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的研究与制作

2013-08-15 00:45江信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0期
关键词:底子素描颜料

江信桐

江信桐/福州大学阳光学院艺术系助教,硕士(福建福州350002)。

“混合技法”一词来自德语词汇Mischtechinik,是由马克思·多纳尔博士在其著作《绘画技术体系》中第一次提出的[1]。所谓“混合”,是指使用多种不同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综合材料绘画技法。例如,色粉笔和水彩材料、水彩材料和丙烯材料以及使用拼贴材料的油画等,都属于“混合技法”中的一种。本文讨论的 “混合技法”,主要是由丹培拉材料和油画材料相互重叠使用的综合材料绘画技法。

一、丹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概念的产生

19世纪的欧洲,学术界掀起对于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历史、艺术理论及绘画技法的研究热潮。其中,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在他的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所提出的观点,从更加广义的文化史的新视角出发重新定义了美术史的研究内容和范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与此同时,文学及艺术界的学者们对中世纪以来绘画技法书籍的发掘、整理、翻译和出版,以及像瑞士象征主义画家勃克林、德国浪漫主义画家马勒斯等一批热衷于研究丹培拉与油画技法并用的绘画技法的画家的不断实践下,多纳尔教授总结前人的经验并专门针对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家凡·艾克兄弟、威尼斯画派画家提香以及后来的荷兰画派巨匠伦勃朗的绘画技法进行研究,最终提出的“混合技法”这一概念。这种“混合技法”即使在19世纪后“直接画法”盛行的画坛艺术中也并未完全消失,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画家克利、迪克斯、怀斯等都还在使用这种绘画技法[3]。尽管这些画家们的个性风格各有不同,运用“混合技法”的方法上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他们都还是以油画材料和丹培拉材料为创作的出发点。这值得我们思考,“混合技法”究竟有哪些特点吸引着这些画家呢?

二、“混合技法”与单纯丹培拉技法和油画技法的优劣比较

丹培拉是一种溶于水的绘画材料,因此很多人都以为丹培拉材料是和水彩材料或者水粉材料相类似的水性材料。其实,水彩材料和水粉材料都属于胶质水性材料,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透明材料,后者为不透明材料。但它们的共同点是易溶于水,并伴随着水分的蒸发固化,涂抹得过于厚重时,固化的材料还有剥落的危险。此外,固化的材料如果再次受潮同样易被水溶解。

而丹培拉材料是一种介于油性和水性材料之间的混合型材料。简单地说,比如说水彩和水粉的媒介剂是胶液,油画的媒介剂是油质,那么丹培拉的媒介剂就既亲油又亲水,化学上称之为乳浊液。天然乳浊液我们经常可见,比如鸡蛋黄和牛奶。在这些乳浊液中,水分子和油分子相互平均分布,形成一种比较安定的混合分散状态。一般意义上我们所指的丹培拉绘画也多指那些使用鸡蛋乳浊液或者酪素乳浊液为媒介剂的丹培拉材料的绘画技法。因为丹培拉材料的特性,随着水分子的蒸发,丹培拉材料中的油分子又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画作表层的油分子发生氧化作用,形成一层坚固的氧化层,保护颜料不易脱落。可以说,丹培拉材料的干燥过程,既是一种物理反应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在作画过程中,由于占据一半比例的水分快速地蒸发,使得使用丹培拉材料作画不容易进行颜色的衔接,画家只能用类似素描排线的画法,不易深入塑造。另外,随着水分完全蒸发,丹培拉材料的体积也会大大减小,画面变得十分扁平,大大降低了画面物体的空间感。另一方面,由于颜料的微粒占据画面表层,使作品看起来十分不透明。

相反,我们所熟知的油画材料由于干燥速度十分缓慢,可以很细致入微地进行各个颜色间的衔接。此外,油画的媒介剂是干性油和树脂油,并不会蒸发。因此干燥后的画面十分有立体感和透明感[4]。但也由于油画材料的干燥速度缓慢,使用“间接画法”的画家的制作周期较长。

总结丹培拉材料和油画材料的作画特性,它们各有优势,那么能否将它们间的优势都发挥到绘画创作中去呢?因此“混合技法”应运而生。简单地说,可以利用天然乳液的亲水和亲油性调配出丹培拉白色,它的干燥速度很快,以用来提高亮度和加强造型的立体感,在此之上,再用透明画法或用半覆盖法涂上树脂油油画颜料。这样一来,油画颜料透明而细腻的特点也可以兼得。最重要的是,利用“混合技法”作画可以将素描和着色的程序分开。在底色层中,不考虑任何色彩而用素描把形体塑造出来,接着再用平涂的透明色或者半透明的树脂油颜料,可以迅速得到色彩效果,如果色彩不令人满意,可以用抹布仔细地擦掉[5]。这种丹培拉白色可以在树脂油颜料未干的情况下进行覆盖,因此画家的作画时间也可以大大缩短。不过这种“混合技法”有其局限性,它更适合画风谨慎和有计划性的室内画家。

三、“混合技法”的作画步骤

(一)支持体的选择与制作

“混合技法”在画布、纸板、墙壁上都可以作画,但是要想发挥“混合技法”最理想的特性,石膏底子和白亚底子是最佳选择。由于石膏底子和白亚底子材质较脆弱,因此选用的支持体最好是胶木版,即在木框上用白乳胶将三合板固定,接着在三合板上覆盖画布 (画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棉布、纱布、亚麻布等)。

底子制作步骤如下:第一遍先刷调配好的兔皮胶液;干燥后,横纵各刷6遍的石膏底子或白亚底子;用砂纸整体打磨至平滑。

(二)素描稿转移

在同等尺寸的素描纸上尽量准确地画好素描稿子;用硫酸纸覆盖在上面,描出轮廓线;用挥发性的松节油调配油画颜料(赭石或者熟褐),均匀地涂抹在硫酸纸的背面;等硫酸纸背面的颜料稍稍干燥,将硫酸纸覆盖于制作好的支持体上,用笔重新描画一遍轮廓线,把物体轮廓线转移到画板上。

(三)底层单色画法

用软毛的画笔和调配好的丹培拉颜料(白色和熟褐或赭石颜色)尽可能把对象的体积感和形体准确地塑造出来。威尼斯画派的大师提香使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完成这一步骤,他将底子刷成黑色或者深色,然后用提白法把物体的调子和形体塑造出来。总之,目的是相同的,只是使用了各自的方法。

(四)绝缘层和有色底层制作

用达玛树脂调配少许的土绿色的油画颜料,均匀地薄薄地在画面上平涂一层,如果过厚需要用布将多余的液体擦掉。由于我们使用的是水性底子,并且在上面画好了半油性的素描底稿,如果直接在表层覆盖上油画颜料的话,会有强烈地吸油效果,甚至会导致吸油不均匀留下部分油斑。因此,这一过程切忌有色底层涂抹太厚,让素描底稿能够透上来。另外,这种有色底的画法也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使用的,它在亮部和暗部之间多了一层中间调子的过渡使画面色彩更加协调。

(五)底层塑造

底层塑造的目的是,使用白色颜料(锌白、钛白、铅白等)和媒介剂混合,根据对象物光影效果用素描排线法塑造出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

底层塑造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要使用丹培拉白色分3层刻画,每层的丹培拉颜料浓度逐层增高。具体如下。第一层用非常薄的丹培拉白将画面整体平涂,白色层尽量薄,让底下的素描底稿能够透得出来。第二层继续用丹培拉白色覆盖除了暗部和投影部分的中间调子和两部。第三层再使用丹培拉白色覆盖物体亮部区域。第二步,使用丹培拉白色和油画颜料白色按1:1或者1:2的比例均匀地混合,再根据对象物的明暗效果深入塑造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这一步的笔触可以相对自由,颜料层也可以相对厚一些。

(六)固有色层制作

用树脂油调配出物体固有色,薄薄地平涂一层。

(七)重复步骤五的底层塑造,更加细致地刻画出物体明暗、质感、空间感等。

(八)表层塑造

使用透明色和半透明色油画颜料进行物体塑造,充分表现出油画材质特有的透明性等。

(九)最后调整阶段,画作完成

四、结束语

本文在对丹培拉材料技法和油画材料技法的优劣性进行比较研究后,提出了丹培拉材料和油画材料交互作画的“混合技法”的优势所在及具体运用步骤。在绘画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画家们是否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再把“混合技法”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孕育出更多的绘画可能性,真是值得期待的一件事情。

[1]佐藤一郎.絵画技術入門[M].日本:株式会社美术出版社,1990:86-87

[2]张盛健.布克哈特关于文艺复兴的观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3(2)

[3]刘孔喜.丹培拉绘画技法与教学[M].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16-19

[4]刘溢,司徒勇.六胖子油画技法[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15-16

[5]马克斯·多奈尔.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M].杨红太,杨鸿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19-222

猜你喜欢
底子素描颜料
打翻了颜料瓶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武汉素描
素描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跟踪导练(一)4
要面子,更要底子
凡·高的早期素描
底子和面子
颜料抹在了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