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社区管理信息化要求的高职社区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对策研究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社区职业

许 新

许新/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辽宁抚顺113006)。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为社区建设创造了条件,各级政府都把社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中共中央在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1]中指出:“逐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建设需要大批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可见,社区建设今后将成为城市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社区工作者将成为急需的人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随着社区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社区管理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高专社区管理专业必须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产学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2]。

(二)研究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化大工业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各地具体情况的差异,高职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一些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必须进行改革,不同的地区也必须有不同的教育模式与之相适应。各国都在研究探索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高职教育模式。尽管有关方面和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和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为学习引入外国的教育模式,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仍在探究过程中,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法等教学环节上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改革探索[3]。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际市场需求以及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十分吻合,将课堂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实际工作任务、理论知识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任务,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以达到理想的能力目标,更增强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二、高职社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产教结合

我市高职社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没有充分实现产教结合,因此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以及职业水平低下等。应该将教学与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使得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深入到实践中去,多动手、多动脑,能够对实际操作熟练掌握。

(二)专业目标狭窄、人才规格定位不合理

专业教学目标太狭窄,设立的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较少,专业特点不明显。倾向于实用化,只是注重对学生传授社会目前缺少的知识,没有超前教育;在教学要求以及设置课程上,没有充分考虑学员的实际情况,只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缺少足够的实践课以及实习,导致学员实践动手能力弱,没有将人才规格定位到岗位、职业或者岗位群中,缺少职业性特征,职业教育的办学特征以及职业针对性与目标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三)缺乏全面、科学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设置课程以及专业方向比较狭窄,阻碍学员的全面素质发展;教学模式只是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学员无法形成创新思想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1)心理承受能力、组织以及计划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等;(2)职业能力。即为进行职业活动必需的技术能力以及知识,生存以及就业的能力。

(四)落后的课程体系

在由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需要完善以及创新相关制度,形成灵活、合理的学习制度体系。”设立灵活、合理的学习制度,关键的一点是建立柔性的课程体系。不能只是以社会及当地发展需求来设置课程进行教学,缺乏对学员进行完整、系统的计算机职业培训。目前,计算机的技术跨越与融合非常活跃,所以,需要改变传统的学科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建立崭新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三、高职社区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编写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实物性成果之一。在最近几年所取得的先进的数控以及制造技术方面成就的基础上,完善科学的教材内容,基础知识系统、完整,知识的设置连续、合理,删除原来落后的、不适用的教材内容,融入完整、合理、实践性强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考虑专业方向的差别,编排出相应的教材内容,从而更加科学化以及系统化。

(二)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对实践内容细心安排。在对岗位技能以及教学计划进行充分研究的前提下,对教学的实践内容做精心准备与安排。将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到实践当中,帮助学员掌握理论知识,强化学员的技术技能,提高实际动手以及动脑思考的水平。其次,对实践项目进行合理安排。在对实践内容充分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将项目化的教学创新融入至课程的改革中。所以,在实践课中,需要把实验内容项目化,划分成若干个小项目,在实现小项目的基础上,逐渐完成完整、系统的大项目。再次,加强综合实践培训。能够达到岗位技能的标准即为实践的最后目标,所以应该加强综合实践的培训。以制作与设计网站的岗位为例,不但需要掌握简单的制作网站的软件,还要学会应用制作动画以及处理图像的软件。为此,开设了专门传授这三种软件的课程[4],要求学员必须学会综合应用软件。借助社区网站制作大赛、软件工作室参加社区的网站制作与设计等方式,鼓励学员学会诸多技能,以促进今后的实践工作。

(三)完善教学模式

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倡导并实行现场教学以及模块式教学,使用与研究满足教学需求的先进教学设备。开创从实践出发,联系理论,最后又融入到实践当中去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在进行专业教学时,需要充分考虑学员不同的知识能力,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小模块。在组织教学时严格遵循实践、实用以及实际的基本原则,在理论教学时,只要传授的知识具有必要性,满足使用需求即可,去除繁琐,保持简约,把握关键,保证应用性以及针对性。

(四)制定灵活、科学的选课制度

在按照不同需求以及学员基础水平与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灵活的选课制度。学生能够按照个人的爱好与兴趣对课程进行选择,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然课程的选择必须按照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提供的课程内容要合理、灵活,按照学生自身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与归类[5]。

(五)完善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手段以及媒体。在充分考虑计算机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体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不仅需要简单的电脑操作技能,而且更需要注重开发实用性强以及创新性强的教学软件,提高教学的形象化,以激发学员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六)建立健全师资队伍

建立专项基金,保证对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考取技师等职业资格证;鼓励教师研修双学位或者读研究生;培养教师的创新思想,提高教育科研水平。邀请诸多企业、教育科研与各大高校的专家与学者来社区讲学,同时将教师派遣至企业进行实践培训,使其参加到实际工作中,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倡导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参与学校组织的科研项目,从而使得教师个人的实践水平大大提高。深入建立健全业绩、薪酬以及岗位三者合一的激励体制以及考核体制[6]。支持教师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中取得业绩,注重对优秀教师的培养与鼓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努力获得更高的工作成绩。

(七)以人为本,围绕学生为核心进行教育

近年来,国际职教的主导教育思想即“围绕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现代教育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更侧重于“学习”,而不是教育,帮助学生重视自身学习进展,教师起着指导、判断与建议的作用。设立个性化以及灵活化的课程,指导学员进行自我评估等。

四、结语

伴随社区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社区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社区专业计算机课程必须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产学合作等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必须在实践当中持续探索,不断创新,及时总结经验,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社区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

[1] 孙海霞,郝万清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1):45-48

[2] 仝素梅.浅议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56-57

[3] 郭艳光,赵希武.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11(12):12-13

[4] 安志远.我国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计算机教育,2010(12):33-37

[5] 顾志良,刘智.高职教育教学基本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1(7):78-80

[6] 王智祥等.论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65-68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社区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