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松尾芭蕉俳句《夏草》的禅理和翻译

2013-08-15 00:45黄云鉴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0期
关键词:松尾藤原平泉

黄云鉴

黄云鉴/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日本京都大学硕士(江苏南京211171)。

一、关于俳句和禅

俳谐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也叫俳句,在形式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三句十七音。各句分别为五、七、五个音节,其中多含一个与季节相关的字词。

“禅”是佛教“禅那(Dhyāna)”的音译,其意为“思维修”或“静虑”。“禅”是佛教的一种修持,修定的方法,即“心一境性”或“专一所缘”,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使心宁静,不受干扰。

禅宗与诗歌美的内蕴有着不可言喻的相似之处。在禅的影响下,诗歌向着静、幽、淡、雅,向着适意澹泊,向着物我两忘的境界发展,雪景寒林、寒江独钓、幽涧寒松,不但是写意画家喜爱的题材,也是诗人迷恋的意象。

中国的禅宗自奈良时代(约710—784年)以后便不断传入日本,到镰仓时代(约1192—1333年),注重内心信仰的倾向出现,唤起了人们对禅的强烈兴趣。俳句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短的诗,精练的语言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旨在表达作者一种丰富的心情和禅意,以禅心来发挥寂寥孤独的联想。因此,带有禅意的俳句的翻译通常难度高。俳句的译文,既要再现原文的艺术形式,同时又要保持原作的思想内容,内含原诗的意境和禅理。本文通过对俳句《夏草》的意境和禅理所作分析,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加深人们对日本俳句和禅文化的理解。

二、芭蕉俳谐作品唐诗典故运用的背景

俳句《夏草》出自《奥州小道》,《奥州小道》记述松尾芭蕉与弟子河合曾良于元禄二年(1689年)从江户(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岐阜县)为止的见闻。元禄二年5月13日,芭蕉在游历平泉时感慨源义经、藤原秀衡等写下了著名俳句《夏草》。

源义经(1159—1189),镰仓时代武将,是日本人所爱戴的传统英雄之一,富有传奇与悲剧的色彩。源义经在藤原秀衡的庇护和自己努力下迅速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武士。1185年3月2日义经在坛浦(今山口县下关市)发动海战,最后全歼平氏军,活捉平宗盛,报了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

藤原秀衡病死后,其子藤原泰衡于文治五年(1189)闰4月30日派兵攻打义经。最后,义经终因寡不敌众,在家臣陆续战死后,自己也切腹自杀,时年31岁。其飒爽风姿、薄命早逝,无不打动日本人之心。所以诗人芭蕉摘下斗笠眺望北上川流水与山川,想起义经22岁到31岁短短8年多的历史和在“衣河馆”城破自杀情景等,就模仿杜甫的诗词《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句而写下了著名的俳句《夏草》:

夏草や兵どもが梦の迹 (なつくさや つわものどもがゆめのあと)。

三、芭蕉《夏草》的禅理

综观日本文学史,日本的神道和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都对日本文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五山文学”、朱子理学,俳句等大兴之时也正是禅宗方兴未艾之时。奈良、平安时代,禅宗由中国传入日本,启发和影响了日本俳句、花道、茶道等,禅宗也深深影响日本俳圣松尾芭蕉,他就是“引禅兴俳”的第一人。

禅宗对芭蕉的艺术观影响最为深刻。关于芭蕉的艺术观,芭蕉认为吟咏自然,要契入自然的心,将自我的感情移到其中,自然与自我一体化。以静观自然之心性观人生,则人生亦如自然,从而达到禅宗“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

松尾芭蕉在游历中,推崇把风景向内心世界的转化,“所见之处,无一非花;所思之处,无一非月”。禅宗从人的内心求得心理平衡,提出“本心即佛”。如在游历平泉时,看见城春草木深的夏草,感慨源义经、藤原秀衡等写下了著名俳句《夏草》。

芭蕉的“夏草や兵どもが梦の迹 (平泉夏草深,功成名就古将士,空留梦之迹)”表现出禅宗与道家的宿命观、无常观,它发散的是深沉的感慨。芭蕉看到了“往事如烟,草木犹荣”,看到了时间的持续性和不复返性,抒发了对义经一党、藤原氏一族昔日追逐功名荣华而最终化为一梦及生命无常、世事无常的感慨。

“夏草や(平泉夏草深)”,芭蕉来到人迹罕至的平泉荒芜之地,看见的是夏草繁茂,草木深而无人,满目凄然。与自然界相比,人类社会发展的周期是短暂的,揭示了社会发展周期与个人生命周期之间的矛盾。

“兵どもが梦の迹 (功成名就古将士,空留梦之迹)”,渗透的更是一种无常观。义经主从和藤原一族们荣华好景的一下子消失,似乎是黄粱一梦,非常短,只是留下梦之迹,而自然不变。

诗人借景抒情,用夏草丛生,人少城荒的悲凉景象来衬托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诗人登高远望,凝视着夏草,往昔的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留下噩梦之迹和悲哀的心情。功成名就的古将士也同样是弱小的生灵,人的寿命之短,虽然曾经荣华显赫,但终是过眼烟云,消散得无影无踪。人生如梦,一切都是作者的直感,宗教的直感。禅宗的生死观、无常观,在这一句中获得很好的发挥。

在诗中,我们领略到了初夏的翠草似墨的幽境里,芭蕉对着这静谧的自然、空寂的宇宙抒发着内心淡淡的情思和对功成名就古将士的追思,又在对宇宙、自然的静静观照和体悟中,领略到人生无常的哲理,把它溶化到心灵深处和俳句中。

芭蕉的俳句以细微的心灵感觉和细腻宁静的心绪,通过客体表现主体。“所见之处,无一非花;所思之处,无一非月”,读芭蕉俳句,可见禅对芭蕉影响之大。

四、《夏草》翻译

在《奥州小道》中,芭蕉游历平泉时云:“藤原秀衡家的三代荣华在一梦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青。不禁铺笠而坐,怀古落泪,不知时光流逝。”

藤原清衡、基衡、秀衡三代荣华一梦中。平泉馆的南大门一里之外,藤原秀衡之遗迹已成凄凉田野,惟金鸡山犹存。思义经忠臣义士,据守此城,功名显赫,如过眼云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青。诗人不禁铺笠而坐,怀古落泪,任凭时光流逝。写下著名的俳句:夏草や兵どもが梦の迹 (なつくさや つわものどもが ゆめのあと)。所以夏草俳句是芭蕉当时心情的写照。

文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青”一句是化用杜甫的《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句。松尾芭蕉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青”,将杜诗中的“草木深”改为“草木青”,表现的是芭蕉的“往事如烟,草木犹荣”的感楚,抒发了作者对义经一党、藤原氏一族昔日追逐功名荣华而最终化为一梦及世事无常的感慨。再看《夏草》的翻译,有人翻译成:

夏天草凄凉,功名昨日古战场,一枕梦黄粱。

也有人翻译成:

昔日动刀兵,功名荣华皆成梦,夏草姜姜生。

芭蕉后半生到处漂泊的云游生活经历使得芭蕉更深地体悟到生死观、无常观等禅理。好云游、重体悟都是禅宗推崇的,芭蕉的俳句深深地打上了禅宗的烙印,芭蕉都是从禅诗的角度来化用唐宋李杜的诗句的,而用禅理来理解唐宋诗和俳句是日本室町时期以来的普遍风气。

芭蕉主张 “禅俳如一”,以禅的方法观照自然和艺术。诸行无常,我心不变,只要我透其现象静心体悟,就能看到其本质,就能与外物化为一体,也就达到了“无我无物”的“悟”的境界。所以翻译芭蕉俳句,还必须与禅联系在一起为宜。俳句《夏草》的意境和禅理非常深,下面我也试作了一些分析,从日本俳句和禅文化的理解翻译一下。

芭蕉来到人迹罕至的平泉荒芜之地,看见的是夏草繁茂,并非草木凄凉,再讲夏草繁茂,草木深,意思是指无人矣。这里夏草是季语,是指夏天繁茂的草,长得又高又密。5月正是夏天(公历6月29日),や是間投助詞,詠嘆助詞。所以这里“夏草や”,意指:只见夏草繁茂高深,无人矣,满目凄然,模仿城春草木深,可以翻译为平泉夏草深。有人讲是夏草青,也是可以的,这是芭蕉把城春草木深翻译成(或化成)了“城春にして草青みたりと”的夏草青。“兵ども”是兵将们,即义经主从和藤原一族们,这里似乎不是指古战场,而是藤原清衡、基衡、秀衡三代和义经主从们,所以翻译成”功成名就古将士”。“梦の迹”是梦的遗迹,翻译成空留梦之迹。这里不要翻译成黄粱美梦或黄粱一梦。因为黄粱一梦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黄粱梦是荣华富贵纸醉金迷,而藤原家显然在信仰上有着更高的追求,而义经则是个悲剧的历史人物。这里是哀叹义经主从和藤原一族们荣华盛衰的变化(いつまでも栄華盛衰の移ろいに涙したことであった),不禁眼满衣衫,可以翻译成”空留梦之迹”。

所以我将“夏草や 兵どもが 梦の迹(なつくさや つわものどもが ゆめのあと)”翻译成:

平泉夏草深,功成名就古将士,空留梦之迹。

认为如此翻译才真实反映了芭蕉当时的心情。

五、结语

松尾芭蕉以其诗言志,其信奉的禅的倾向明显。松尾芭蕉的作品文风常常反映出世事沧桑和禅理。芭蕉的人生旅途,是一个求知求禅的过程。芭蕉的俳句,具有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超越现实,演绎幽玄、闲寂的一种风格。所以翻译时应该结合禅理来翻译才能达到“信,达,雅”,才有可能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隐含的信息和禅理。对《夏草》的翻译就是一例。

[1]松尾芭蕉.奥洲小道[M].郑民钦,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郑民钦.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黄云鉴.俳句的季语解读及其汉译的美学功效[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1)

[4]林林.试译俳句的体会[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2)

[5]石川忠久.百人一首の漢訳[M].東京大学出版会,1992

[6]小西甚一.苞蕉与唐宋诗[M].白堆国,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7]中国禅学通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松尾藤原平泉
成为观看者的女性
——高树信子《拥抱光的朋友》论
平泉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做实联动监督“后半篇文章”
平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不想被喂“狗粮”,日本姑娘发明分手通知灯
不想被喂“狗粮”,日本姑娘发明分手通知灯
平泉:以五大理念为引领加速县域经济绿色崛起
平泉发改局:打好立县富民“三张牌”
五月的大雨
牙匠胡大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