为一种社会系统的班级权威探讨

班级管理的思想内核也即是要在尊重正常的个体理性情况下,使个体的差异性内在图式和班级共同体的外在规制趋同,从而实现班级目标综合发展之“渐进螺旋体”的形成。这即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审视班级管理中的权威处理,使之既保证以人为本的个体归属感得到实现,同时,又不会使管理者被动的泥足深陷于班级管理的琐务之中;而且,这种基于系统的权威观,对于实现管理信息自上而下“下达”后的灵活性执行和班情自下而上“上传”后的原则性理解中的度与平衡点的掌控,也是甚有裨益的。

1.3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班级权威探讨

从结构功能角度来看,不同的分类依据会产生不同的结构侧面图,如从导师治下的维度来划分就会有不同的“门庭”结构之别;如从宿舍的非正式群体角度划分则会有迥异的寝室结构之分;而以方向或专业类别视角来划分则会有各异的修治结构之差,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譬如生源地域,毕业院校,兴趣爱好等等,由此而生的组织管理策略和方法也会大相径庭。但是其内在的管理规律和本质,虽然可能会因为其组织结构方式的不同而有所适应性变化,却始终附着着决策一影响的内涵特色。即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决策,来充分调动和发挥班级组织结构中诸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实现班级组织的“自功能性”,并逐步脱离其“半自治性”的影响特征(吴康宁语),即最终表现为一种良性的决策一影响循环链的形成,这其实也就是班级管理权威的深层建立机制和不断优化过程。

2.班级管理中的权威类型

有学者专门从历史嬗变的角度,对管理权威进行过考究,认为管理权威经历过了暴力权威、制度权威、形势权威、接受权威、职能权威和知识权威等权威形式的历史变迁过程。且其整个历程呈现出权威格局的一元独占到多元共享、作用方式的硬性约束到柔性施为、权威载体的知识地位和含量不断上升以及权威观的人本性理念不断增强等特征,其中尤以科学管理时代的马克斯-韦伯之制度权威分析较为突出,他依据权威的合法性来源将权威分为传统型权威、法理型权威和克里斯玛型权威三种类型。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视角来浅议班级管理中的权威类型问题。

2.1职前的传统型权威

所谓传统型权威,主要是指其权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其历史传承之条件基础上的。而高校班级管理中的职前职权之来源,恰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具有这种潜在的“承继性”,前者表现为班级管理的内部职务设定具有历史性特征,班干和班委会的角色使命均早已植根于受教育者的先前求学经历中;而后者则表现为班级管理的内部职务设定具有仿效性特征,班干和班委会的设立、选用均因袭一定的行政体系而立。

2.2职中的法理型权威

所谓法理型权威,是指建立在对“标准规则的合法性信任”基础上的权威,属一种理性的“官僚制”权威,即它虽然也讲究等级和服从,但它所要求忠诚和服从的对象并不是身为职权者的班干本人或班委,而是连职权者本人也要共同遵守的该权威载体——制度和规范。这种权威类型须是在班级管理者本人高度的自觉和自律意识下,不断以其身先士卒之显性榜样作用的发挥来积靡生成的,是在班干或班委会正式形成后的班务工作中显现出来的职中班级管理权威类型。它不仅实现了权威关系的非人格化,消除了管理过程中管理客体对管理主体的屈从感,同时还体现了对班级管理客体之个性及德性的尊重,且实现了其权威行使模式的森严化、高效化。高校的日常班级管理工作,除了要合理塑造并有效发挥其“诊断性”职前权威外,还要持之以恒的在管理工作中修己治人,不断完善并因势利导的化用管理权威中的该种“形成性”职中权威,以期班级管理目标的渐进有序达成。

2.3职后的魅力型权威

所谓魅力型权威,又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克里斯玛权威,随着管理客体对管理主体主导下的管理环境和管理方式不断熟悉后,管理主客体间的“利益结合点”会发生分歧,并由此产生管理过程中之博弈关系的存在,且管理客体还会自主生成对管理结果的预见性,这就需要班级管理中的班干或班委因时制宜的改变管理策略和方法,甚至是管理的理念,做到班级管理中的职后“终结性”魅力权威之充分无遗的发挥。

3.班级管理中的权威操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领域中最细致,而又最缺乏研究的一个问题,是人对人的权威问题。”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也曾指出过:“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或叫做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和过程,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高校班级管理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近类于政治的教育性领导行为,至于其操作的问题,笔者实已在上文的班级管理权威类型部分有所述及,主要是班级管理主体在班级管理情境发生变化后,对自身内在的权威观进行同化顺应及外在权威方式进行刚柔并济之损益性变化的过程。而下面笔者意欲从权威的权力性影响之“权”和非权力性影响之“威”两个维度来续议班级管理中的另一番权威践行问题。

3.1班级管理中权的建立与使用

如果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意思是想诉诸人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话,则反言之,身在其位当须兼济不让也是情理使然了。故此,身为班级管理者的班干或班委,对自身的职务不仅要有权的意识,更要有责的态度。班级管理权威中的权主要是来自传统型权威中的传统观念和职务因素,具有法定刑、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等特征,鉴于其如是重要意义,以及公正用权,做到权力使用过程中的秉公而为、不徇不私及透明化。

3.2班级管理中威的塑造和发挥

行为管理科学时期的思想家巴纳德曾提出过权威接受理论,他认为权威就是“正式组织中信息交流”的“被接受”。这里巴纳德的观点溢于言表,见之于班级管理,其深意即指班干或班委应在其管理工作过程中,重视权威中权力性影响因素的“权”之同时,不可轻视或忽视非权力性影响之“威”的作用,注重和谐人际下的群体目标之达成功效。而班级管理过程中之非权力性影响因素的形成和效用发挥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值得谨小慎微和防微杜渐的应包括个人品质修养、个人能力提高和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几个方面,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管理主体自身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慎独自律、积极向上,则自然地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此外,管理者的决策、组织协调及创新能力以及管理观念中的物性工具观向人性和谐观之转变,也会对管理者的权威形成及功能发挥产生重大的制约效果。

结语

高校班级管理中的权威问题,是一项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不仅在纵向时间维度上要以管理客体的发展为本,来权衡变化管理主体的权威观和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还要在其横向剖面结构上,兼虑管理权威中的权力性影响因素和非权力性影响因素,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有效应用之,以实现班级整体和个体的同时发展。

猜你喜欢
权威班级管理
新时代我们仍需权威
无畏铸就成功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