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探讨

2013-08-15 00:51瑾,段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人文文学文本

魏 瑾,段 丽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01205)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对日益复杂社会现实所需要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将极大地制约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教育部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 [1998]2号)中强调大学生文化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挖掘和发挥各学科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学科教育始终,已成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担当起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的任务,还应该承载人文教育的使命。正如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Jesperson)所指出的: “教授语言的最高目标是接触到一个外国民族最好的思想及其体系,它的文学、文化——总之,最广泛意义上的民族精神。”[1]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语言教学的人文性正在逐渐丧失,另一方面,对人文素质培养起核心作用的文学在语言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中渗透文学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还可以使其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思辨能力;而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文本细读,进行深度的文本分析,可以避免快餐式浅阅读所导致的对文本材料深层理解能力的缺失,使学生在对文本不断的思考和推敲中同时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获得人文素养和语言习得双丰收。

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与语言疏离现象屡见不鲜,对语言工具性的过分关注导致其原本的人文性日益丧失。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师生的思想观念、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学目标功利化

我国学生从中小学起就面临升学压力,课业负担重,为了能上名牌学校,课本以外人文名著必须让路于教科书及教辅资料,缺乏足够人文熏陶,导致人文底蕴薄弱。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一直延续至大学,由于各种评估、考评的影响,一些学科教学仍然沿袭应试教育的模式,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应试教育的痕迹也随处可见,文学经典往往因为被认为深奥晦涩、学起来费时费力而不受师生青睐,对教材或教辅中现有的文学篇章也大都从信息提取的角度加以利用,阅读教学以考试为指挥棒对文本进行考点肢解,围绕词汇、语法、结构等语言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阅读课沦为语言分析课,阅读能力以常规考题类型为测试评判标准,教学目标侧重极端功利的应试能力提高,而学生对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的实际感悟能力重视不够。课外阅读本是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旨在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视野、提升语言素养和审美品味,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浪潮冲击下,不少学生重功利轻理想,精神追求贫乏,英语课外阅读明显以实用性或应试指导类图书为主,缺乏文质兼美的文学类读物。

2.阅读方式浅表化

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类越来越崇尚简单、快速的生活。随着数字、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图像开始主导文化传播,人们的阅读观念和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据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学生对广州地区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课外阅读偏重于容易接受、所需时间短的 “快餐文化”,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求显著的效果[2]。信息化的时代为大学生获取有用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产生了很多弊端。许多大学生在享受到“快餐文化”带来乐趣的同时,开始变得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缺乏长远的学习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就英语阅读教学而言,各种现成教参、教案、课件和网络资源不仅束缚了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滋长了他们的依赖性和惰性。“速读”和 “略读”本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阅读方法和能力,但很多时候这种阅读方式被滥用于精读课本教学,学生课前很少对课文进行静心凝神的个性化解读,课堂上老师往往给学生几分钟快速浏览课文后便开始提问或讨论,甚至完全架空文本,对话题进行无限拓展,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只能蜻蜓点水,停留于表层的标签式解读,由于缺乏对文本的细心品味和深刻感悟,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局限于教师的提示,课堂讨论如无本之木,只能浮光掠影,流于表面。英语语言本身的审美性以及文本内在的思想启迪性便自然而然在这种浅阅读中失落。

3.课堂形式娱乐化

合理的课堂活动有助于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然而,时下大学英语课堂活动正在被无限滥用,“走秀”成分多,实质性内容少。种类繁多的教学活动也充斥阅读教学课堂,贴着各种标签的活动形式挤兑了阅读的宝贵时间,尤其是随着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等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诸多信息经过多媒体制作的美丽图像和美妙音乐的包装粉墨登场,占用了本来可以用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各种 “文化快餐”,却很难真正得到祥和宁静的阅读学习情境。整个课堂上,学生观看多阅读少,身体活动多思维活动少,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来不及感悟和体会文字的独特魅力,更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这种课堂形式娱乐化倾向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已经引起学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深深忧虑,有关专家指出,“娱乐化在英语基础课 (尤其是 ‘综合课’,即传统意义上的 ‘精读课’)上已经显现出恶劣的后果。比如,在很多学校,如今的 ‘综合课’已不再逐句逐段地进行文本分析了, ‘细读’这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多已废弃,取而代之的是在 ‘协作学习’幌子下开展的‘小组讨论’”[3]。然而,浅输入必定导致浅输出,由于没有足够静心的文本阅读的支撑,各种伪问题、无效讨论屡见不鲜,这样的阅读课只能背离教学的宗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笑声连连,实际上并未实施有效教学”。

二、文学渗透——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回归

文学集语言、社会文化、历史为一体,是人类精神家园中最富魅力、最令人神往的审美领域。文学以审美的方式全方位反映人生,以感性的方式让人认识人生的本质,认识自我和大千世界。引领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遨游,不仅可以促进语言能力发展,还可以使他们吸取人生的养料,获得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精神升华,提高思辨能力。因此,文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文学是语言学习的生动素材

文学对学习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文学能促进语言学习,是语言学习的活水源头。文学中不仅包含丰富的句法和词汇,而且还具有在其它文本材料中不易发现的语用、文化点等各个方面的语言材料。Povey称:“文学涵盖多种多样的句法结构和最丰富的词汇变体形式,提供最有效的、最微妙的、最具有暗示性的语言使用实例。由于文学展示了英语语言使用的潜在可能性,对语言能力有限的外国学生具有鼓励、指导和示范作用。”[4]McKay认为文学是外语学习课堂理想的阅读内容,因为文学综合了四种语言技能,有助于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文学熏陶必定会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文学也可作为理想的泛读材料[5]。其次,通过文学,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和愉快的经历,不仅鼓励和加强他们的口语,而且促进他们的写作能力提高。在Stern看来,文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写作来源,由于文学中写作风格的多样性,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丰富性,学习者能接触更复杂的结构,学到更丰富的词汇如习惯用语、谚语、俚语和方言用语等[6]。仅仅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并不能保证语义或语用上的正确,而文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Van指出,由于文学中充满各种情境中的真实生活语言实例,给学习者提供提高句法、语用、文化及语篇意识的机会是无与伦比的[7]。

总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层面上的价值功能不言而喻,作为语言输入材料,真实的文学作品为语言结构、词汇练习提供有意义的语境,给学生提供通过不同语境推测语义的机会,使学生在理解文体结构的同时,理解语言特征。另外,文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矛盾冲突、人生哲理等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2.文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

文学作品是反映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宝库。英美文学 “往往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材料,使读者从中得到对于西方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8]。渗透文学教学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理解不同文化的信仰、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获得新的文化视觉,通过对比分析本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

另一方面,文学文本意义的多层次性和阐释的多样性向读者展示目的语文化观念和行为的复杂性。由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复杂,学生可能错误地认为一个文学作品代表的是整个社会文化,而事实上,它很可能只反映某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一个特殊的非典型环境。Lazar提醒说:“我们对文学中的文化现象应该采取批判性的态度,对文本中所反映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不应该简单加以接受,而应该进行评价、提出质疑,必要时,甚至可以加以颠覆。”[9]而正因为文学文本所涉及的话题既具有开放性又发人深思,有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和独立批评性思考。“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10]。而这种思辨能力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尤其难能可贵。

文学由于其语言的精妙、思想内容的深邃和情节的错综复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对于扩大学生文化视野、提高思辨能力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本无法比拟的。将英美文学元素融入语言技能课程的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话语的感知、推理和鉴赏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的本质,探讨人生,提高思辨能力,使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从而促进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人文教育与英语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细读——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

阅读活动是读者同文本对话交流、探究和协商意义的过程,是 “读者与文本之间进行的社会现实构建”[11],可见,阅读教学必须强调 “教材文本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和基础地位”[12]。立足文本,让学生直接而积极地参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表现形式及深层意蕴,使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与人文素质的提升达到高度的统一。而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必须以 “细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

文本细读本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的术语,用来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尤其指对诗歌进行的分析性细读。Iyer指出,批判性分析或文本细读是 “文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文本解码、文本参与及意义阐释构成文学学习过程[13]。本文借 “细读”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和文本分析,指对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深度阅读,注重语言、结构、语义的细节分析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以求对文本做出深刻的个性化解读。

“细读”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技能,更是探究和协商文本意义,达到深度解读的唯一途径,也是阅读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细读必须走进文本,以与文本的充分交流为前提,以全神贯注为保障,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为特征。因此,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文本解读,从根本上摆脱只接受教师讲解文本、由教师 “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尤其是在 “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提倡细读,是使课堂从热闹华丽向沉静朴实回归,从偏重课堂形式向英语阅读本质回归的必经之路。与那种浅尝辄止的浅阅读方式相比,文本细读可以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味。

细读并不是随意性的、毫无重点的逐字逐句细读,需要教师得体的引领和深度的指导。Johnson提出文本细读的四个层面,第一是语言层面,在这个层面,读者注意的是词汇、语法等表层语言形式和作者的个人风格如修辞手法等,语言层面主要是描述性的;第二是语义层,读者考察的是词的深层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内涵意义,这是认知层面;第三是结构层面,读者关注文本内词与词之间可能的语义关系,属于结构层面;第四是文化层面,读者关注文本中各成分与文本外各因素,如其与其他作品、社会或文化历史、其他学科等之间的关系,文化层面是阐释性的。他认为,学生在文本细读时,对语法、词汇、修辞、文学手法、语气和风格等都要做出解释[14]。Weber-Fève提出可以增加第五个层面,即主观性的读者个人层面,读者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词组、结构等的关注是有主观性差异的[15]。

根据Johnson和 Weber-Fève以上关于文本解读的几个层面,笔者提出英语阅读教学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步骤引导学生进行细读:

1.潜心会文,触摸语言

细读的起点是文章的语言,老师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文本接触,从阅读中认真细致地触摸和品味语言,关注文章中典型语句的语言结构特色、修辞模式和写作风格,尤其注意习惯用法、超常规语言、别出心裁的结构、奇异新颖的写法等,通过从语言的角度对文本进行细腻的解读,对于文中的语言形式特征形成感性认识。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笔自主标注关键词、句和结构,这是最初级的文本阅读方式,属于语言层面的认知。

2.理清文脉,推导语义

词语以具体的文本为存在情境,在整个文本建构的意义场中产生丰富、生动的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上下文中领悟单词的意义,细致分析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情感内涵,找出字里行间及段落中的隐含信息。不仅要准确把握词语、句子和篇章的表层意义,还要挖掘其深层含义,旨在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态度、观点、写作意图等。

3.整体关照,融会贯通

指导学生以教材文本的整体感知为价值取向,不仅要专注微观言语结构,更要从宏观角度把握文本整体脉络和内在的逻辑层次,顺藤摸瓜,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尽力挖掘言语的多层面内涵。准确而深入地把握词语、句子和段落之间衔接手段及语义关系,深入探究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进而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4.感悟文化,批判研读

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语言和结构要素基础上,加强语言作为思想载体的意识。启发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与交流,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活动深入解读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激发出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获得某种文化感悟和人生启迪。通过从不同角度对文本中的文化现象、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内容进行深度思考、阐释和质疑,培养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5.品味语言,分析赏读

赏读过程是读者的一种审美体验,伴随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也是与文本之间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动态过程。应该提示学生细心观察词语的搭配用法、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技巧,重点探究文章作者表达思想的语言策略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优美语句段落,在语言艺术欣赏中陶情养性、明理益智、启迪思想。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敏感性。

以上五个细读阶段对应文本解读的五个层面,它们并非彼此独立甚至相互排斥,在实际的文本细读过程中,它们既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又彼此交叉渗透。完整的五个层面的细读主要针对文学文本解读,其它文本的阅读教学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细读的方法也适合其它文本解读。“细读不仅仅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技能,也是对无论学术生涯还是职业生涯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16]。

强调细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和关键环节,并不排斥其它必要的教学环节,而是和其他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目标从表层的信息提取到深层的文本解读,阅读方式从浅尝辄止到细嚼慢咽,课堂活动从无效讨论到理性思辨的转变。

当今世界,由于快餐文化的冲击,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熏陶,缺乏应对复杂社会深度思考的能力和对文本材料的深层理解能力。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大学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理应遵循语言课程本身的人文性理念,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心智成长,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1]Jespersen,O.How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 [M].London:Allen &Unwin,1904:12.

[2]符国伟.“快餐文化”与现代阅读方式之嬗变 [J].图书馆界,2010 (5):11-13.

[3]秦秀白.警惕课堂教学娱乐化 [J].当代外语研究,2012 (7):1-2.

[4]Povey,John.“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in Advanced ESL Classes.”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Eds.Marianne Celce-Murcia and Lois McIntosh.Rowley,MA:Newbury House Publishers,Inc.,1979:162.

[5]McKay S.Literature as Content for ESL/EFL in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edited by Marianne Celce-Murcia,Third Edition,Heinle & Heinle,2001:65.

[6]Stern,S.L.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Literature in ESL/EFL,in Marianna Celce-Murcia (ed.)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Second Edition,2001:121.

[7]Van,T.T.M.The Relevance of Literary Analysis to Teaching Literature in the EFL Classroom.English Teaching Forum,2009:3.

[8]胡文仲.文化与文学——通过文学教文化之探讨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1):34-38.

[9]Lazar,G.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17.

[10]贾佳.增强英美文学意识 促进英语语言教学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2007(4):35.

[11]Kramsch,C.Literary texts in the classroom:A discourse.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5:357.

[12]汪小英.关于大学英语文本教学的思考 [J].中国电力教育,2011 (10):196-197.

[13]Iyer,R.Negotiating critical,postcritical literacy:The problematic of text analysis.Literacy,2007:162.

[14]Johnson,R.(2004).What is close reading?Retrieved from http:// www. mantex.co.uk/samples/closeread/htm,2008-01-30.

[15]Weber-Fève,Stacey.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eaching Textual Analysis with Input and Output Activities and an Input-to-Output Approach.Foreign Language Annals42.3.2009:453-467.

[16]Gallop,J.The historicization of literary studies and the fate of close reading.Profession,2007:181-186.

猜你喜欢
人文文学文本
我们需要文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