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区加快林业建设发展对策

2013-08-15 00:44卫志勇
山西林业 2013年5期
关键词:封山区政府造林

卫志勇

(运城市盐湖区林业局,山西 运城 044000)

“十一五”期间,运城市盐湖区林业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创新机制,抢抓机遇,争取投资,争先发展,“山上治本”与“身边曾绿”同时并举,着力构建“绿色盐湖”,造林绿化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完成绿色通道745km,建设园林绿化村305个,累计绿化巷道898km,建设园林景点202处,围村造林80hm2,通村路绿化232km,营造盐湖防风林90.60hm2,环城绿化林带100hm2,完成交通沿线荒山绿化2 200hm2。目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3.42万hm2,森林总面积1.40万hm2,其中用材林、防护林2 000hm2,干鲜果经济林 1.36 万 hm2,疏林 1 000hm2,灌木林 0.49 万 hm2;全区四旁树总株树64.37万株;全区活立木蓄积量15.82万m3,森林覆盖率18.70%。全区绿化覆盖面积和森林资源大幅增加,造林绿化正向生态、产业、环保、旅游等多领域延伸,正向改善人居、提升形象、传承文化等高层次推进,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1 主要做法和经验

1.1 科学定位林业,适时调整布局,实施生态强区战略

2006年以来,盐湖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和全委扩大会议,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新定位林业。围绕构建“绿色盐湖”,大力实施绿色兴区、生态强区战略,从发展目标到工程布局,从组织领导到工作机制,从投资保障到经营管理,对造林绿化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和调整。并启动园林村绿化、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盐湖防风林带和环城绿化等六大工程,在全区掀起新一轮造林绿化热潮,造林绿化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2008年两年连续荣获全省造林绿化先进称号,受到了省政府表彰奖励。

1.2 统筹绿化资金,加大财政投入

区委、区政府积极实施反哺“三农”优惠政策,把园林村绿化等工程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绿化资金,并将绿化资金纳入区财政预算。区政府每年拿出400余万元对通道绿化、环城绿化林带占地的农户进行补偿。对园林村绿化,区委、区政府实行资金补助政策,巷道绿化每公里补助资金1 000元,每建成700m2以上的园林景点补助资金10 000元,对每个达到合格标准的园林村,再按全村人数和每年每人5元的标准给予后续管护资金补助。实行这些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乡村干部和群众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为推进乡村绿化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投资保障。

1.3 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提高造林质量

盐湖区委、区政府对园林村绿化统筹安排,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区补村筹”绿化投资机制、绿化验收考核机制和管护工作机制,制定管理实施细则,将村庄绿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考核指标,林业部门坚持按季度验收、按项目考核、按标准兑付资金补助,形成比较完备的长效机制。园林村绿化进度较快,软件操作规范,运行有序,管理水平逐步提高。2006年以来,全区305个行政村园林村绿化全面启动实施,按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围村造林、巷道绿化、庭院美化、见缝插绿,同时并举,如期完成省、市安排的140个园林绿化推进村、重点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并通过省、市的检查验收。林业部门大力推行专业队造林,对西南环高速路绿化林带、交通沿线荒山绿化、环城绿化林带等重点工程,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实行市场运作、专业化施工、规范化管理,并认真实行工程监理制,加强现场技术指导,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问题,工程建设坚持做到规划、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建档一条龙有序管理,进展较快,质量提高。

1.4 组建扑火队,加强培训演练,提高防火实战能力,保护森林资源

2006年以来,区政府、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和林业部门为应对森林防火和林业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立足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坚持以宣传教育为重点,以扑火队组建为关键,以完善预警应急机制为保证,不断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区政府拨付森林防火经费50万元,增配防火扑火工具设备,在东郭、南城、解州、席张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组建100余人的专业扑火队,开展政治业务培训和现场演练,不断提高扑火实战能力。扑火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军事化行动。通过加强组织管理,落实防火经费,完善工作机制,使扑火队的整体素质、装备水平和扑火实战能力明显提高,在扑救火灾中做到了快速反应、准确处置、安全有效,充分发挥了突击作用,为保护森林资源做出了贡献。

2 存在问题与困难

2.1 造林绿化量多面广,标准不高

植树数量多,精品工程少,绿化面广,特色不突出,造林规模大,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主要原因,一是立地条件太差,特别是中条山区土薄石头多,造林难度大,施工成本高,而投资标准偏低;二是受资金限制,重点工程规划水平不高,工程布局、造林模式、树种设计及苗木规格标准等总体规划水平较低,绿化工程难出精品,上不了档次;三是施工不精细,虽然已实行“树随地走”,但农户不履行管护义务,使部分路段、部分地块护林责任未落实,抚育措施不到位,导致成活保存率不高,补栽后造成树木参差不齐。

2.2 人为损林毁树问题十分严重

近年来,全区损林毁树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高速公路、区级主干路沿线绿化林带,人为损树问题特别严重。据统计,2008年-2009年,绿化通道沿线共发生人为毁林案件12起,累计毁损树木1 400余株。这些案件均已依法查处。如不对人为损树毁林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造林绿化成果将会继续惨遭毁坏。发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全无护林意识,认为把树栽在自己的地头影响机械作业,又没有直接经济效益,故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不履行抚育管护义务,更有甚者肆意妄为,拔树砍树,导致违法毁林案件屡屡发生;二是法制宣传教育不深入,特别是对违法毁林行为查处不严,打击不力,法制氛围不浓,震慑力不足。

2.3 封山禁牧,有禁不止,牛羊啃树时有发生,已对森林树木构成严重威胁

主要原因,一是实行封山禁牧是对传统饲养观念的大转变,是对饲养方式的大变革,目前牛养户对封山禁牧的思想认识还有不小差距,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二是饲草的储备问题和圈舍问题的解决面临不少困难;三是封山禁牧和舍饲圈养的政策保障措施还不完善。由于省政府对家畜圈舍设施建设给予补贴资金的具体办法还没有出台,这项政策措施还一时难以落实到位。

3 加快林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调整思路,以精品工程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生态盐湖”建设

根据省、市提出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造林绿化总体部署和本区的林业现状,调整思路,谋划对策,找准突破口,围绕构建“生态盐湖”发展目标,坚持以生态景观学理论为指导,以创建精品工程为突破口,以“精心施工、精益求精、体现特色、打造精品”为工作目标,坚持造林与造景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大力实施精品工程战略,每年创建15处~20处精品工程,用3年~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生态盐湖”的战略目标。

3.2 营造法制氛围,保持高压态势,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损林毁树违法行为,确保造林绿化成果

国道、省道和高速路通道绿化林带所占土地由政府长期租用,区政府付给占地农户每年每亩225元的占地补偿费,并且明确树随地走,谁地归谁。农户在享受政府政策补贴的同时,负有对林木抚育管护的义务和责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好造林绿化成果。一是要深入宣传教育,大力营造依法治林的氛围,通过会议、新闻媒体、设置宣传牌警示牌、制定乡规民约等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和保护观念,形成人人爱林护林的良好环境和“护林光荣,毁林可耻”的社会风尚。二是分析损林毁树发生的原因,针对存在问题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真正做到树有人栽,林有人护,责有人负。三是调整充实林政执法人员,增强执法力量,从严查处毁林损树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教育一方。

3.3 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破解封山禁牧难题,确保树木成活成林

落实封山禁牧要坚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禁牧是标,圈养是本,舍饲圈养管理措施落实不了,虽能禁得了一时,但禁不了长期,很容易反弹。封山禁牧,一要落实主体责任,中条山区是封山禁牧的重点区域,要把禁牧作为工作重点,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舍饲圈养办法,深入宣传,积极引导,扎实细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促使牛养户转变观念,改变传统饲养方式,使封山禁牧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觉行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群众克服困难,对牛羊实行舍饲圈养。二是要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行政推动、政策调动、机制促动、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努力使封山禁牧做到封得严、禁得住、不反弹。三要从严查处违禁放牧案件,为全面落实禁牧政策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坚持行政措施、经济措施、法律措施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化解林牧矛盾,确保牛不进林、羊不啃树,确保森林资源不受损害,确保造林绿化成果巩固、效益提高。

猜你喜欢
封山区政府造林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基于“三公消费”视角的地方行政成本控制研究
学术环境治理也需要“封山”“休渔”
林业保护中封山禁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①
关于葫芦岛市实行封山禁牧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封山育林的重要意义及措施的探究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区长“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