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探析

2013-08-15 00:51陈杰峰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群众基层管理

陈杰峰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加快,社会活力蓬勃迸发,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新老矛盾交织叠加,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本文作以下探析。

一、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社会管理,确保了社会稳定和发展,但社会变迁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一)我国社会管理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社会管理得以规范。建立和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注重发挥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作用;注重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协同作用;注重发挥社会各类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划行为方面的参与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了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网络基本形成,实现了国家行政管理与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基层群众自治管理的有效衔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二是制度逐步完善,公平正义得以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增幅明显,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享受公共服务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成效显著,社会公平正义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司法体制机制,构建公共财政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逐步显示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公共服务得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四是培育社会组织,社会管理作用得以发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截至2011年,我国社会组织的数量已达46.2万个。社会组织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分布广泛、覆盖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格局,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五是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加强,乡镇、街道、基层单位综治机构得到健全,安全小区、平安和谐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单位等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基层人民调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学校及周边治安管理、消防、维稳、防范和处理邪教等综治工作不断加强,社会安定有序。

(二)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新的社会阶层的挑战。原有的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的简单阶层结构,分化成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半失业等阶层,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大不一样。如何在新形势下整合和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形成既充满竞争活力,又和谐相处的秩序,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是城乡结构变化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2亿多农民离开了世世代代耕作的土地,转变为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人。巨大而快速的社会流动,给社会管理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使转变了职业的农民,能够在社会体制上融入新的城市生活,形成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新体制,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的重大挑战。

三是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的挑战。近30多年来,我国从一个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转变成一个在国际比较中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收入差距的扩大、分配不公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腐败问题,成为导致干部、群众不满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如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四是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的挑战。我国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加速了家庭小型化和老龄化过程。很多过去可以由家庭和代际帮助解决的问题,如养老、单亲抚养、心理障碍、残疾、代际冲突等,都逐步变化为社会问题。

五是社会组织方式变化的挑战。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也发生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在一些工作单位中普遍实行“住房私有化、就业市场化、社会保障社会化、后勤服务市场化”等改革,作为传统管理体制基础的“单位组织”,把社会问题解决在基层的能力弱化,有些单位组织则彻底解体;另一方面,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社会流动加快,大量新产生的就业组织采取了“非单位”的管理体制,它们仅仅是工作场所,不再是什么都管的“单位”,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管理压力大。

六是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变化的挑战。市场转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但也带来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获得了正当性和合理性,但约束、监督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规范却不够完善;社会生活和生产行为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但适应这种复杂性的社会管理和监督监控技术却没有得到符合需求的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但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却滞后于变化。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对策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社会问题的严重挑战,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改进社会管理方法,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是人的集合体,人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落实到人身上,坚持以人为本。要顺应新时期、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树立协同治理的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公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是树立统筹协调的理念。当前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大多属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统筹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协调各方面力量,按照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要求,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变单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为行政管理与民主、服务、调解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平等地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四要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治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依法规范个人、组织的行为,依法调节和保护社会各方面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改进社会管理方法

一是加强社会服务工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发挥服务功能,有效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切实做好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服务等工作,切实减少和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是做好群众工作,关键是改善民生。要把民生优先作为社会管理的治本之策,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三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社会管理根基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要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增强基层服务管理能力,发挥基层群众自治作用,使基层组织成为化解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

(三)加强社会建设

一是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建设。法治是规则,是保障,也是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建设,尽快完善社会管理法律和制度,促使政府依法行政和管理,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要强化政府作为规则和程序制定者以及矛盾调解和仲裁者的角色,强化和完善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法治机制,使法治成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制度化手段。

二是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因此,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强基固本能力、危机管理能力、舆论引导能力,领导和组织好社会管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四是加强社会管理队伍建设。社会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优秀的社会管理干部队伍。要按照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标准加强对社会管理干部的培养,提高社会管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使其成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管理规范、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队伍。

五是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微时代”的社会管理要素日趋增多,内容愈加庞杂,难度不断增大,依托信息技术,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要依托信息技术的融入构建各种应用管理平台和综合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网络问政机制,培育网络管理组织。通过充分发挥个体和组织的博客、微博、网上社区和有效的网页形式,特别是政府、街道、社区的服务型网站和有社会责任感的民间网站的作用,构建起重视网络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虚拟社会管理组织和管理体系,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效能和质量。

猜你喜欢
群众基层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走基层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