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可行性对策研究——以淮北地方戏曲为例

2013-08-15 00:4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花鼓戏淮北社团

汪 源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当前淮北地方戏曲发展概貌

戏曲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她与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由于中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并成为那一地域百姓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中国的地方戏曲遍及全国各地,在我国淮河以北地区(江苏省和安徽省北部及河南省南部地区),地方戏曲文化一直有着较好的发展,特别是安徽北部经济文化发达城市——淮北市,地方戏曲最具代表性。淮北地方戏曲有:淮北花鼓戏、梆子戏、泗州戏和淮北大鼓。这些淮北地方戏曲唱腔曲调丰富,语言诙谐幽默,乐器伴奏和舞蹈特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2008年淮北花鼓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淮北大鼓被列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梆子戏被列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淮北地方戏曲对研究中华民族戏曲传统、丰富民族戏曲音乐、发掘戏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生态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价值;对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和对外文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是最具淮北地域特色而又没被开发的原生态“土特产”,是值得珍惜的一种珍稀文化资源和宝贵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以后,多元化文艺进入市场,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也产生了变化。戏曲文化发展目前面临着转型,传统艺术正日益受到现代生活的挑战。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对于传承与保护地方戏曲文化,地方高校具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高校的土壤适宜地方戏曲艺术的生长,为地方戏曲的成长、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淮北地方戏曲融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中,不仅可以提升校园文化意蕴,丰富艺术学科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传统,弘扬地方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些淮北地区“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需要我们传承它的历史文化传统,更需要我们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这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二、淮北地方戏曲在高校校园推广的可行性对策

1.淮北地方高校应开设地方戏曲专业及课程,聘请戏曲专业师资任教

淮北地方高校应开设地方戏曲专业,充分吸收同类戏曲教育专业的优秀培养经验,从淮北地方戏曲教育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淮北地方戏曲教育培养方案,培养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具备和掌握淮北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能够在淮北地方戏曲舞台、影视等艺术活动中独立完成不同人物形象创作的专门人才;培养从事淮北地方戏曲普及与推广的德智体全面合格的群众文化艺术人才。在教育中采用全新的培养手段和方法,实行新做法,按照“全程规划、分段培养、因材施教、个性辅导”的教学步骤,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高标准、培养人才严要求,将“口传心授”的传统戏曲教育方法纳入高等学校戏曲教育的科学模式中,扬长避短,凸显专业特色,为安徽戏曲文化传承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与此同时,淮北地方高校还应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聘请戏曲专业师资任教,组织淮北地方戏曲科研讨论,邀请戏曲表演艺术家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开设相关戏曲课程,如:《戏曲赏析》、《戏曲表演基础》、《地方戏曲音乐舞蹈》等,引导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认识中国地方戏曲,普及淮北地方戏曲。教育大学生从戏曲中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音乐舞蹈、舞美表演等等,从中汲取知识营养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引领大学生丰富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从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

2.淮北地方高校要建设大学生戏曲社团,拓展淮北地方戏曲学生观众

在高校成立大学生戏曲社团,南京师范大学光裕戏曲社是一个典范。光裕戏曲社成立于2003年9月,是一个拥有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扬剧、豫剧、锡剧、评剧、苏州评弹等多个剧种,自发成立,自主管理,自力更生举办各种类型活动的校级学生社团,在校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光前应种书中粟,裕后宜耕心上田。”光裕戏曲社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特色社团,以弘扬戏曲艺术,丰富校园活动为己任。光裕戏曲社团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动:周六下午是戏曲排练,邀请艺术家或资深社员亲自来校指导;周五晚是戏曲欣赏,播放各剧种经典剧目,组织艺术讨论。例如,播放各个剧种的《西厢记》然后请专家来进行深入的阐述。此外,社团还组织社员去南京市文联戏曲培训班、雨花老年大学戏曲班学习,不定期观看各类戏曲演出,广泛开展和省内外戏曲艺术家的交流。社团聘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以及江苏省京剧院、江苏省锡剧团、南京市越剧团等表演艺术家为该社的指导老师,每周请表演艺术家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社团还与南京其他高校的学生戏曲社团也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展开了丰富的交流。除了举办一年一度的“南京高校戏曲社团联谊演唱会”之外,还积极参与各高校戏曲社团的活动,并在网上建立网站与论坛,进行活动通知、活动总结回顾、艺术探讨、演出资讯发布及社员交流等各项活动。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团和社员多次在校级、省市、国家级的评比中获奖。社团举办的“戏韵流觞”、“曲韵韶华”等戏曲专场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也受到媒体、专业艺术院团、艺术家、戏迷以及高校兄弟社团的一致好评。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很多同学都成为了疯狂的戏迷。他们通过学习感受到戏曲艺术中蕴含着的传统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道德,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不懂芭蕾舞但是不能不懂中国戏曲。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大学校园的学生是戏曲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可以说中华戏曲文化的未来如何掌握在未来观众的手中。笔者认为,淮北地方高校也应如此。校团委可成立大学生戏曲社团,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可先从淮北地方戏曲做起,开设戏曲类公选课程,聘请地方戏曲专业的教师、演员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为学生讲解示范,言传身教,每年坚持排演一些大学生较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戏曲作品 (比如排演一些短而精的折子戏),作为学校的文化活动与对外交流的品牌和窗口,广泛开展戏曲表演、艺术交流等各项活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相信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淮北地方戏曲的兴趣,取得显著的成绩。

3.淮北地方戏曲院团应与地方高校合作,建立地方戏曲教育基地,寻求共同发展

2011年,荣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淮北花鼓戏剧团与淮北师范大学合作,建立安徽省实习基地建设项目——淮北花鼓戏音乐教育专业实习基地。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每学期安排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赴宿州淮北花鼓戏团学习花鼓戏,并参与剧团演出。花鼓戏教育专家定期赴淮北师范大学指导培训音乐学院师生排演花鼓戏剧目——淮北花鼓戏现代剧《阳光下的召唤》并计划公演,这是地方戏曲在高校推广的成功案例。淮北地方戏曲院团和地方高校密切配合,戏剧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实现沟通,可以很好的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形成艺术教育合力,取得多方面共赢。淮北地方戏曲在高校校园推广活动的受益者不仅是广大青年学子。对于淮北地方戏曲院团来说,得到了地方高校的支持,拓宽了演出阵地,锻炼了演出队伍,提高了演出水平,培养了观众、扩大了演出市场,调动了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演出事业的发展。另外淮北地方戏曲在高校校园推广中吸收了现代的元素,捕捉了新题材,加强了剧目舞蹈性和表演性,注重了娱乐性、通俗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对于地方戏曲教育者来说,有助于地方戏曲走出书斋,面向广大青年学子普及研究成果,扩大了学术影响力。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丰富了高校文化生活,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质。对于学生艺术社团来说,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排练和演出水平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戏曲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积淀的精华,与校园文化“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特质最为接近。在高校校园推广地方戏曲艺术不仅可以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引领青年学子丰富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而且是普及优秀文化艺术,增强青年学子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热爱的途径。相信经过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淮北地方戏曲经历一个普及过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开始走近地方戏曲、热爱地方戏曲。

[1]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Z].

[2]许可臻.校园掀起戏曲“青春风”[N].新闻晚报,2005-05-25.

[3] 田玲.让戏曲走进大学校园[J].时代文学,2008(11).

[4]谭兴芳.戏曲走进大学校园的若干思考[J].科学咨询,2008(5).

[5]曾明.让戏曲文化飞入大学校园[J].山东文学,2007(12).

猜你喜欢
花鼓戏淮北社团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缤纷社团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特征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当代情境中的乡村牧歌——评花鼓戏《虾戏稻香》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