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2013-08-15 00:45孙卫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0期
关键词:源氏物语川端康成文学创作

孙卫萍

孙卫萍/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河南南阳47300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硕士(湖北武汉473004)。

一、“物哀”的发展

真实是日本文学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基石。真实的内涵便是艺术要真实地折射出人情事相,有感而发地抒情。在日本文学的创作之中,真实也是其创作的不变追求之一,通过文字将现实生活中的美体现出来,排斥浮丽虚妄的风格,追求的是艺术上的一种写实主义。

《万叶集》这一作品更是将这一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万叶集》中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朴实的自然美,古代留存至现在“常住不变”的世界观是这种意思产生的基础。在那一个时期,日本文学想要体现的便是“まこと”。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本文学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改变,在真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升华为“あはれ”———哀。在随后的发展中,从单纯的感叹“哀”转变为“物心合一”,由浑然一体的感动情绪向感伤倾斜。在“哀”文学阐述中就是用可怜对象的爱情作为主体感情,把人间的真情表现出来,在表现的过程中把主观的感情投入加大。在这个时候日本文学中的“哀”的理念已经不能够完全胜任其美学表达,进而又升华为“もののあはれ”———物哀。

“物哀”是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发展过程中沉淀的精华所在,也是体会日本人民族气质的关键之处。在对日本文学的研究中,叶渭渠先生在其所著的《日本文学思潮史》中 ,对“物哀”的定义是 “对所感之对象表现一种爱怜和同情混成的心绪”,这个对象包括的范围很广,可能是人,可能是物,也可能是社会万象。简单地解释说,“物哀”就是一种情景交融触发的一种哲理般的深思。这一文学理念影响着日本作家的创作和成长,其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这一理念的体现。8世纪的《万叶集》,至11世纪的《源氏物语》,“物哀”的追求都是这些作品的美学体系,11世纪的《源氏物语》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源氏物语》中的“物哀”

《源氏物语》的出现可以说是日本文学史的一个转折点,对后世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人物造型、和歌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把阅读这本书当成必须的教养,认为“源氏见ざる歌诖みは遗恨の事なり”。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受奖仪式上《我在美丽的日本》的演讲中说:“这些作品创造了日本的美学传统,影响乃至支配后来八百年间的日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巅峰所在,在后期的文学发展中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能出其右,这也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在其问世的几百年时间中,无数日本文学者对其进行着憧憬或悉心模仿,不断地为日本文学的成长提供美的食粮。《源氏物语》由紫式部所创作,全书五十四回,人物形象塑造的不但多而且刻画的非常细腻,堪称日本文学史上的物语创作的典范。作品创作中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开始入手,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清雅而幽怨的情调,在故事的情节中虽然有宫廷权利斗争的场面,但是那凄美的爱情却是作品的中心所在。

《源氏物语》继承了《万叶集》中哀婉纯真的日本式唯美,在创作中更是添加了平安王朝特有的奢华和朦胧。王国维曾谈到的诗词“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的意境便是对其的诠释。小说通过风景和人情的融合进行抒情,反映了平安时代的文学理念——物哀。日本文学的美学特征可以从各类作品中得到完美的解读,它已经植根其中,变得不可分割。

全书之中,紫式部对人和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每个人物出场之时都有着非常个性化的画面,其形象各具特点,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环境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的活动,让人物的内在真实得到了深深的挖掘。

《源氏物语》这本令世人为之惊叹的宏篇巨著的问世得益于紫式部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尚的艺术情趣。此外,紫式部在宫廷生活的经历也是他创作的素材之一,紫式部细腻的情感和敏感的性情与作品的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紫式部对汉语言文学也有着很深的研究,在其作品中对日本贵族的淫逸生活及男女间情爱之事全面而深刻的描写,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得到了不少启示。

在《源氏物语》中,“物哀”是其文学思想的主体,其采用写实对照的文学进行反省。《源氏物语》将日本文学中的“哀”向“物哀”转换,紫式部凭借自己良好的文学素养,敏锐的洞察力推动日本文学的进步。《源氏物语》作为日本古代文学思潮的代表,诠释了日本文学中“物哀”为基调的美感,向读者展示了其独特的思想内涵。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将各种表现手法高度的凝练,对“物哀”这个文学理念做了最完美的诠释。“物哀”表现人物的真实性,人物的情感也通过“物哀”这个载体进行抒发,在人性的世界发现美和创造美。

在“哀”之前加以“物”字,对哀的主体进行了限定,使感动的对象更加明确,“物”的意义十分宽泛,不仅仅指自然物,还可以表示人情世故和社会万象。日本文学中的真实性,是将最美的,最受人感动,最让人心动的事物记录下来,事物的感动形态可能不同,但是它令人感动的方式却是一样的。“物”的客观存在加之以主观感情,就完成了情感的升级“物哀”,将情感的抒发引导至一个更高的阶段。

《源氏物语》的后期的文学创作中,“物哀”是整个日本文学的创作要素,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玄妙的余韵、幽情的哀伤和幻想的感觉联系在一起。这种文学的传统美在近代发展至现代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再一次完美释放出来。

三、川端康成对“物哀”的继承和发展

在四季的变换中,日本传统文学将四季的花草树木、风花雪月的自然美,和人的哀伤联系在一起,借物抒情,这便是日本文学中的纤细的悲哀美。川端康成尝试将日本古典文学中纤细的悲哀美中四季蕴含的不同感觉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如将寂寞的月、淡然的雪和盛开的花所蕴含的情感与小说中主人公的情感结合起来,这可以说是日本文学中近现代的唯美主义。近现代的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川端康成,他不断吸收日本古典文学中的营养,还在研究西方文学中的创作方法,有意识地将这些新鲜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发展成为自己的一个风格。

川端康成并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一生之中创作了100多篇小说,中篇小说多于长篇小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多重视情感的抒发,他的目标是追求人生升华的美丽。其创作生涯中多受佛家思想和虚无主义的影响。表现主义 、日本传统主义、达达主义、西方的人文理想主义及意识都是川端康成探索过的艺术形式。川端康成把自己在探索中的所得所感和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幽玄”、“空寂”结合起来,使其作品的形式从单一到复杂,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

《雪国》是川端康成一生中的得意之作,也是其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雪国》的风格和《源氏物语》的风格十分相似,这部作品的创作体现了其美的创作追求。川端康成在这部作品人物的塑造中,十分偏爱驹子这个人,对他抱有丰富的同情心,在他的刻意塑造之下,驹子被塑造得十分妖艳、放荡 ,但是本质却是天真无邪和真实的哀愁。这符合川端康成创作的特点,川端康成常常将故事情节中的余情美融入到人物的刻画之中。让人物形象完美地与故事情节结合,这种独特的风格让读者有一种别样的感受。

川端康成在文学作品的人物塑造时极具同情心,对岛村恋情的描绘,字里行间始终带着哀与艳,带着深沉的哀叹。川端康成用良好的艺术素养,将传统的“物哀”和空寂的余情美结合起来,将艺妓和浪荡公子岛村的爱情故事营造成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在作品中将敏锐的季节感和对美的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传统和现代的协调统一,使艺术的美感更加强烈。

“川端以卓越的感受性,现代的小说写作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上的精髓,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川端康成时的评价。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物哀”美,是源自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继承了平安王朝时文学创作中的“物哀”精神,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使“物哀”的精神内涵加以扩展,让近现代唯美主义的思想中闪现着“物哀”的影子。

川端康成对“物哀”的理解和日本传统文学中的物哀有所不同,在他的理解中“物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但是其意义又不只是悲哀与同情,其扩展意义包括哀怜、怜悯、感动、感慨、同情、壮美的意思。这些扩展意的提出,不仅让“物哀”的具体含义得到了诠释,也将“物哀”在文学创作上的使用范围扩大。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川端康成常常将众多的下层女性赋予悲剧情调,创造更多的美的艺术形式。这些美的艺术形式通过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加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同时也将“物哀”的真正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川端康成良好的文学素养的体现。

川端康成的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认为美的艺术形式重视幽玄、虚无和无常感的理念,他认为死亡是最高的艺术形式,是美的一种极致的体现。艺术的极致可以和死亡并列,在作品创作中,川端康成将自己的审美和主人公的死亡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他的审美情趣是同死亡相联系的,在他的作品中,同“死”的形象联系的就有 50多篇。在《雪国》结尾的“雪中火场”中,川端康成没有将烧死的叶子看做是一种生命的终结,而是看作是生命的另一个开始,是一种美的体现。川端康成在创作之中充分地发挥了一位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将东西方文化气质结合起来,使日本文学的创作日益趋于完善。

川端康成的创作之中,余情美是他不变的追求,字里行间处处飘荡着淡淡的哀愁和感伤。在其文学创作之中常有着一种清淡而隽永,委婉而含蓄,质朴而真实的东方气质,这在日本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的文学创作之中,往往是欢欢喜喜团员的结局,川端康成式的余情美给了我们一种别样的感受。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让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走得更加稳健。

在日本文学的发展史上,紫式部和川端康成这两位一古一今的大家代表着日本的传统美学理念——物哀的理解,他们将这种理解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再现,对物哀的美学意义做出了完美的诠释。《源氏物语》是从中国文化中吸取营养,创造了一种美伦美奂的忧伤浪漫的感情世界;《雪国》是对《源氏物语》的继承和发展,结合了西方文学的创造形式,成为了近现代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从日本人文学的发展史上看到历代文人对美的不懈追求,那就是物哀,是一种千年不变的美。

[1]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2]叶渭渠.日本文学史序说[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市古贞次等.日本文学史(新订版)[M].明治书院,2003

猜你喜欢
源氏物语川端康成文学创作
梅卓文学创作论
20 世纪20—40 年代《源氏物语》在中国的引介与接受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浅析源氏恋母情结——读紫式部小说《源氏物语》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