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上海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2013-08-15 00:47许学武
上海商业 2013年14期
关键词:流通上海体系

文/许学武

加快上海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文/许学武

2011年11月,上海第23次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上,韩正市长做了关于上海加快推进上海市场体系建设主题的演讲以来,上海在推进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市场体系建设涉及面广,从纵向来说包括金融市场体系,商品市场体系,房地产市场体系,劳动力市场体系,文化市场体系,网络市场体系等;从横向来看,与一、二、三产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现代服务业的关系,与要素市场资源配置的关系等,内容十分丰富。笔者结合自己在流通产业几十年的工作实践,并听取了不少相关专家、行家的观点和意见,还收集和查阅了商务委、发改委及商业信息中心等有关部门的信息和资料,深感加快推进上海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充分认识流通产业在发展上海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何谓流通产业,它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流通和专门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产业。具体来说,是指制造商的制成品,经过批发商、零售商至消费者流通过程。一般按照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范围不同,将流通产业分为广义的流通产业和狭义的流通产业。广义的流通产业是指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合,包括批发、零售、物流、餐饮、信息和金融等诸多行业。狭义的流通产业仅仅是指批发、零售、餐饮、进出口贸易、物流等行业。就以狭义的流通产业而言,2011年无论从流通规模、对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率、税收的增长贡献率、以及吸纳居民就业的贡献率都实现了经济指标第一和行业领先地位。

1、流通规模和增速保持全市产业经济指标第一

2011年,上海批发和零售依旧保持较快的增长,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2%,保持了2003年以来连续九年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流通规模和增速都高于农业、工业的经济指标。2011年上海的对外贸易持续保持平稳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4374.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出口2097.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进口2276.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进出口规模仍据全国第三位,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是13.1%和11%,而且呈现了四个快于的特点:即一是服务贸易的增长快于商品贸易,全年的服务贸易突破1200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30%;二是商品贸易中进口的增长快于出口的增长;三是商品贸易出口快于加工贸易;四是外贸市场不断扩张,对新兴市场出口快于传统市场。

2、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行业第一

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的增长值304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7.4%,增加值的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1个百分点。

3、对全市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保持行业第一

2011年,商业税收总额完成1868.65亿元,同比增长22%。上海商业税收对全市和第三产业税收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2%和40.6%,其中批发和零售税收总额为177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4、吸纳居民就业的贡献率保持行业第一

据市商务委提供的数据,目前上海商业包括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为230万人,分别占全市第三产业人数的21%和38%,是第三产业中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上海商业从业人员对全市第三产业净增从业人员数的贡献率分别高达38%和60%。

5、消费规模和增速领先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的三大主力中,消费规模和增速连续两年领先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上海社会零售总额6777.11亿元比上年增12.3%,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67.091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三大投资领域: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资1157.34亿元比上年减少16.9%,工业投资1282.91亿元,比上年增长0.2%,房地产开发投资2170.31亿元,比上年增9.6%)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507.19亿元,占全市投资的10%。

从上述五个方面也可证明流通产业是社会再生产的命脉,流通位于市场的最前沿,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它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消费通过流通在决定生产方面,它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运行效率。同时,流通产业也是实现需求以及启动市场的助推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扩大消费,改善民生,保障市场繁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快推进上海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城市发展历程,就是市场体系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上海又是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按照中央要求上海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进入国际大都市行列。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所以无论从流通产业本身和上海发展的目标都感到加快推进上海现代流通体系是迫在眉睫。

1、流通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目前流通组织化程度较低

欧美发达国家商业流通已进入到连锁经营时代,目前连锁经营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60%以上,美国已经达到80%,而我国限额以上的零售企业的零售额,仅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3.2%,到2010年升占15.9%。上海虽高于全国,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11年连锁会员单位1.39万个市内网点,实现市内零售额1282.5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占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消费品零售额26%,但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差距还是较大。除了连锁经营外,整个流通业还呈现了流通规模小、流通速度低、流通技术差的现状,使其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个体上都难以形成同国外流通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力。

2、流通中间环节必须减少,目前商品在流通领域占用时间太长

据市商务委提供,在社会再生产整个时间当中,流通环节时间占95%、生产环节时间占5%(平均水平)绝大部分时间在流通环节,也就是说,从生产出来的产品,到最后实现销售、实现价值,95%的时间不在生产环节而是在流通环节,具体来说从采购、入库、加工、整理、运输、销售、配送等都在流通领域。笔者在1988年就撰文《要重视和研究缩短商品流通时间》被刊登在北京《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第一期,提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如何缩短商品流通时间的十条措施。改革开放以来,在缩短流通时间方面虽然也采取了许多办法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中间环节还是太多,所以潜力还是很大。

3、流通商务成本必须降低,目前各种相关费用还是过高

上海税收、员工、住房、场地等费用过高,已进入世界居住费用高昂的城市行业排名前十位。上海商务成本居高不下,据上海商业杂志社提供WOLLM上海采购中心人员分流,采购向东南亚,印度转移,上海流通商务成本日益提高,逼迫不少企业转向到国内其它地区,又据国家商务委资料,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18.1%,而美国2008年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10.1%。

4、流通制度供给必须改善,目前上海现代流通制度供给严重不足

流通制度供给问题既有政府部门权力分割影响,即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分属商务委、经信委、发改委等四五个部门,缺乏一个整体的协调机制和平台,使政府部门一体化整合能力较差,又缺乏制度供给,如目前城乡互动的一体化商品流通体系不能发挥交易市场的终极作用,使商业链、供应链不完善。从2011年出现的申城大葱价格暴涨足以证明,元旦前后,大葱5元一公斤到3月份涨到10元一公斤,整整翻了一倍,据东方早报记者从大葱销售的终端市场,对销售链条实际的7个环节进行逐一调查,农户每公斤只赚0.4元,销售中间商暴赚了上千万。在价格暴涨的背后既存在山东主要生产地减产,北方市场缺货,中间商层层加价,以及天气冷等多种原因,再加上信息渠道不通畅,又反映了流通制度的供给不足,如果有农户了解相关信息的完善渠道,指导农民科学种植,以及政府部门有效压缩中间的批发环节,采用农超对接等方法,减少流通环节,组织蔬菜销售行业协会,指导一个合理的价格,这样既保护了市民的利益,又不让农民利益受损。所以一定要加强流通立法,建立必要的法制管理,加快市场软环境建设,以不断完善流通制度供给,以维护流通正常秩序。

5、流通技术装备必须加强,目前公益性的流通设施不足

上海是一个国际性、多层次的生产力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大城市,这就决定了流通的技术结构也要多层次的相匹配,尤其是在流通领域实现规模经济中更需要政府加强对公共服务平台的硬件技术装备投入,支持中小流通企业提高流通效率,同时,不仅要引进国际上先进流通技术,鼓励发展先进信息技术为特色的现代流通技术,应用无线射频识别和网络营销等新技术等,而且要对各项先进流通技术在流通领域的集成创新,创造出国外没有的,但确能提高上海流通效率的本土组织技术模式(包括创新生产资料流通模式),总之要以信息化带动商贸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构建全服务链型的现代流通体系。

(作者系上海产权交易所原副主任)

猜你喜欢
流通上海体系
上海电力大学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上海之巅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