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育之科学观对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启迪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皮 晖

龚育之科学观对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启迪

皮 晖

龚育之先生科学观所提倡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现代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统一”,明确了当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建设奠定了基调。学习龚育之先生的科学观,从先生治学、生活故事中重温、感悟一位理论大家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重塑高职教师的人文精神,实现价值导向、工具理性、生活情趣的辩证统一。

龚育之;科学观;高职教师人文素质

皮晖/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副教授,公共教学部主任(湖南岳阳414000)。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提出了2020年建成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职教体系新目标。健康的高职教育应是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双轮驱动,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促进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通。

龚育之(1929—2007),湖南湘潭人,中共理论家和党史专家,他早年学习研究自然科学,后投身革命继而研究社会科学,一生致力于两大领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同自然科学相结合,是一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湘籍学者。先生作为湘籍学者中的杰出党史理论家,研究他的文章很多,今天,我们从解读龚老科学观的角度,重温他提倡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观点,探索这一观点对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创新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龚育之自然科学观对正确理解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启迪

1961年,龚育之先生首次在其个人文集《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这个概念,之后,这一概念研究和于光远先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论科学”研究,并列为“科学学”和“科学技术学”在中国的发端。龚育之先生是学自然科学出身的,他把由追求革命而引起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兴趣,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结合起来,求得两种科学的统一。其自然科学观在《论科学精神》一文中得以体现,文中他对科学精神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科学精神最根本的一条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鲜明体现”。并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2004年先生在“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一文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现代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1]

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一经提出,便一呼百应,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实施途径、方法、实践模式的研究很多,但却忽略了一个本质的问题:何为人文素质教育?依据先生的自然科学观主张,反思近年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建设,在认识上就有偏颇和缺失。一方面是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渗透。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与市场的关联十分密切,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活力的同时,其负面效应引导着人们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高技能人才,对就业者的忠诚、正义、良知等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提上日程。许多高职院校对市场发展缺乏前瞻性,还停留在技能至上的时代,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在专业技能学习中没有必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另一方面是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精神的渗透。从概念的角度来解读人文素质教育,通常把它分为三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这三者内在逻辑关系是知识内化为精神,外显于行为。被纳入人文知识范畴的多是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心理等,往往缺乏科学常识类教育。比如经典导读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颇受青睐的一种方法,入围的经典有 《弟子规》、《论语》、《易经》、古典诗词等,很少有像《物种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经典读物。这种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系统和架构对于培养学生乐观、仁善的生活态度,社会责任感是有极大裨益的,但也有遗憾,就是离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习所形成的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难以得到开发,这是高职学生学习力、创新力薄弱的原因之一。

龚育之科学观对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启迪之一是,人文素质教育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加强自然科学素养的培养,只有在求真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求善、求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一种求真向善的活动。通俗地讲,真不一定美,但美必须是真的;为现实所肯定的善也不一定美,只有与真结合才是美;真善美必须实现交融,而这种融合活动是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结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价值伦理多元呈现,这一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所需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因此,高职教育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真正体现这两种精神与真善美各自内部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培养高职生不仅要强技能之本,更要深扎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之根。

二、龚育之革命科学观对端正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教育方向的启迪

龚育之先生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引我走向革命的是时势。我追求革命,是在生活和历史事实帮助下做出的理性选择。”[2]作为一名党史理论家,始终致力于追求科学和革命的统一,并形成他独特的革命科学观:追求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不把科学性视为革命外在的东西,而是革命性本身的内在要求[3]。常言道:文如其人。《龚育之文存》三卷,共一百多万字,是作者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心路历程的剖析,是用科学研究和科学思维的方式诠释革命的道理,用革命的旗帜引领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因此,先生的文字通俗易懂,说服力强,可读性强,深深地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人。

反观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更要思考为什么培养这样的人,为谁培养这样的人,其最高的境界和终极的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价值伦理体系。端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思想道德教育。每个人的成长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撑点就是信念,信念有科学非科学之分,有先进与落后之别,要确立科学的先进的信念,需要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讲世界观、方法论,这是解决认识问题,属于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还讲世界观、人生观,这是解决价值问题,属于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4]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来自马克思主义科学,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龚育之科学观对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启迪之二是,人文素质教育要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辩证统一,用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成人、成才。科学性是指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革命性是指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并致力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辩证统一,因而它能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其最根本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引领高职生成人、成才的导航器。用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就是要将高职生培养成有正确信仰的人,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自己丰富的精神家园。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常外化为一种责任,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构建和谐社会同样要秉承我们党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既要合理、适度地追求物质财富,更要勇敢、豁达地追求精神财富,使自己成为一个真实、完整、幸福的人。

三、龚育之科学观实践对高职院校教师治学修身的启迪

《龚育之自述》中讲述了先生儿时的一个故事:上小学时,老师讲解一道时钟问题的算术题,龚育之等几位同学发现老师的讲解有不合理的地方,当场提出异议。这位老师很认真,并不把这些学生的质疑当成无礼,他从卧室取来一个闹钟当堂演示,结果证明龚育之等同学的说法对了,老师沉吟了一会,竟给学生讲解自己是如何错的,龚育之他们是怎么对的。“因为从这件事中,我看到科学真理的权威、独立思考的力量。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学生,是多数还是少数。虚心学习与独立思考,以实践作检验标准,你就能获得真理。我很感谢我的老师,我多么希望我自己和我们大家在人生道路上解各道难题的时候,都能够按照老师教给我的那种科学态度行事。”[5]龚育之先生于2007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临终前他主动提出把遗体和角膜都捐献出来,先生是科学哲学界坚持科学理性的典范,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典范,其人品、学品均无愧于世人楷模。

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人,高职院校的人文底蕴有多深厚,与这所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有着莫大的联系。院校中的教师都会在无形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自己的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者应该更深刻地意识到只有通过师生灵魂的交往与沟通才能触动受教育者最深刻的认识,提高其人文素养,同时促进其专业素养的养成,最终正确实现教育目的。

龚育之科学观对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启迪之三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实现价值导向、工具理性、生活情趣三者的辩证统一,在工作中不仅获得物质财富,更收获尊严和自信。个人的价值取向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社会大背景、个人成长经历、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比如描述价值观的词汇有忠诚、孝顺、仁慈、正义、博爱等等,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具体到个体价值取向的排序是不一样的。工具理性是西方十八世纪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工具理性的极度膨胀带来了人的物化和异化。生活情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对生命之乐的一种感知,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放松紧张的情绪,陶冶高尚的情操,提升人格魅力。价值导向、工具理性和生活情趣三者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价值导向是本质,个人精神价值能否向社会价值转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价值导向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生活情趣是个体价值导向、工具理性在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的直接表现。高职教师的职业本质特征是为人师表,为道德之表、能力之表、生活之表。相对于传统的甘于清贫、甘于奉献的教师形象而言,现代教师更趋向于追求成功、自我实现、享受生活。同时我们要客观地看到,教师人文精神正遭遇到两种考验,出现一种弱化的趋势:一是“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之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带来的负面刺激,使教师的生活价值观发生微妙的变化,精心育人、方正做人、敬业守职的人文理念越来越难以体现;二是“技术主义”思潮的弥漫,重实用技术,轻人文精神,重物质享受,轻精神乐趣,导致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断裂,导致了身体与健康的断裂。今天重新学习龚育之先生的科学观,从先生治学、生活故事中重温、感悟一位理论大家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面对传统和现实的冲突,做好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使自己成为“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教育投资的服务者;理论成果的运用者;企业培训的承担者;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组织者和学生火炬的点燃者。”[6]

[1]龚育之.论科学精神[N].人民日报,2000-10-10:9

[2]吴志菲.党史专家龚育之[J].文史天地,2006,(5)

[3]龚育之.龚育之自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龚育之.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

[5]龚育之.龚育之自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阙雅玲.新时期高职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G71

B

1671-6531(2013)06-0124-02

何 岩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