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国际汉语教学的比较研究

2013-08-15 00:45宋婧婧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2期
关键词:汉语交流差异

宋婧婧

台湾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称为“华语文教学”,而大陆地区则称之为“对外汉语教学”。近来李泉(2010)、[1]吴应辉(2010)[2]等学者又提出应当将其称为“国际汉语教学”,因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主要在海外而非我国国内;陈昌来(2005)也认为这一提法具有更大的涵盖面。[3]为达成统一,本文就将这种性质的汉语教学通称为 “国际汉语教学”。

一、两岸国际汉语教育的近似之处

(一)具有近似的共同语推广历史与使用现状

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在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则称之为“国语”(现也有称之为“华语”)。以与台湾交流较为频繁的福建地区看,闽台两地的共同语政策与使用均有类似之处。

第一,从语言使用上看,共同语在闽台两地的大部分范围内,都已成为主要的交际语言。据福建语言文字网显示,2004年福建地区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人数比例就达到了80.28%,在南方方言区居于首位,远高于全国53.06%的平均水平。[4]而台湾地区更是普及了国语。这与同样存在联系紧密的广东、香港地区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在这些地区的日常交流中粤语的使用更为广泛。李如龙(1999)认为这是由于闽粤不同的语言文化特色所致,相对而言闽语区更为重视传统、尊重共同语。[5]

第二,从语言政策上看,两地都历经了规模较大、历时较长的共同语推广运动。早在清代清政府就在闽台两地设立了多所正音书院;上世纪台湾地区光复后又有“国语运动”,解放后福建也是普通话推广(简称“推普”)的重镇之一。

“国语运动”与“推普”也体现了诸多共同点:首先,两者年代相当。台湾“国语运动”起始于1945年光复初期,而大陆影响至今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次,两者经历的时间类似:两者均在共同语推行40年之后,基本完成了任务。20世纪80年代,台湾“凡是受过学校教育的台湾民众大部分已经能够以国语进行沟通,而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许多甚至以国语为第一语言”(熊南京,2007)。[6]

第三,从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上看,福建与台湾都存在比较鲜明的双语双方言现象。而形成以上相通之处的原因,在于两地密不可分的渊源。首先,两地具有类似的母语环境。两地均有浓厚的方言土壤,由于闽方言之间,以及闽方言与共同语之间的差异不利于人们交流,共同语的使用应运而生。

其次,清代统一台湾之后,两地一脉相承的行政区划、历史渊源、教育理念等因素,无不作用于共同语的政策与教育上,形成了两者的诸多共同点。据赵建群(2000)研究,自1683年(康熙22年)统一台湾后福建教育体制对台湾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闽台的教育、包括官话教育逐步趋于一体化。雍正七年(1729年)福建几乎各府州县均奉旨置设正音书院;台湾岛的台湾、凤山和诸罗三县也设立了正音书院,教授当地人讲习官话。[7]

(二)两岸国际汉语教学的其他类似之处

除了共同语的使用、普及与推广情况近似之外,两岸开展国际汉语教学的情况也有类似之处。

1.两岸国际汉语教学均在2000年之后迅速发展。台湾2003年之后的华语教育进入了“发展期”(黎瓈瑢,[8]2011);而大陆2000年之后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在华留学生的规模由2000年的52000多人,发展到2012年的32万人,增加了5倍多。此外,还通过建立孔院等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大力提升了国际汉语教学的规模与规格。

2.同样建立了相应的官方管理机构。2003年,台湾“教育部”成立了“国家对外华语文教育政策委员会”,2006年“行政院”为提升对外华语文教育工作,成立“行政院海外华语文教育及正体字推动小组”,组成跨部会机制,通过组合政府资源进行推广。[9]而1987年成立的国家汉办则是教育部主管的国际汉语教学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负责国际汉语推广的方针政策制订、孔子学院总部的管理、各国汉语与中华文化传播以及汉语水平考试等多项工作。两地均通过成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来规范、促进与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3.同样设立了海外推广机制。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进行汉语与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自2004年在韩国首尔开设了第一家孔子学院之后,截止2012年,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10]

受此影响,台湾当局也于2011年10月在美国纽约、休斯敦、洛杉矶,首次开设了“台湾书院”。书院由台湾当局资助,主要目的是推广汉语、汉语以及台湾文化、台湾研究。[11]

二、两岸国际汉语教育的差异

(一)拼写、注音体系的差异与相应政策。

两岸语言差异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书写与标音体系上:在文字方面,大陆使用简体字,台湾使用繁体字;在拼写系统方面,解放后大陆地区开始制订并推广汉语拼音方案,而台湾先使用注音符号,后使用通用拼音。

由于各种因素,台湾地区曾将这种拼写差异当作两岸体制的差异。由此,与台湾联系紧密的海外学校使用繁体字与注音符号,而其余院校则使用或逐步过渡到使用简体字与汉语拼音。有些学习者因为学校与地区的变化,在两种拼写体系中不断进行转换。这种差异给海外汉语学习者带来了较大的不便。

实际上,简体字与汉语拼音更具国际通用性。联合国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分别在1977年与1982年确立了汉语拼音的“国际标准”地位。随着简体字与汉语拼音国际标准地位的确定,海外国家也逐渐接受并推广了这一体系。新加坡教育部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通过颁发中小学的华文字表,由繁体字与注音符号过渡为简体字与汉语拼音。

(二)两岸国际汉语教学的规模差异较大

受到地域、国际影响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华语(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存在着较大的规模差距。

从学汉语人数看来,大陆约为台湾地区的十倍。例如,2009年台湾地区的外国留学生人数约为2万1千人。[12]而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不含港澳台地区,2012年来华留学生总数增加35719人,已超过32万①人。[13]尽管统计年限略有差异②,但两者的数量已差10倍多。

从海外影响力来看,截止2012年汉办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台湾同期只在美国建立了三所“台湾书院”。

(三)建立官方机制的时间有所差异

1987年国家汉办成立,显示了官方对国际汉语教学事业的重视。而台湾直到2003年才成立“国家对外华语文教育政策委员会”。因此尽管台湾民间的华语文教学开展得比大陆早,但政府对这一工作的推动却较晚。2003年台湾的华语文教学才进入了官方主导下的正规发展时期。

三、对两岸国际汉语教学的合作建议

现能查到的两岸国际汉语教学方面最早的交流始于1992年,台湾的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组团访问大陆六所重点推广华语文院校,这次以学术交流为主的访问打开了两岸学者交流之门。但其后因各种原因,团体性的交流访问并不多见,两岸交流频率不高、层次不够丰富。

更重要的是,两岸缺乏相关机构进行有规划性、持续性的交流,这无疑使资源进行了重复建设。苗强(2012)引出国家汉办的数据显示,截止至2011年,大陆已有100多家出版社发行对外汉语教材,每年仅从北京发往世界各地的汉语教材就达2500吨之多。[11]另一方面,台湾方面的相关教材编写却因各种原因出现疲软之态。一方强势一方疲势,但双方却较少引进对方的教材、图书。

此外,台湾当局总在汉语的拼写体系中摇摆,丧失了不少合作的良机。实际上这些争议只要在师资培训中下功夫即可解决,反复强调这些差异,只会给汉语的国际推广带来阻碍。

鉴于以上问题,如下的建议可供两岸国际汉语教学参考:

1.两岸应当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两岸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并不会给双方的交流造成困扰。繁体字具有悠久的历史,简体字亦然。简体字是汉字不断演变的结果,最早的简体字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因此两岸的汉语教师都应当互通有无,既掌握自身的体系,也了解、甚至掌握对方的体系。鉴于汉语拼音在国际上的通用优势已完全确立,台湾在培训汉语教师时,更需要了解汉语拼音系统。

利用合作来解决差异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例如2009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通过的建议之一,就是“两岸使用的汉字属于同一系统。客观认识汉字在两岸使用的历史和现状,求同存异,逐步缩小差异,达成更多共识”。[14]

2.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对资源进行整合。两岸可进行更多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统一协调机制的建立,在师资培训、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汉语水平考试等方面进行互认与合作,以互通有无、防止资源的重复建设,这将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3.建立相应机构(平台)促进两岸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发展。为了更好地运作协调机制,可以考虑设置相应的组织,来整合资源、协调差异、组织合作,以共求发展。

4.充分发挥福建(尤其是厦门)在两岸交流中的作用。闽台两地文缘相通,语言使用情况近似,这使其在师资培训与教学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从高校层面看,福建尤其是厦门高校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现有的交流与合作计划基本是个体的、零散的,成系统、成规模的交流合作仍较为缺乏。此外,无论是1992年还是 2010年,台湾华语文教学学会组团访问大陆的名单上均未出现厦门高校。而如果我们能更好地利用这些优势,整合福建尤其是厦门地区的高校以及其他机构,形成两岸国际汉语教学的统一机制,就能共同推动国际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2011年的来华留学生人数为292,611人,新闻显示2012年增加了35719人,因此就此推算现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超过32万人。

②并未搜到台湾2012年的留学生人数。但仅凭2009年的数据仍可以看出巨大差异。

[1]李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10(5):107-117

[2]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10(8):35-42

[3]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

[4]福建语言文字网.福建省普通话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EB/OL]. http://www.fjyywz.gov.cn/Public/Show.asp?ArticleID =745.2012-11-23

[5]李如龙.闽粤方言的不同特征[J].暨南学报,1999(06):4-10

[6]熊南京.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98

[7]赵建群.试述清代闽台教育的一体化[J].台湾研究·教育,2000(2):43-49

[8]黎瓈瑢.台湾华语教育发展史概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董鹏程.台湾华语文教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展望[EB/OL].http://r9.ntue.edu.tw/activity/multiculture-conference.2009-11-27

[10]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总部介绍.[EB/OL].[2013-4-24]http://www.hanban.edu.cn/hb/node_7446.htm

[11]新浪网.台湾书院如何走向世界[EB/OL].(2011-11-01)[2013-4-24]http://news.sina.com.cn/c/p/2011-11-01/132923396505.shtml

[12]苗强.台湾地区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和发行情况考察[J].出版发行研究,2012(3):72

[13]新华教育.2012年近40万人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人数再创新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3/01/c_12440323 7.htm.2013-03-01

[14]新华网.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通过共同建议[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w/2009-07/12/content_11696642_2.htm.2009-07-12

猜你喜欢
汉语交流差异
学汉语
相似与差异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