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①

2013-08-15 00:51刘克强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课程

冯 砚,王 静,王 琦,庄 宇,刘克强

(佳木斯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

我国建筑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较晚。而一般院校的建筑学专业相对于国内各大重点院校开办时间也较为滞后,虽然借鉴了重点院校建筑学专业建筑学课程体系的规划、课程内容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方案,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实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活动也一直处在积极的探索之中。笔者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普通高校生源特点、专业基础等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教学优化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和资料学习,实践活动偏少

应用性较强的建筑学人才培养,其根本目标是要通过扎实的理论知识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拟设计建筑作品所处的具体的环境,结合作品的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这是我们进行建筑创作的根本出发点。但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大多重视和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多依赖于教师的理论授课和对书面资料的学习,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作品,并且对作品进行表面化的研究和学习;应用于实践的时候,愿意模仿这些优秀作品,没有对自身创作作品的深入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更没有将作品地个性特点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家当期的发展政策相结合,导致创作的作品也反应不出建筑的时代特征、地缘特征以及个性特征。我们的设计课教学由于受课时的制约,学生调研实践活动少,解决问题也不够深入,势必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建筑名作,忽略对创新意识的培养。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料查阅十分便捷,学生往往在网络上搜集著名作品,加以模仿、拼凑,修改成为自己的作品,从作品的表象看,也许比较新奇,又有名著的味道,从而模糊了人们对其评价的标准。长此以往削弱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造成特色与创新能力无法提高,最终导致学生创作能力偏低,创作技巧匮乏,无法产生优秀的建筑作品。

2.注重对成果的评价,缺乏对过程的考核

对于建筑学科的设计课程,教师一般以最终的效果图作为对学生的评价依据,其作品的表现技能则直接影响了对其好坏的评价。就教师而言,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作品设计的具体思路、对设计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内涵渗透、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等理解不够充分,评价不足,缺少正确的判断依据,评价结果带有盲目性。就学生而言,课程设计只限于交作业,老师没有给学生评图的过程,学生对自己的作业没有优劣认识,只看到评价的结果。在设计中,老师指导较少,往往给了作业题目就等着收作业,没有过程指导,没有将前沿的专业思想渗透到学生的作品当中。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只注重作品表象处理,利用计算机制图等手段对作品进行形象修缮,缺乏对作品深层次问题的研究,课程设计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一些普通高校因新开办建筑专业,课程安排设计是根据考察、借鉴名校课程体系而设置,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其不足。比如,理论课程和设计课程脱节,表现在某些设计课程没有实质性、学科前沿性内容;课程的内容设计不够完善,例如绘画课程。建筑设计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图像表现出来,图像可经手工绘画和计算机软件绘制完成,但建筑绘画课程内容有弱项:由于这些学校招收的学生没有对绘画功底的考核,部分学生绘画基本功较差,因此绘画课程内容设计应由浅至深,增加最基本绘画知识训练,有一个基本过渡过程。但目前绘画课程内容有些急功近利,直奔专业主题。

4.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并不多,自我学习能力也不强,对于建筑的了解更是寥寥无几,由于缺乏这种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完善的能力,学习起来比较被动,教师也往往不得已进行大量的理论灌输、课件讲授,而教材中文字性、理解性内容较多,所列举的案例学生也很陌生,因此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设计课程中,教师又往往疏于指导,更增加了学生的盲目感,久而久之失去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在此种教学模式下,能避免单一的课堂填鸭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乏味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个性化、创新性的追求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在理论授课同时,应增加实践和学生实地考察课时,培养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开放模型实验室,能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作思路,为教学提供更加有力的创作手段。因此,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逐渐涉足建筑设计领域并渐入佳境,从而加快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养成。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思路宽泛,审视问题角度广阔,解决问题方法独特,为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综合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创新学生的设计作品时,要让学生能够自主选题、自由设计、放飞思路,使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2.举办开放式的作品讲评活动

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公开讲评,在讲评活动中,由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思路,不仅仅是设计作品的外表,特别应注重作品的深刻内涵、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内在表现、设计作品的创新理念、对优秀建筑作品的借鉴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等等。学生和教师对作品有均等的讲评机会,在这种活动中,让学生面对面相互交流、沟通和学习,可以提出不同的想法、意见和建议,通过互动讲评,使学生视野更为开阔、思路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创作性思维的发挥。同时,教师还应重设计课程过程的指导,将教师的想法传递个学生,将世界建筑、中国建筑的前沿信息传达给学生,将现代建筑设计系的新的设计理念比如建筑的可持续理念交流个学生,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和思路,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3.合理课程设置

根据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安排课程的开课顺序。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要有密切关联,理论课程与其后续设计课程的要配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设计课程衔接相应的理论课程,设计内容要有的放矢。课程内容安排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递进过程,同时在每个阶段都有能补充相关设计、充实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注意加强专业课与技术类课程、关系密切的横向学科课程与设计类课程的联系,强调设计类课程与其它相关知识、其它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鉴名校的课程开设,同时更应考虑本校学生与名校学生的差距。

4.激发学习兴趣

在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的基础之上,对重点讲授的部分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应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本学科知识的一个正确导向,让学生学有目标。知识传输不能只限于课件、书本表面,要增加对现代建筑信息的传授,比如当代建筑发展的趋势,当代经济、社会、政治、科学技术发展对建筑的影响,通过录像资料介绍一些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居住建筑文化。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加强过程的指导,减少学生的盲目性,逐渐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改进和完善,同时也会在今后的课程讲授中,逐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完善教学体系,让它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也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茅艳.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来源[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2]杜春兰.建筑学科教学改革的思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4,(3).

[3]林涛.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4,(1).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课程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建筑的“芯”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