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释读两则

2013-08-15 00:50张秀清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通假广韵敦煌

张秀清

(西北民族大学 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兰州 730030)

敦煌文献释读两则

张秀清

(西北民族大学 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兰州 730030)

敦煌文献释读两例:一是S.1946宋淳化二年押衙韩愿定卖妮子契、Φ96《双恩记》“换”读为“患”,意为“忧虑,担忧”;二是Дх01409后梁贞明六年辛奴子典腹生男胡儿契“始”读为“计”,意为“办法,计策”。

敦煌文献;释读;通假

在整理敦煌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虽然原文书写清楚,容易识读,但读通顺也要费些思量,主要是因为原文使用了不少通假字、俗字等。这里略选两例,试为通读。

例一。S.1946:“淳化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二日立契,押衙韩愿定,伏缘家中用度所 ,欠阙疋帛,今有家妮子……出卖与常住百姓朱愿松妻男等。”[1]

按:董志翘《汉语词汇研究与敦煌社会经济文书的整理》“所换(所櫗)”:

淳化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二日立契,押衙韩愿定,伏缘家中用度所櫗,欠阙疋帛,今有家妮子名礛胜,年可贰拾捌岁,出卖与常住百姓朱愿松妻男等。(斯1946号)《释录》注:①2行“所櫗”《敦煌资料》第一辑作“不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云:应是“不换”。“用度不换”,是“不缓”之借,即家用不宽之意。按:“伏缘家中用度所櫗,欠阙疋帛”原卷实作“伏缘家中用度所 ,欠阙疋帛”。“ ”即“换”之俗写。……“换”有“支取”、“借贷”义,中古文献中常见。[2]258

又谓:“‘伏缘家中用度所换,欠阙疋帛’一句,就不难理解了,此言‘因为家中用度所借贷,欠缺人家财物’,故将女儿出卖给人,以此钱还债。”[2]259

识为“换”字是,然释为“支取、借贷”,仍可商。且“欠缺人家财物”之说误,是自己的家中欠缺财物,原文并未有所谓“人家(他人)”之义,增字为释不宜。调查其他此类的敦煌契约文书可看出,都是言因自己的家中缺少什么,所以就贷(便、取、买、博换、雇、寄、卖、质典等)什么。如下:

P.3458押衙罗贤信入奏充使,欠阙疋帛,遂於押衙范庆住面上贷生绢壹疋。

P.3964塑匠都料赵僧子,伏愿家中户内有地水出来,缺少手上工物,无地方觅,今有腹生男苟子,只(质)典与亲家翁贤者李千定。

P.4093燉煌乡百姓郑继温伏缘家中欠少疋白(帛),遂於洪润乡百姓樊钵略面上贷帛练壹疋,长叁仗(丈)捌尺,福(幅)阔贰尺一寸。

P.4686子年三月廿八日,僧宝积为无牛(豆+昔),今於功德粟便豆汉斗两硕捌斗。

S.0466莫高乡百姓龙章祐弟祐定,伏缘家内窘阙,无物用度,今将父祖口分地两畦子共贰亩中半,只(质)典已(与)莲畔人押衙罗思朝。

S.1350大中五年二月十三日,当寺僧光镜缘阙车小头钏壹交(枚)停事,遂於僧神捷边买钏壹救(枚)。

S.1475V卯年二月十一日,阿骨萨部落百姓马其邻,为欠粮种子,今於灵图寺佛帐家麦内便汉斗麦捌硕。

S.3877V平康百姓张义全为缘阙少粮用,遂将上件祖父舍兼屋木出卖与洪润乡百姓令狐信通兄弟。

S.4884辛未年四月二日,押牙梁保德往於甘州去,欠少疋帛,遂於洪润穆盈通面上取斜褐壹拾肆段。

S.5811乙丑年三月五日索猪苟为少种子,遂於龙兴寺张法律寄将麦叁硕。

S.6233V报恩常住为无牛驱使,寺主僧□如今将青草驴壹头柒岁,更帖细布壹疋,博换玉关乡驿户成允恭紫(缺)。

北图生字25V莫高乡百姓郑丑挞,伏缘家内贫乏,债乏深计,无许方求,今遂口分地舍出卖与慈惠乡百姓沈都和。

北敦02381V(余80)洪池乡百姓何通子,伏缘家中常亏物用,经求无地,获设谋机,遂将腹生男善宗只(质)典与押牙。

北敦06359V右奉世等人户,为种逼莳,校(交)阙乏种子年粮,今请便上件斛斗。

北敦09520癸未年四月十五日,张修造遂於西州充使,欠阙驼乘,遂於押衙王通通面上雇五岁父駞壹头。

例多不具。据上述同类敦煌文献提供的语境,“换”疑当读为“患”。音近通假。换:去换,胡玩切,匣母,山摄,桓部。患:去谏,胡惯切,匣母,山摄,删部。《说文解字》卷一〇心部:“患,憂也。”句意谓:为家中用度所忧,欠阙疋帛。又,敦煌变文《双恩记》:“国王应愿念生灵,太子施财兴济度。一取来求不障拦,任随所要无遮护。众皆知,悉奔聚,状星簇兮如浍注。换年少孤寒阙人,总教满足无贪妬。”[3]1056项楚谓:“今检原卷照片,‘换’字右侧有一‘、’号,当是误字。此句或应作‘年少孤寒□(贫)阙人’。”[3]1061此处“换”似亦通“患”。句中大意谓太子施财救济,忧年少孤独贫寒乏人,总教满足(指财物)不贪婪妒忌。

例二。俄藏敦煌文献 Дх01409:“贞明陆年,岁在庚辰拾壹月贰拾肆(中缺)家中阙少极多,无处方始,今将腹(中缺)押衙康富子面上,典生绢……”[4]105

乜小红注释:“方始具有从另一方向开始之意……唐史徵《周易口诀义》卷六云:‘小人遭难奔走逃散,逃散方始获济。’此处前句说‘家中阙少极多’,接著言‘无处方始’,也可理解为:无处方始获济,即找不到帮助的途径。”[4]106误。“始”当读为“计”。“始”与“计”音近通假。“方始”即“方计”,义即办法、计策。“无处方始”义即“无处方计”,没有地方想办法。方计,名动相因,名词动用。如《三国志·魏志·贾诩传》“傕復请詡为宣义将军”裴松之注引《献帝纪》:“羌胡数来闚省门,曰:‘天子在中邪?李将军许我宫人美女,今皆安在?’帝患之,使詡为之方计。”敦煌变文《唐太宗入冥记》:“催子玉奏曰:“二太子在来多时,频通款状,苦请追取陛下。□□称诉冤屈,词状颇切,所以追到陛下对直。陛下若不见□□(二太子),臣与陛下作计校有路;陛下若入曹司,与二太子相见,□□怨家相逢,臣亦无门救得陛下,应不得却归长安。”[3]1967又,北图余字80号《辛巳年何通子典儿契》:“洪池乡百姓何通子,伏缘家中常亏物用,经求无地,获设谋机,遂将腹生男善宗,只(质)典与押牙(下缺)。”[5]与所论语境恰相似,又添一旁证矣。获:画。音同通假。谋:毋。音近通假。谋,古文又作 ,故从母声与从某声音同。母、毋音近通假。又,毋,《集韵》、《韵会》并迷浮切,音谋。获设谋机,即画设毋机,与“经求无地”构成对偶结构。

始:《广韵》诗止切,上止,书。计:《广韵》古诣切,去霁,见。邵荣芬《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四)止摄和齐韵的关系:止摄各韵和齐韵代用的例子有下列三项。1.支、齐代用例:羁 支 继 霁/蘺 支 藜 齐/羁 支 计霁……2.脂、齐代用例:地 至 帝 霁/第 霁地 至……3.止、齐代用例:喜 止 系 霁/你止 泥 齐。《唐五代西北方音》里没有止摄各韵和齐韵混淆的例子。这里止摄和齐韵混淆的例子限于开口。……止摄通齐不多的现象,可以用当时齐作-i的方言地区较小来解释。”[6]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於、於济、於施”条已举例证明於济、於施义同[7]。除此之外,从语音上看,亦有可言者。於济、於施中“济”“施”属于音近通假,故得意义相通。施:止摄,支部。济:《广韵》去霽,子計切,音霽。蟹摄,齐部。此亦可为上所论“始”“计”通假添一旁证。

见于文字异文者,《祖堂集》卷一四大珠和尚:“开般若之妙门,等三轮之空际。”[8]621《景德传灯录》卷二八越州大珠慧海和尚语:“开般若妙门,等三轮空施。”[9]598际、施异文。际:去祭,子例切,精母。蟹摄,祭部。《祖堂集》卷一七普化和尚:“师云:‘林际厮儿,只具一只眼。’”[8]759《景德传灯录》卷一〇镇州普化和尚:“临济小厮儿,却具一只眼。”[9]180际、济异文,音近通假。

又,《唐五代语言词典》收有“知家事”与“知家计”两词条,义近。“知家事:王梵志诗〇三九首:‘新妇知家事,儿郎承门户。’又二九五首:‘更娶阿娘来,不肯缝补你。入户徒衣食,不肯知家事。’”“知家计:《变文集》卷七《季布诗咏》:‘养儿只合知家计,四时八节供甘脆。’”[10]二者义近缘于音通。事:止摄,之部。事、计亦为音近义通。

又,见于文字声类者,霁部读音字从支部声类:《说文解字》卷八人部“倪”:“从人兒聲。”《说文解字》卷四目部“睨”:“从目兒聲。”兒《广韵》汝移切,平支,日。倪《广韵》五稽切,平齐,疑。睨《广韵》五计切,去霁,疑。

又,见于文字两读者。踶,两读。《广韵》:池爾切,上紙,澄。支部,止摄。又,《广韵》:特计切,去霽,定。齊部,蟹摄。《说文解字》卷二足部“踶”:“从足是聲。特計切。”是《广韵》:承纸切,上纸,常。支部,止摄。可见,踶之两读,源于音之相通。

又,见于韵文通协者,俄藏黑水城文献TK322《六十四卦图謌》坎卦,“讚曰:坎者,陷……□□□□,□□谋计。千里辞家,始免屯否。謌曰……”[11]《六十四卦图謌》每卦后按照“颂曰、讚曰、謌曰”这样的顺序小结,颂曰部分为七言句式;讚曰部分除起首释卦名为四或五字外,余皆为四言句式;謌曰部分为五言句式,是句式固定的韵文形式。此句“计”处偶句尾,定当入韵,则“计、否”为韵,否:止摄,脂部。

且文献中亦有与上述语境相似的用例,如:

斯2169《佛说智慧海藏经》卷上:“譬如一人家贫顿乏,无有方计。遥闻他方有一七宝山,其山之下有七宝池。若人至彼,多获七宝。”

慧觉等译《贤愚经》第十二:“其兄……所在破亡,财物迸散。家理顿穷,无有方计。往到弟边,说所契阔,求索少钱。”

慧觉等译《贤愚经》卷一:“已经数日,粮食乏尽,饥饿迷荒,无余方计。怜爱其子,欲杀其妇。”

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八:“时王忧愁,知当奈何。无馀方计,便告一臣。卿可推求,本是豪族种姓家者。”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四:“佛告诸比丘:乃昔过去波罗柰国有王,名婆罗达,出行游猎,驰逐走兽,迷失径路,不知出处。草木参天,无馀方计,而得来出,大用恐怖。遂复前行,见一辟支佛。”

[1]沙知.敦煌契约文书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79.

[2]董志翘.中古近代汉语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乜小红.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张涌泉.敦煌文书疑难词语辨释[M]∥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张涌泉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91.

[6]邵荣芬.邵荣芬音韵学论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0-311.

[7]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补定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76-277.

[8]静筠二禅师.祖堂集[M].孙昌武,衣川贤次,西口芳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9]释道元.景德传灯录[M].妙音,文雄,点校.成都:成都古籍书店,2000.

[10]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44.

[11]孙继民,等.俄藏黑水城汉文非佛教文献整理与研究: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41.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wo Words in Dunhuang Documents

ZHANG Xiu-qing
(Institute of Overseas National Literature,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 730030,China)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wo words in Dunhuang documents:one is“Huan”in S.1946 and Φ96,which should be explained as“worrying”,meaning“apprehension or concerning”;the other is“Shi”in Дх01409,which should be explained as“trick”,meaning“means or strategy”.

Dunhuang document;explanation;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H109.3

A

1009-3907(2013)11-1416-03

2013-06-19

张秀清(1976-),女,甘肃兰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研究与古籍校勘。

责任编辑:

柳 克

猜你喜欢
通假广韵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衛伯考(下)
亮丽的敦煌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绝世敦煌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浅说通假字
明孤抄本韵书《辨音纂要》舌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