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013-08-15 00:55蒋知栋曾纪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农药垃圾污染

蒋知栋,曾纪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长期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然严峻,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并存,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种种环境问题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1]。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

(一)农业生产污染

1.化肥污染。我国是化肥施用大国,化肥施用量高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使用量超过400kg/hm2,但利用率仅有30%~35%[2]。可见,每年有数以千万吨的肥料养分流失,不仅导致了农田土壤的污染,还造成了农田周边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甚至对地下水源以及空气质量都产生了影响,严重地损害了土壤、大气、水体的环境质量,威胁了人体健康。

2.农药污染。我国是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2008年全国的农药使用量已达170万吨,农药使用以杀虫剂为主,且利用率低。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使用的农药中约有70%的农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直接渗透到周围环境中,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造成了农田周围土壤、水资源以及农产品等的污染[3],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张泽民[4]于2009年报道了一起农药污染而引发的中毒事故,事故由含有农药的废水流入水井污染井水引发,导致144人甲胺磷中毒。此外,农药的施用不当和过量使用,也导致了我国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

3.白色污染。农用塑料薄膜是农村白色污染物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应用塑料薄膜进行农业生产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温室和塑料大棚面积的逐年扩大,塑料薄膜的用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有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已超过200万吨。地膜覆盖技术的普遍运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有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残留薄膜回收的有力措施,残留薄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残留薄膜不易降解,将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会改变或切断土壤空隙的连续性,阻碍土壤水分的迁移,削弱耕地的抗旱能力[5]。同时,残留薄膜阻碍了植物根系的串通,影响植株水分、养分的吸收,致使产量下降。向振今[6]等人开展了残留地膜污染对玉米生产与产量影响的研究,表明:残留地膜对玉米根系、长势、产量均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且减产幅度达到显著水平。

4.灌概污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流、湖泊中的污染物浓度不断上升,有毒有害成分随之增加。调查表明,我国农村70%以上的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田灌溉用水的安全性令人担忧[7]。灌溉用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不仅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影响农产品产量与农民收入,还会对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及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5.畜禽养殖污染。随着国家一系列富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我国农村的畜牧养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因废弃物处理不当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全国畜禽粪便的年均产量超过25亿吨,还田率不足40%[8]。部分养殖场经营管理比较粗放,畜禽粪便、养殖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并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出现了大量粪便随意堆放、养殖废水任意排放的现象,造成养殖场周边水环境亚硝酸盐、氨氮、大肠杆菌等指标超标严重,严重威胁居民的人身健康[9]。

(二)乡镇工业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为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0]。然而,乡镇工业又存在着数量多、布局乱、设备简陋、工艺陈旧、技术落后,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过高的问题[11]。大部分乡镇企业缺乏防污治污设施,污染物又得不到集中处理,使污染危害在农村地区变得尤为突出,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准入条件的提高和环境管理的加强,一些地区出现了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的趋势[12],进一步加大了农村的环境压力。

(三)生活垃圾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逐渐增加,且随着现代化工业日用品的普及,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日趋复杂。目前,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t,而农村基础设施较差,生活垃圾收集点及处理站较少[13],加之广大农民环保意识薄弱,使得大量生活垃圾无序丢弃或露天堆放。长期堆放的生活垃圾腐坏变质后将产生恶臭、滋生蚊虫,严重污染周边大气环境、威胁人体健康[14];垃圾渗滤液也将对周边水体造成危害,对居民饮用水安全产生一定影响。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以年均8.89%的速度迅速增加。受土地资源的限制,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被转移至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15],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据建设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600多座城市,1/3以上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推存累计侵占郊区土地75万余亩。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威胁人体健康

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利用,加之生活垃圾、人畜粪便、乡镇企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对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资源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农药残留将会通过接触、食物链传播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可引发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危害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等[16]。大量化肥流入水体加之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排入环境中,在造成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17]以及大气恶臭的同时,也会滋生大量病原体,严重危及人体健康。

(二)降低农产品品质,危及粮食安全

我国农药用量大、利用率低、大量农药流失,加之部分农田灌溉用水污染严重,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较高,使得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较高。长期食用农药残留量超过最高允许限量(MRL值)的农副产品会引起慢性中毒或对人身健康产生潜在的危险[18]。此外,许多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对外来农副产品的准入设置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较高,成为了限制我国国际农业贸易的主要壁垒[19]。加入WTO以来,我国农副产品的出口过程中退货、索赔事件时有发生,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妨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党的政治报告,十八大则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整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实现农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优质的农村人居环境。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广泛存在着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乡镇企业污染严重、能源利用方式落后、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进程。

(四)阻碍城乡统筹发展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居住条件较差是我国农村发展基础薄弱、民生问题严峻的真实写照,更是城乡发展差距在生活质量、生存环境方面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大多数农村的集体经济趋于瓦解。农村公共服务弱化、基层财政短缺,难以对农村环境实施大面积集中整治。农村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阻碍了城乡统筹规划与发展。

三、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一)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

我国农业现代化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农技推广体系尚不健全,科学的施肥、耕作及栽培方法得不到有效的普及,使得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各种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断增加,即依靠耕地面积的扩大,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农业机械投入规模的扩大,化肥、农药等物化技术的应用量的增加来提高农作物产量。这种增长方式物耗能耗较高、经济效益较低。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决定了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抵御病虫害,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20],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

(二)环保意识薄弱

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焚烧秸秆、喷施农药的废弃物品(如废旧药品、药瓶、废旧喷雾机械等)任意丢弃等现象屡见不鲜,加之,农村配套设施不完备,垃圾分类与回收处理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此外,乡镇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与法制观念较差,没有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盲目招商引资,忽视了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效应,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三)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

一些城市把污染转嫁到农村作为治理城市污染的捷径。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嫁主要有以下的几种形式:一是,将城市中无处安置或难以处置的生活废弃物转移到城市附近的郊区,采用堆放或填埋的方式处置;二是,为保障市容市貌,一些城市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迁到城市郊区或更偏远的农村地区;三是,以招商引资为诱饵,把高能耗、高烟尘、高噪声、高污染的企业设置在农村[21];四是,将城市淘汰的电子产品、过时商品销售到农村地区。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不仅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会对城乡的统筹发展造成影响。农村各种污染最终还会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城市,从而威胁全局的环境质量。

(四)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

从目前我国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情况来看,尚缺乏对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立法与专门的监管机构,且环境保护的职责权限分割并不能完全涵盖农村环境污染的全部,因此,基本上没有形成农村环境管理监测体系。现有的立法许多条款不能用以有效地指导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22]。如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控制点源污染效果显著,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作用不大。此外由于未建立农村自然资源的核算制度,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缺乏动态监测,农村自然资源的损益状况得不到真实了解[23],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农村环境治理对策

(一)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型

以高投入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综合分析农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引导广大农民科学种植、合理养殖,逐步走上新型农业化道路;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4],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要促进高功能、无污染、易降解农膜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促进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固化气化发电技术的应用,加快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二)增强环保意识

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中坚力量。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要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与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要使农民了解污染危害,掌握科学农业生产技术,真正把环保意识变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统筹城乡发展,防止污染转嫁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是我国在工业化及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对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机制[25],防止污染转嫁。要创新城乡一体化环保工作与投入机制,全面贯彻“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统一筹措与调配环保资金,切实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拓展环保融资渠道,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强化环境立法,打破城乡环境立法二元化局面,针对我国农村的特殊情况,制定更适合于农村环境现状及发展的法律规范,提升农村在环境基本法中地位,提高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法律的现实操作性。

(四)完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完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应积极开展综合性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立法工作,首先应健全乡镇一级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填补农村环境监测盲区;其次,提高环境监督管理系统独立性,建立垂直管理的专门环保机构体系。成立农民自治的环保团体,在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乡镇,可由除环保部门外的农民环保团体对工矿企业排污进行监控。

五、结语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环境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当前,社会各界应当认清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的严峻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工作。

[1]陆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成因及分析[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1,(3):8-10.

[2]胡社祝.浅谈农业化肥污染与环境保护[J].广东农业科学,2008,(9):138-139.

[3]IK Konstantinou,DG Hela,TA Albanis.The status of pesticide pollution in surface waters(rivers and lakes)of Greece.Part I.Review on occurrence and levels[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6,141(3):555-570.

[4]张泽民.一起井水被农药污染致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9):27-31.

[5]赵前程,秦晓辉.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11,(4):15.

[6]向振今,李秋洪,刘林森.农田土壤中残留地膜污染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2,11(4):179-180.

[7]刘逸飞,刘 星.农村河流污染特点及控制措施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2):54-57.

[8]王艳玲.关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立法的思考[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1,(11):15-17.

[9]汪清平,王晓燕.畜禽养殖污染及其控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2):96-101.

[10]何明明,袁瑾英.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1998,(9):9-10.

[11]苏廷良.乡镇工业发展中的污染治理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

[12]姜黎黎,刘军霞.城市生活垃圾转移的危害及对策[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12):79-82.

[13]王焕升,王凯军,崔志锋.等中国农村地区生活污染调查及控制模式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20):20-23.

[14]王俊起,王友斌,李筱翠,等.乡镇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排放及处理现状[J].中国卫生工程学报,2004,3(4):202-205

[15]武红智,朱运海,肖 飞.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山东科学,2009,22(4):42-46

[16]陈景莲.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的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13(10):132-134.

[17]刘永德,何品晶,邵立明.太湖流域农村生活垃圾面源污染贡献值估算[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4):1442-1445

[18]张琦.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6):95-97.

[19]赵银宝,张燕.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2007,(1):62-63,74.

[20]毕朱,柳建平.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发展途径[J].经济体制改革,2008,(3):92-96.

[21]李橙林.防治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的法律思考[J].学理论,2011,(23):109-110.

[22]吴献萍,胡美灵.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环境权法律保护[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9-13.

[23]王舒曼,诸培新,吴丽梅等.农业资源环境价值与评估方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3):4-8.

[24]张蕾.推进菏泽农业产业化对策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38-40.

[25]于垒.农村土地污染治理法律对策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45-46.

猜你喜欢
农药垃圾污染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垃圾去哪了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倒垃圾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