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理论视角下的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2期
关键词:渐进性理论情境

郝 策

唤醒理论视角下的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郝 策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唤醒理论视角下的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机理进行解析,并对相关的培养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于为有效地激发、培养与维护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效果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这对于提高体育专业教学活动的社会实用价值,推动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唤醒理论;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途径

郝策/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师(辽宁沈阳110034)。

一、前言

体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其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体系构建的充实与完善与否,对于其在未来的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否实现自我全面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重要作用与功能日益凸显,其社会关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体育的各个领域对于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需求日趋强烈。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共融性发展,已呈现出必然的发展态势。因此,相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其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学习理念、学习动机、价值取向以及学习态度等诸多方面实现积极的转变,以期适应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习兴趣是促进与维护学生学习行为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与重要内驱,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专业的教学体系凸显出明显的强制性与局限性,使得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系受到严重的抑制,致使教学的实用价值较为低下。基于此,本文对唤醒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对其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以及作用机理进行解析,以便于在全面提高与维护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进程中,发挥出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生成以及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唤醒理论的基本内涵与作用机理

唤醒理论认为,社会个体在参与某种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所获取的有效情绪变化主要来自于“渐进性”和“亢奋性”两条唤醒途径。其中,“渐进性”唤醒具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展特征;而“亢奋性”唤醒则凸显突发性的特征。

兴趣是社会个体对于某一事物所表现出的认知需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主参与的意识倾向,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发展环节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的培养与引导下,伴随着感性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而形成的。相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学习兴趣主要来自于对体育运动的好奇心理,这种潜隐在情绪层面下的心理活动,需要有效的手段加以刺激与唤醒方能得以激发与凸显。而唤醒理论所蕴含的重要功能,是促成学生喜好心理向着兴趣方面有机转变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唤醒途径包括“渐进性”唤醒和“亢奋性”唤醒两种形式,“渐进性”唤醒的图示呈现出逐步升级的阶梯状态势,对情绪的变化具有持久而稳定的影响;而“亢奋性”唤醒的图示则显现出跳跃式的发展态势,刺激与影响具有突发性,由此而带来的情绪变化呈爆发状,形成突然、消失迅速。因此,在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进行唤醒时,应采用“渐进性”的唤醒手段为宜。“渐进性”唤醒的作用机理表现为通过初始刺激来促使感性认识的生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再刺激手段达成感性认识向着理性认知的有机转变,通过进一步的刺激促使学生形成学习欲望,再加强刺激的程度来促使学习欲望转化为形成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再刺激来实现对学习兴趣的巩固与提高。由此可见,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各个相关的环节达成有机的关联,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护,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影响。同时,由于唤醒理论所表述出的社会个体在感知表象的新奇性与刺激程度之间呈反比例关系的理论观点,在运用唤醒理论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唤醒的过程中,对于刺激度的择用必须严格遵循相宜性的原则,以避免因刺激程度的过高或过低而对唤醒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发生。

三、基于唤醒理论引导下的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思维理念层面的唤醒

教学观念是引导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思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执教理念与行为方式的重要体现。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唯成绩论”思想泛滥,致使体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凸显功利性与强制性,为了获取必要的达标率、完成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师往往专注于对学生基本技能的传授,以便于为学生顺利通过达标测验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择取上,凸显出强制性。这种忽视学生自身素质基础以及自我发展需求的教学观念,是造成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索然,学习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感召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唤醒理论认为,人的情绪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绪变化,主要来自于自身思维理念的引导。这就要求体育专业的教师要彻底摒弃“唯成绩论”的教学观念,将凸显强制性特征的“一言堂”式教学转变为自主创新的开放式教学,将“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使得学生在有效转变被动式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能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按照自身发展的需求合理规划学习行为,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触景生情”式的唤醒

一般情况下,感官体验对于社会个体好奇心理的激发作用要大于理性认知,社会个体的情绪变化首先来自于感官表象的体验。因此,在体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来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开展有针对性的情境教学,是增强学生感官体验效果,促进其积极情绪生成的重要手段。情境教学的突出特征在于“寓教于境”,其显著的功效在于“触景生情”,促使学生通过感官的体验所形成的表象感知,与教学情境达成有机的相融,使其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悟过程中,好奇心理得到充分的满足,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取向具有指定性,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也必须凸显针对性与实效性,这对于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欢愉的心态,使其学习过程兴趣盎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与维护作用。

情境式唤醒一般包括成功情境与失败情境两种类型,其中,失败情境的创设是唤醒理论应用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失败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加以有效的回避。而通过对失败情境的体验,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修正自身的学习行为,积极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而探求“转败为胜”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激发学生不断探究、不断学习欲望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成功情境的唤醒,可以作为失败情境唤醒的辅助手段来运用,一般在设置失败情境后应适时地创设成功情境,以便于实现对学生自信心的巩固与学习兴趣的保持。

(三)构建和谐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情感领域的感召与唤醒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能够对学生产生不同刺激效果。良性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劣性的教学环境则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在“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引导下,体育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应注重对和谐教学环境的构建,为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自主地实现教学地位的转变,加强与学生的理性交流与情感互动,用自身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唤醒,使得学生在充分体验来自于教师的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自身的学习兴趣得以有效的激发与维系。

[1]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谢惠荣等.体育学习的兴趣及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9(3)

[3]杨洪波.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基本原则与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1995(5)

[4]高风华,吴晓农.体育教学应唤起学生主体意识[J].中国学校体育,2000(3)

[5]韩英灵.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J].体育教学,2003(2)

G62

A

1671-6531(2013)22-0081-02

郭一鹤

猜你喜欢
渐进性理论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英语深层阅读的渐进性教学策略
护患情境会话
不同围压下茅口灰岩渐进性破坏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