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周期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竞技状态项群竞技

花 震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俄罗斯运动训练理论家维尔霍山斯基教授为代表的俄罗斯及前苏联的一些学者,对世界著名运动训练理论家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继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有关训练周期理论的论战,我国诸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训练周期理论简介

从“训练周期”理论的产生来看,最早应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1950年和1959年,前苏联的莱图诺夫和普洛考普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对训练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提出了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过程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并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这是“训练周期”理论提出的基础。

马特维耶夫对参加1952年第15届奥运会的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等项目的训练,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训练计划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这些训练的经验理论化,于60年代中期提出了“训练周期”理论[1]。他是从训练学的角度,建立训练周期的统一模式。1964年,马特维耶夫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这标志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初步形成。至70年代时,该理论已成为训练界广泛运用的经典理论。而后,马特维耶夫曾多次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最显著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训练个体化的问题,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训练周期”理论的核心内容。“训练周期”理论是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每个训练周期由准备期、竞赛期和休整期三个相互紧密衔接的时期组成。它的核心是以“一般与专项训练”和“负荷量与强度”在不同时期的宏观定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负相关对应关系,来使机体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二、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项群训练学下的训练大周期划分

在项群训练理论的带动下,训练大周期的划分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适应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赛的参赛需要。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重要表现特征是不同的,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也应该有着明显的区别。而经典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学说的主题内容,是在体能主导类项目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少顾及到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田麦久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专题研究了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他首先分析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和相应指标,然后建立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评价体系,确立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培养途径,最后提出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

(二)“板块结构”下的训练周期理论

相对于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在准备期中平行发展多种身体素质,“板块结构”则集中在3~4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需要达到的训练发展目标(不超过2个),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的或是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并且便于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检验训练效果。3~4个这样的板块构成了单个训练阶段,同时在年训练周期中通过较高的训练负荷完成训练目标的转换,完成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准备,完成各项赛事的检验,而这就是“板块结构”的核心思想。在“板块结构”理论中,各个训练阶段都安排比赛。在高水平运动训练中,经常是训练刺激达不到对运动员的强度要求和兴奋点,这就必须通过比赛来实现,因此“以赛代练”、“以赛促练”逐渐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一种重要训练方式。准备比赛时也安排主要的基础训练(如最大力量训练),而这种方式也属于“板块结构”理论的重要内容[2]。

(三)训练周期理论下的“以赛代练”

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采用比赛手段来代替训练的训练方法。一直以来,中国运动员讲究“以赛代练”,就是以比赛来促进训练,比赛可以作为训练的镜子[3]

“以赛代练”,看似可以理解为采用比赛手段来代替训练的训练方法。但实际上“以赛代练”,不是不练,而是通过高水平的比赛来完成训练不能完成的任务,如比赛经验、比赛的心理和运动员的自信心等方面[4]。

“以赛代练”这种方法的提出是在20世纪末,原因是由于各种系列国际、国内比赛活动的不断增加,给优秀运动员提供了更多比赛交流的机会。同时,由于很多比赛赛制的规定和要求,运动员必须参加几站方能够取得比赛总积分和总决赛的资格,迫使运动员不得不参加多次、多站的比赛。比赛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发展成为运动训练的重要训练方法之一。因此,在我国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取得一定突破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认真总结训练方法的科学性问题,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这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科学理论问题,更是竞技体育技术实践与管理的指导性问题[5]。

1.“以赛代练”的对象。由于“以赛代练”的主要适用对象都是国内外优秀的运动员,因此,该类运动员对于“以赛代练”的比赛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基本上是一些赛事影响比较大、参加比赛运动员的水平比较高的国际性大赛[6]。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日趋先进,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小。如果实力与对方相当的话,看的就是比赛状态的稳定水平。比赛水平的高低与能力的大小,仅仅通过训练是练不出来的,只有多通过比赛,而且必须是高水平的比赛,才能更多积累经验和提高优秀运动员的比赛能力。比赛水平的高低必须建立在训练水平和训练实力的基础上,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选择高水平、高质量的比赛,才能达到进行“以赛代练”的真正目的。

2.“以赛代练”的项群分类。运动项目的分类目前主要以项群理论为基础,把运动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体能为主导的项群;另一类是以技能为主导的项群。但是,对于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来说,无论是哪一类主导的项群,都不能割裂技术与体能能力的统一。根据我国“以赛代练”的成功经验项目来看[7],以体能类主导的项目如我国110m栏选手刘翔,2005年6月初,先是到美国参加了2次比赛,7月又赴欧洲,9天内连续比赛3场,前前后后一个月内的5次比赛中,除去旅途,不能不承认这一个月是完全的“以赛代练法”。以技能类主导的项目中如女子网球,2006年李娜参加四大满贯、多哈亚运会和13周的一级赛事,每个赛事都是2周。每3至4个比赛周后有一个训练周期,这样全年大致会有6个大周期。

3.“以赛代练”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的控制是运动训练实践中的核心问题,运动负荷直接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关。运动负荷分为训练负荷与比赛负荷(可称之为“以赛代练”)。根据竞技能力形成的规律,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的大小问题是决定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高低的成因。关于运动负荷的问题,实际上在我国运动训练界也是一个认识模糊、理解不同的概念,对于运动负荷的理解基本上是建立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构成问题的认识上。运动负荷不能简单地与训练手段与方法相等同,不能简单地把手段与方法的量相加就是对负荷大小的计量。我们必须认识到运动负荷是 “训练负荷与比赛负荷”共同构成的复合体,要在保证系统训练的基础上科学安排,特别是要从比赛实战出发,从专项发展需要,在训练细节、训练强度和训练质量上狠下功夫,才能保证训练负荷与比赛负荷的有机结合。

应以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充实和完善,丰富其理论基础。在新赛制下,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对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训练仍具指导意义,但应在充实和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在高水平运动训练中突出个体化。结合竞赛体制和训练实践的成功事例对原有训练理论进行反思与突破,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8]。因此用比赛代替训练,在目前比赛众多的情况下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它不仅是运动员产生负荷和量的积累,而且巧妙避开了训练过程中周期安排的繁琐。

三、运动训练理论展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竞技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影响,高水平运动员的年度比赛数量大幅度增加,因而运动员只能按赛事安排而无法以旧的训练理论模式来进行训练。年度比赛的增加要求运动员在较长时间内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而这只能靠加快体能的恢复来保证,同时要使机体适应频繁的比赛,就必须提高训练的质量。

全年比赛频繁,每次比赛都应达到创造优异成绩的最佳状态。赛间间隔时间短,不再需要“准备期”,负荷安排不应再以形成竞技状态的大周期形式进行,而只需作小周期的安排。训练手段与方法只安排专项性内容就可以,没有必要进行基础性或一般性内容的训练。“竞技状态”理论与现代竞技体育不相符,运动员应天天能比赛不再需要划分训练周期。应逐渐适应“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训练方式。

一个训练模式必须建立在运动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必须对运动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要从人体机能,人体运动的生理、生化机制和运动力学特征等方面支持并解释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国内有些研究认为,训练周期理论提出的依据主要是对部分体能类项目训练计划的分析总结。该研究对一些在理论中起关键作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条件提出质疑,具体来讲就是,训练周期理论是在体育科研水平较低的时代背景下,在缺乏严格控制的研究和实验条件下提出来的,且该理论多年来一直没有在这方面进行补充和改进。训练周期理论的另一个缺陷是缺乏基础应用理论的支持,缺乏运动生理学、运动生化学等方面的支撑[9]。

运动训练实践证明,训练理论是训练过程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基础,是快速提高运动水平的保障,未来运动竞技能力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在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思路的指导下,使训练设计遵循“个体化”“满意化”的原则,并采用更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解决具体的训练问题,则是摆在我国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张军波.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演进及研究现状评述[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4):83-86

[2]倪俊嵘,杨威.从运动训练周期的“板块结构”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2):60-63

[3]邰峰.浅析“周期训练”和“以赛代练”理论的冲突[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65-66

[4]陶于.“以赛代练”:我国运动训练界需要科学认识的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7):1-3

[5]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4):6-9

[6]窦红,毕红星.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实践的新思维沈[J].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73-76

[7]汪洋.对训练周期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61-64

[8]陶于.“比赛训练法”与“以赛代练”的训练学阐释与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3):85-88

猜你喜欢
竞技状态项群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竞技状态“峰谷”模型探索研究①
竞技状态理论的中国语义
竞技精神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花与竞技少女
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培养与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