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情感教育实现探析

2013-08-15 00:52张翠莲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基础情感课程

张翠莲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湖南 株洲 412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公民法治精神教育的核心课程,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理解与践行,是塑造社会主义人格,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特质人才的灵魂工程。但是长期以来,“基础”课程的教学受“唯认知论”的影响,注重理论的传授、认知的发展、逻辑的推演,忽视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导致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的背离,后果就是大学生中出现情感淡漠、人际疏离、懒散无聊,缺乏社会责任等。情感是认知向行动转化的内在动力,“基础”课教学中缺乏情感的激发与培育,知识理论的吸收与应用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基础”课程教学中情感的功能

“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承担着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培养热爱祖国、积极进取、知行统一、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历史重任。情感在对学生灵魂塑造的过程中起着驱动和导向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情感的敏锐性和情感的素养犹如一种动力,推动学生去思考道德教导和规劝的实质。”[1]308具体来说,情感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具有以下功能。

(一)导向功能

情感的导向功能是指由情感上的好恶、爱恨等方式引起的价值取向和态度行为的倾向。在“基础”课教学中,情感的导向功能一方面体现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明确其对现实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为对学生行为的导向,通过对善恶、荣辱等情感上的评价,引导行为的正确方向。

(二)感染功能

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表现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情感达到升华。课堂是一个情感交流的重要环境,“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对他人言行情感上的反应。这些情感上的交流、冲突、融合、提升的过程,伴随着对知识的理解深化,成为学生智力和精神结构的要素,化为思想融入生命活动。

(三)动力功能

情感在人的行为中具有动力作用,情感的层次、强烈等决定了行为的有效性、持久性。巴甫洛夫研究发现,大脑皮层活动的主要冲动来自皮层下中枢。如果排除这些情绪,那么大脑皮层就失去了理论来源。皮下层中枢,即是情绪中枢。[2]“基础”课教学中如果教师情感真挚、情绪高昂、精神饱满,课堂形式多样、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语言精练深邃,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增强。

(四)提升功能

情感有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情感具有较大的本能性、自发性、稳定性和自我性,其主要用途在于提高个人对于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想状态的认同感与信仰感,如人生观教育、真理信仰、精神寄托等。高层次的情感具有较大的能动性、容他性和共享性,其主要用途在于改造社会并提高全社会对于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想状态的认同感与信仰感,如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意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等。“基础”课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不断丰富提升情感,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过程。

二、“基础”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

20世纪60年代,情感教育“以感情促进教育”的方式出现。作为一种以感情辅助智育的方法,情感体现出工具手段的价值,主要认为须“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概念性的知识理论如果从心理和动机激发的角度让儿童亲身体验,就能被深刻掌握。而20世纪90年代的情感教育运动则对原有的情感教育从内部进行了彻底改造,不仅强调感情促进教育,而且更加强调教育要培养情感,所以情感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做到以情感人,让学生掌握一些概念理论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激发的情感火花,变成行动转化的火苗,铸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情感教育把情感作为与理智相对应的、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理论化、系统化的情感知识的传授以及情感变化规律的揭示,消解或弱化个体的自卑、自私、冷漠、焦虑等负向情绪体验,触发及强化个体的自爱、利他、同情、悦纳等正向情绪体验,促进及巩固个体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能力,并使之自觉向情操(道德)的境界提升的一种教育活动。

“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引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要通过教学激励学生自觉观察、体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原则,塑造高尚人格。而要学生自觉地成长,积极健康的情感修养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激发、调动和培育学生情感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消解情感中的消极负向因素,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充分的精神养料、实践动力,奠定成长的基点。针对现实中高职大学生的情感状况,结合“基础”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主要是培养以下四种情感: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自立和自尊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是高职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各方面的差距很大,他们大多经历过高考的挫败或者有一些不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对自身的评价和期待相对较低,存在着自卑、无奈和依赖的心理,对自己命运的把握缺乏足够的自信。“基础”课程要通过理论教学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身和现状,并通过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大胆展示自己,勇于突破自身的一些局限,看到自身努力的可能性,增强他们对自身的肯定认识。

(二)培育学生积极改造自身和社会的责任感

刚刚跨入大学的学生情感丰富、热情纯真,还没有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对于一些不良现象是排斥和拒绝的,但是较为残酷的现实环境又迫使他们在行为上顺从社会现实的需要,对改善自身和社会现状抱着有心无力、顺其自然的态度。“基础”课程在教学中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从“量”的逐渐积累到“质”变的必然过程,无论是有关理想的实现,还是社会道德状况的改善、职业精神的培养,都需要个人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该做的,在长期的积累沉淀中实现“质”的突破。

(三)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是个人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的内在动力,没有对真、善、美所崇尚的价值情感上的强烈渴求,就没有自我完善的行动力量。[3]大部分高职学生具有对善恶荣辱良好的辨别和判断能力,但是缺乏选择能力,也就是认知上正确,但是行动欠缺,举手之劳,却熟视无睹。“基础”课程在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大量的社会现象,激发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同情之心,关注每一个具体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了解普通劳动者的喜怒哀乐,要求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要给别人带来不便,形成自我规范的意识。

(四)提升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高职学生对待职业的态度相对较为务实和功利,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精益求精意识欠缺,不少学生对自己工作态度的好坏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何种影响不明确,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明显缺乏。这需要“基础”课程在培育职业精神的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深度挖掘相关专业岗位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损失和伤害,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他人的意义,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和要求;另一方面, 通过一些职业模范人物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激励,鼓励学生踏踏实实、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4]

三、“基础”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

情感在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情感的培育是“基础”课程教学中需要着力关注的。

(一)培育教师的情感素养

情感素养是个体基于自身情感的丰富、敏锐和协调所产生的对积极正向情感的心理行为趋向和对消极负向情感的自觉抵制的态度倾向。具有较高情感素养的人情感丰富,能够敏锐感受到别人的幸福、快乐、忧愁、哀伤等,对粗暴、麻木、残忍、冷漠、伤害别人等有着情感上的排斥,能有效协调情感与理智、情感与道德、情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基础”课程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还要研究和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教育的态度、对本课程的教学态度、对现实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等直接影响着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培育教师情感素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明确职业追求

教育的本质是长善救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所以“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变以前重视理论和结论的传授为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注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宣讲,更要注重对学生心理人格的培育,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2.注重对师德的培育

教师的理论修养、情感态度、行为倾向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基础”课教师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仅仅停留于课堂上的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基础”课教师应是这些价值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身体力行,这样才能为学生作出积极的示范。

3.尊重、关怀和细心地对待学生

“基础”课教师面临的是具有不一样背景的学生,有着复杂的心理世界,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察觉学生思想情感上的特点,忽视学生情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教学就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与学生关系融洽,有较多精神上的沟通交流,能够感受学生细微的思想情感变化,善于从学生的言行中察觉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善于以语言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不断创造机会促使学生成长,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育。

(二)创设“基础”课课堂教学的情感环境

情感环境是培养情感的手段,其实质在于用心灵来感觉别人内心的情感感受,并用精神活动作出回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重要的情感环境表现在四个方面:1.教会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别人的内心世界;2.善良感情的物质表现;3.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都与我有关;4.高尚的情感激动。[1]308那么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情感环境的创设也应注意这几个方面。创设课堂教学的情感环境,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榜样激励法、情景模拟法、集体辩论法等。例如在“基础”课程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教学中,从本课程教学的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清洁工这一群体,注意他们背后平凡感人的故事,教导大家不要随便丢垃圾,教学时通过“别人乱丢垃圾,自己要不要乱丢”的讨论,引出清洁工的工作休息状况,以及他们为了工作所付出的代价,在这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用头脑认识了解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规律,而且用心灵察觉捕捉人在这里的伟大、崇高的力量和精神或者无奈、艰难、孤独等的生存状态,以便使他们不仅懂得人格中善良和邪恶的本质,而且能够明确地确定自己的道德和思想立场。

(三)落实“基础”课程情感培育的实践重点

“基础”课教学是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应用理解领悟并内化知识理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亲近,体悟劳动的欢乐,感受普通劳动者的朴实、勤劳、坚韧、伟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过程,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习惯、品质和态度。由于习惯、品质和态度的养成重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调整和完善,所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情感培育:

1.课堂管理上强调纪律

坚持自我管理和教师管理结合,强调纪律性。这主要针对学生学习中的一些不良的习惯倾向,如睡觉、玩手机、课堂参与性不强等状况,采用惩戒和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他们形成好的习惯与意识。

2.教学考核讲求精益求精

在课堂教学和考核中,突出“真、善、美”在生活中的体现,引导他们培育精品意识,明确态度、认真、踏实、专注等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自觉远离不良情感心理。

3.培育学生自我成长点

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明确学生希望在本门课程上有所收获和有所改善的内容,在教学中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指导和锻炼机会,帮助学生提升完善自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伟大的教育家非常重视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31只有学生学会了自我教育,了解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才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命。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中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每一点进步,认识这些进步对自己的意义。

2.鼓励学生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不断挑战自我,勇于战胜自我。

3.营造和谐、融洽、精神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是人成为思想者的发祥地。”[5]充满精神和思想之美的课堂会引导学生自觉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1]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蔡汀,王义高,祖晶,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苏霍姆林斯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毕淑芝,赵玮,译.天津:天津人民出 版社,1981:152-153.

[3] 刘涛.论思想品德结构中的德育科学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15(4):80-81,87.

[4] 杜晓光.论高职生职业意识培养教育[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48-50.

[5]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M].蔡汀,王义高,祖晶,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39.

[6] 王丽英.情感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分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183-185.

[7] 李桂英.略论“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情感教育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91-93.

[8] 陈亚萍.“两课”情感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初探[J].江苏高教,2004(4):64-66.

[9] 彭明国,李伟明,袁志华,等.论赏识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76-78.

[10] 徐春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引导路径探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5):95-99.

猜你喜欢
基础情感课程
“不等式”基础巩固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整式”基础巩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