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服务于高职水利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3-08-15 00:45陈正强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水利体育课职业

陈正强

体育课程服务于高职水利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陈正强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水利类专业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新的体育教学思路,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水利类专业学生的体育课质量,进而满足水利职业对人才适应能力的要求。

高职水利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陈正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助教,在职硕士(浙江杭州 311231)。

我国是一个水利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水利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对水利和水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以中央“1号文件”印发《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将水利摆在了新的战略高度。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水利高技能人员需求加大,这就对培养高技能水利人才的水利职教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重的任务。如何培养水利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是培养方案中的各类课程要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体育课程也应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革研究。

一、体育教学在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有助于增强水利类专业学生工作持续能力,缓解职业倦怠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水利类专业人才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从业人员往往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该行业的需要。体育课程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有助于从业人员保持强健的体魄,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延长工作寿命。

(二)有助于练就水利类专业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水利类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献身水利的决心。在体育教学中,通过配合性练习能够提高队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对抗性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高难度任务的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等,这些品质都是一名合格的水利人所必须具备的。

(三)有助于培养水利类专业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水利行业又是一个实践性强,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周期较长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打长期战的能力。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终身体育,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树立了终生体育的思想,能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以正确之方法和手段进行自觉的锻炼,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劳动任务的需要。

二、现行高职水利类专业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具有局限性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同,职业趋向也不尽相同。但大多数水利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所采用的体育课程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针对水利类专业学生的职业体能需求,而是与其他专业基本相同,导致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知识不够全面的情况,使得课程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培养目标也很难很好实现。

(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无味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体育课,仍偏重于竞技类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学院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过于传统。教学时往往把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使得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为了考核而进行的,造成教学方式单一。过于局限于单一的体育教学,教学方式得不到很好的创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主动性不强,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现实工作,不能得到预期效果。

(三)教学设施不全,教学途径狭窄

大部分高职院校现有的体育设施器材过于常规,配合专业所需的器材设施还未建设和改造到位,现代化体育设施缺乏。针对水利类专业的涉水性,攀爬性,野外生存能力等特点,教学中缺少提高学生游泳和潜水能力的水上设施和设备,缺少训练学生登高和攀爬能力的攀岩墙等拓展训练设施。学生练习的途径不多,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本专业的课程建设也不利。

(四)教学评价体系过于简单

针对于水利类专业的体育课程评价指标在改革力度等方面比较滞后。考核评价基本上是以考学生体能、达标这些定量指标为目的,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评价,以至于体现不出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针对高职水利类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突出职业能力特点,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

高职水利类专业体育教学,应以一般体育教学目标为基准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还要以水利教育培养目标为主要导向,实现适应水利职业特点要求的特殊体育教学目标。扩大体育知识覆盖面,以未来从事水利岗位工作时的职业体能、职业活动特殊技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发展需求为教学任务,以满足学生健身和适应水利职业的需要。

(二)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开发适宜水利行业的体育教学课程模式

更新观念,要打破长期以来以竞技项目讲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思想,根据水利职业特点的需求,进一步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将“封闭型”的体育教学课堂转变为“开放型”。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全面推进教学形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做到既统一要求,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构建适应于社会的“职业体能主导体育教学”新思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课程教学时数分配。想要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保证充足的课程教学时数是前提。建议体育课针对高职水利类专业安排4学期为宜,教学设计模式为第一、二学期开设体育基础课(普修课),在第三、四学期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形式(类似于专业实训课),主要进行适应水利类专业的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每周2学时。

2.基础体育课。水利类行业工作环境恶劣对从业人员健康影响较大,要想水利从业人员保持良好健康水平,首先应通过体育基础课的教学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共性目标。学生通过体育普修课的学习与锻炼,发展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同时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提高自主锻炼能力,为终身锻炼奠定基础。

3.职业实用性体育课。水利行业从业人员在职业体能上需要有较强的腰背肌和上下肢力量、身体的平衡和高空抗晕眩能力;在岗位工作身体技能上需要有野外生存、应变能力、游泳及水上救护技能;在综合素养上需要敬业与创新、团队合作、抗挫能力、耐劳与意志力。针对于水利类专业的体育课应开设职业体能、素质拓展、野外生存、实用游泳、运动保健按摩、急救等方面内容。具体项目可以是定向越野、技巧、平衡木、攀岩、爬山、野营、游泳、跳水、划船等。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与岗位能力需求相脱节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技能、技巧、素质上综合提高,以适应未来从事水利工作的需要。

(三)建立高职水利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考核体系,客观地评定学生成绩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心理素质以及适应能力,最终达到符合水利类专业人才身体素质的要求,必须建立合理的、有效的成绩考核体系。对体育普修课的考核,应贯彻以健身为目的这根主线,考核指标的制定应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锻炼能够达到为标准,以实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对于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的考核,在评价中应充分运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体育思想意识、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课堂表现和健康状况等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束语

高职水利类专业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树立以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强化学生终身体育,促进学生身体形态协调美化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宗旨的观念,紧密结合专业与职业的特色,开辟适合高职水利类专业体育教学的路子,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水利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单小东.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2):10-11

[2]邱团,梁颖,李月红.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07-109

[3]曹伟川.高职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54-55

G71

B

1671-6531(2013)06-0115-02

郭一鹤

猜你喜欢
水利体育课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体育课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