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污泥的蚯蚓分解处理技术

2013-08-15 00:53张欢欢
绿色科技 2013年10期
关键词:蚯蚓污泥重金属

张欢欢

(成都理工大学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9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共334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2亿 m3/d[1]。但是伴随污水厂的建设及运行产生了大量剩余污泥,按照1万t水可以产生5t含水率80%湿泥计算,我国污泥的日产量可达到7.1万t,年湿泥产量(按365d计算)为2591.5万t。污泥中不仅含有氮、磷、钾、有机物等植物营养成分,还含有重金属离子、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2]。污泥若未经妥善处理,极易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如何有效地处理处置污泥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污泥处置方法有填埋、焚烧、土地利用等,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二次污染、占地面积大、投资运行费用较高等问题。蚯蚓是腐食性动物,消化道可分泌出蛋白酶、脂肪分解酶和纤维分解酶等酶类,能将植物营养素和有机质转化为有机复合肥和高蛋白,蚓粪能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微生物种群且有除臭、脱色功能[3]。利用蚯蚓处理剩余污泥,可为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目标提供可能。

2 蚯蚓品种的选择

蚯蚓作为土壤中的分解者,其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够很好地分解土壤有机物,利用蚯蚓处理污泥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技术。由于不同属的蚯蚓有不同的形态和生理特征,选择合适的蚓种,可以有效地提高蚯蚓的利用率和剩余污泥的处理效率。蚯蚓在分类上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目前,全世界已记录的蚯蚓种数超过3000种,我国蚯蚓品种有160多种[4]。一般选择适应性强、耐受性好、繁殖迅速、食性杂、易于饲养的蚯蚓作为污泥处理的蚓种,目前国内外对赤子爱胜蚓处理剩余污泥的研究较多。陈学民等[5]比较了微小双胸蚓和赤子爱胜蚓2种表居型蚯蚓对城市生活污泥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2种蚯蚓对污泥的矿化、降解及减量能力基本一致,均可作为污泥处理的蚓种。

3 蚯蚓处理污泥过程中的生长繁殖状况及温度影响

通过研究蚯蚓在处理污泥过程中生长繁殖状况的变化,把握其适宜的生长繁殖条件,可以有效地利用蚯蚓,从而提高蚯蚓的污泥分解处理能力。马莉等[6]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污泥与牛粪的混合物对蚯蚓生长繁殖的影响,发现污泥所占比例较大的处理中蚯蚓生长较好,增重较多,污泥与牛粪的配比为4∶1时,蚯蚓的体重为17.55±0.30g,达到最大值;污泥所占比例较小的处理则较利于蚯蚓繁殖,配比为1∶1时,总产茧量为538.5±28.3个达到最多。这说明污泥可以为蚯蚓提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元素,但对其繁殖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蚯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适应污泥环境,可以用于污泥的处理。

温度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同时也影响新陈代谢的强度以及呼吸、消化、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机能。蚯蚓一般在5~30℃温度范围内活动,最适温度为20℃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蚯蚓的生长和繁殖。韩雅莉[7]研究了温度对蚯蚓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赤子爱胜蚓在10~30℃内,呼吸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增强趋势,在30℃以上呼吸强度急剧下降,且在20~25℃范围内呼吸强度变化最大。

4 蚯蚓处理对污泥的影响

4.1 对污泥营养元素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污泥中含有适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污泥中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氮和磷,如果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农用,可引起植物和土壤的毒性反应,且有抑制土壤中微生物新陈代谢的作用。处理后污泥中氮、磷、钾元素含量的变化分析,是衡量能否实现资源化和污泥农用的重要指标。刘玉齐[8]用赤子爱胜蚓直接处理城市生活污泥发现,处理后的污泥中氮、磷、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7.4%、5.1%和15.9%,利于作物的生长。

经蚯蚓处理后的污泥,其EC值(0.46~2.13s/m)增加,C/N值(8.9~4.7)、pH 值(7.70~7.05)、VS值(58.24%~42.33%)及 TOC值(323.60~235.17g/kg)均显著下降[7]。有研究者认为EC值增加是由于蚯蚓和体内的微生物活动,使有机物分解后释放出的矿物盐(如磷、铵、钾)等所致。正常的EC值范围在1~4s/m之间,EC值过高会使植物受到损伤或根系死亡。据对国内不同类型土壤经蚯蚓活动形成的团聚体pH值测定,北方碱性或微碱性土壤pH值一般都略有下降的趋势,而微酸性土壤的pH值大部分都略有提高[9]。蚯蚓的分解作用使处理后的污泥更接近于中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4.2 对污泥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

重金属具有难迁移、易富集、危害大等特点,污泥中所含的重金属是限制其农用的主要因素。蚯蚓体内黄色组织中的黄色细胞具有富集某些重金属的作用[10]。目前已有较多的研究发现蚯蚓对重金属镉、铜、铅、锌、砷、汞等在单一污染及几种金属的复合污染情况下的吸收和富集特性。

徐轶群等[11]采用塑料温棚内垄式堆积污泥培养蚯蚓,发现经蚯蚓处理后,重金属Cr、Zn、Pb、Cd、Cu、Ni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研究指出,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增加,蚯蚓体内重金属元素富集量显著增加,其富集量顺序为Cd>Hg>As>Zn>Cu>Pb,其中Cd的富集浓度高达土壤含量的1~5倍[12]。

蒋丽萍等[13]报道了蚯蚓对Cd和Pb元素的富集;牛明芬等[14]通过研究蚯蚓处理垃圾及纳污河流底泥,发现蚯蚓可选择吸收并富集垃圾及底泥中的Cd,但对其他重金属元素Pb、Cu、Zn等并没有富集吸收现象。这些都说明蚯蚓对不同的重金属有着不同的耐受能力。

蚯蚓处理污泥后能否农用,取决于蚓粪中重金属的含量。戴文龙等[15]用ICP2AES法测定生态滤池中蚯蚓和蚓粪中的重金属Zn、Cu、Pb、Cd、Cr的浓度时发现蚓粪中的各种重金属的浓度均明显高于蚯蚓体。这说明蚯蚓对这些重金属并不能持续地吸收积累,当蚯蚓体内重金属元素的浓度超过蚯蚓的耐受极限时,它就会通过排粪或其他方法排出体外。影响蚯蚓对重金属富集作用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体内酶的作用,不同重金属可以从多方面干扰动物机体内的生理生化功能。

5 结语

蚯蚓的污泥处理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廉等特点。蚯蚓在对污泥进行分解处理后,体重有所增加,并获得大量的蚓茧,这说明蚯蚓能够适应处理污泥的环境,同时选择合适的温度也是至关重要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蚯蚓的各项生理机能,从而影响污泥处理效果;污泥经蚯蚓处理后,氮、磷、钾含量增加,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污泥中重金属含量明显减少,从而为实现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提供可能。处理后的污泥其EC增加,且在适宜的范围内,pH值接近中性,C/N、VS及TOC值均明显下降,说明利用蚯蚓处理污泥效果明显。但由于蚓粪中的重金属含量仍然较高,如果农用可能引起植物和土壤的毒性反应,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甚至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危害人类,因此蚓粪还需要进一步处理。此外,还应加强探讨蚯蚓污泥处理技术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加强蚯蚓对污泥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富集及去除评价。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2012年第四季度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

[2]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周林强,刘柱成,管冬兴.蚯蚓在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26(11):31~33.

[4]孙振钧.蚯蚓反应器与废弃物肥料化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陈学民,黄 魁,伏小勇,倪少仁.2种表居型蚯蚓处理污泥的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2010,31(5):1274~1279.

[6]马 莉,贾 辉,殷秀琴,等.蚯蚓在处理活性污泥过程中的生长繁殖[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3(1):147~151.

[7]韩雅莉.温度对大平二号赤子爱胜蚓呼吸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1993(4):3~5.

[8]刘玉奇.蚯蚓处理城市生活污泥的技术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2):105~106.

[9]黄福珍.蚯蚓[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52~56,107~110.

[10]李许明,李福燕,郭 彬,等.蚯蚓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40~3941.

[11]徐轶群,周 璟,董秀华,等.蚯蚓活动对城市生活污泥重金属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12):2431~2435.

[12]王振中,张友梅,胡觉莲.土壤重金属污染对蚯蚓影响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4,14(2):236~243.

[13]蒋利萍,李 晶,宋明江,等.赤子爱胜蚓对镉、铅富集作用的初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6):43~45.

[14]牛明芬,崔玉珍.蚯蚓对垃圾与底泥中镉的富集现象[J].农村生态环境,1997,13(3):53~54.

[15]戴文龙,俞廷康,韩润平,等.ICP-AES法测定蚯蚓和蚓粪中的重金属[J].光谱实验室,2001,18(4):438~439.

猜你喜欢
蚯蚓污泥重金属
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再利用研究进展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沉淀/吸附法在电镀废水重金属处理中的应用
鱼头中重金属含量真的很高?
吃蘑菇不会重金属中毒
画蚯蚓等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保护蚯蚓
一种新型自卸式污泥集装箱罐
吴世忠呼吁:加速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源头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