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和谐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13-08-15 00:50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思想思维

马 璇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山东 淄博 255033)

论传统和谐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马 璇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山东 淄博 255033)

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和谐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价值。它不仅是一个文化体系,更是一种价值范型、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源头活水。在当代,我们应当对其去粗取精、积极继承和发扬,传播传统和谐思想的正能量,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和谐思想;精神内涵;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悠久的历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所蕴含的精华,是我们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的推动力,是当代中国在世界崛起的精神旗帜,对于我们“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推进意义。

1 传统和谐思想的精神内涵

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中国的和谐思想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农业文明。作为一种思想因子,和谐积淀在历代名家名派的思想文化之中。传统思想家不断地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点和侧重点对“和”进行诠释、提升,探究怎样和谐。历经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国和谐思想的集中成果就是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它囊括了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更是包括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各层面在内。它纵贯中国历史始末,是中国智慧的集大成产物。其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谐是整体性的和谐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传统和谐思想最基本的哲学依据和世界观。天人合一在古代又叫做天人和谐,天人相应,天人统一等。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天人相贯通,“天”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有意志、人格化的“天”,其意志即为“天命”。二是无意志、非人格化的天,也即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是以“天—人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问题的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这一思想诞生的背景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自然环境。古代很多思想家的思想言论中都渗透着这一哲学理念。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强调人要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和谐境界。孔子更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而要求人们爱自然万物。天人和谐中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哲学,也蕴含着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作为我国和谐思想的最初起源,这一基本哲学理念对我们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最大。它渗透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其影响力甚至延伸至今天社会方方面面。曾经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人的世界科学技术观》中说:“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

1.2 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和谐是差异基础上的和谐

在传统和谐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有关和与同的观念论述较多。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下,传统思想在价值观层面更注重包容差异,重“和”而去“同”。“和而不同”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集中体现为“和同”之辩。据《国语·郑语》记载,西周太史伯阳父较早的认识到“和”与“同”的差异,并将它运用到国家事务上。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和”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同”就是相同的事物的叠加,只有“和”才能生万物。二百多年后,在史伯观点的基础上,齐国思想家、政治家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使“和”与“同”进一步区别开来。直至孔子正式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理念,将其作为人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和价值观念,使得中国和谐处事的思想更为成熟,丰富,深刻。“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相容相生,这与取消不同事物之间差异性的“同而不和”价值观形成鲜明对照。“和而不同”这一价值观念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推动了人际的和谐以及各民族的融合,对传统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 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和谐是存在转化的和谐

“和”强调矛盾双方你消我长、交替不停的运动性,体现出极强的辩证转化意识。这一思想最集中体现在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之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一正一反的对立和统一,世界处在密切的联系和发展变化当中,所以,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够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对立双方都在不停的向对方转化。这种原始的二元对立、多元统一的观念,显露出唯物思想和辩证思想的苗头。其集中体现在诸子百家之首《易经》之中。宋代思想家张载在代表著作《正蒙》中,用四句话概括了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世界万事万物,有对立面就会有相反的运动,甚至存在斗争,而斗争的结果便是形成统一体的平衡和和谐,达到和解和共生。阴阳矛盾的统一性和互补性,是中国和谐思想对人类辩证思维发展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1.4 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德性是实现和谐的手段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个体生存的意义世界与个人身心的涵养有很大的关系,身心和谐可以帮助人在生命与心灵上都处于健康状态。因此,围绕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人的身心和谐有着大量论述。儒家传统从社会伦理道德层面发挥了传统和谐思想,提出“礼之用,和为贵”,“修己以敬”以及“仁爱”的思想;尽管道家更多的是从天人关系谈和谐,但它对个人自我修养的要求也别具一格,提出“不争”、“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等观点,强调在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中的许多思想,尤其在人性修养方面也与中国的和谐思想相通。传统文化中这种和为贵、泛爱众的道德修养观上升到民族层面,集中体现为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和包容精神。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这一理念恰恰体现了历代思想家在对和谐的追求中对德性的重视,既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时又是对天人合一宇宙观所蕴含的传统人文精神的充分彰显。厚德载物的理念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内化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精神象征。

1.5 天下大同的终极理想——和谐的最终目标是大同

传统和谐思想的根本宗旨,是以实现一个安宁和谐的理想社会为其目标。中国历史上各派思想传统都有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尚书·尧典》说:“百姓昭苏,协和万邦”。《周易》中追求的治理目标是“天下平治”,“天下文明”。儒家在“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又勾画了“天下为公”的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最高理想。如同西方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天下大同的思想在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古代的农民起义者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太平天国的田亩制度,康有为、孙中山提出的天下大同,目标都是想实现人人平等,没有贫富。尽管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带有空想色彩,但它的最大功能是点燃人们心灵的火花,使人们在思想上超越现实的局限,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加了新的价值追求方向。

传统和谐思想的精神内涵广阔而又深远,它诞生的时代不同于我们今天,但却闪烁着思想的火花,揭示着同样的人生哲理:大地、山川、河流、鸟兽和人类,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浑然一体,彼此差异又相得益彰,矛盾对立而又相反相成,人类以个体的德性凝聚成民族的特质,必然能够实现天下大同的终极理想。这正是传统和谐思想所给我们描绘出的一副美好的画卷。

2 传统和谐思想的时代价值

和谐思想积淀于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融和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和谐思想不仅是一个文化体系,更是一种价值范型、政治理念、社会理想和辩证方法,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源头活水,在当代应当去粗取精、继承和发扬。在这种视野下,传统和谐思想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文情怀在思维层面和实践层面都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启示。

2.1 思维层面

和谐思想蕴含开放性和包容性,发展出来的思维是辩证的思维,多元的思维,开放的思维,有助于我们改善思维转变观念。

(1)传统和谐思想有利于改变两极或多极对立的思维模式。世界事物千差万别,各不相同。面对这些差异,“非左即右”、“非公即私”的两极思维常常会导致人们看问题简单化和绝对化,走向两极。“和”的思想注重关系的协调、系统性的呈现以及要素性能的充分发挥。这种系统的思维方式为协调不同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最佳思路。首先,要从大看小。要放眼整体,总揽全局,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处理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其次,要从长看短。和谐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要用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对待眼前和现实的问题。再次,要正负兼顾。既要看到面临的有利条件、拥有的优势和决策带来的效益,又要看到面临的不利条件、劣势和决策后带来的负面效应。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式,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处理问题。

(2)传统和谐思想有利于形成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差异是一切事物得以生存的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谐,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志趣和爱好上,却并不意味着是同一种表达方式。国学大师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恰恰是对“和而不同”的继承和发扬。在处理矛盾时要善于寻求共同基础、保留意见分歧,善于运用协调沟通、团结友善、以退为进等多种手段,将原则性和灵活证统一地结合起来。历史上老一代共产党人周恩来、邓小平等将这种“求同存异”的思想成功地运用于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践之中,取得了卓越成绩。

2.2 实践层面

在当代,传统的和谐思想渗透在我们国家建设的各个层面,对于当下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有着重要意义,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大视角:

(1)在国内领域,传统和谐思想为我国实现社会稳定和科学发展提供了精神资源。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特别是进入到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断裂。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倡导和谐,国家需要一种与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的哲学思路。传统和谐思想恰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理念。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党和国家这一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日渐明确,即把社会看作一个大的系统,兼顾经济和谐、阶层和谐、政治和谐、区域和谐、民族和谐、文化和谐、代际和谐、生态和谐等内容在内的和谐哲学。和谐哲学是新时期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哲学。这一思路植根于我国传统和谐思想,体现着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优秀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创新。

(2)在国际领域,传统和谐思想为我国融入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提供了理念支撑。自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整个融入世界社会,同时对国际社会发生愈来愈大、愈来愈深刻的影响。当今国际社会已进入新的和平与发展的时期,但经济、政治竞争,以及军事竞争仍然影响着各国。表现在一国及个别国家的利益凌驾于世界各国利益之上的霸权主义以及以西方文明排斥其他文明,将文明的差异极端化强权政治。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为世界提供一种反对霸权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只有秉承双赢博弈的理念,在全球和谐与冲突张力失衡的情况下,树立合作发展的经济观、共处竞争的政治观、多元一体的文化观,才能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人类才会创造一个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

无论是“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还是“中国梦”的内政新理念与“世界梦”的外交新思路,都渗透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它历经朝代的更迭延续至今,不光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诞生在中国农本经济土壤中的和谐思想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国精神,积极传播传统和谐思想的正能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1]张立文.和合学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42.

[2]李佩英.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及现实价值[J].湖湘论坛,2009(3).

[3]孙玉霞,张雅丽.中国传统“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贵州社会科学,2005(6).

[4]黄赋.中国传统“和文化”之内核及时代价值[J].理论研究,2005(6).

[5]王扬.中华和合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湖湘论坛,2009(2).

Traditional Thought of Harmon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MA Xuan
(Department of Marxism,Party School of Zibo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Zibo 255033,China)

Chinese culture contains abundant harmonious thought.As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harmonious though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mportant value,which is not only a cultural system,but also a kind of value model,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ideal,and it is the source of our cultural tradition.At present,we should discard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tial,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positively and spread the positive energy of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harmony,so as to provide a solid support for the realization of“China dream”.

harmonious thought;spirit connotation;value of times

D082;G41

A

1009-3907(2013)11-1465-03

2013-06-03

马璇(1982-),女,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

责任编辑:

沈宏梅

猜你喜欢
传统思想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