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原则与路径

2013-08-15 00:51邱正文刘建荣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政治心理思想

邱正文,刘 琴,刘建荣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心理疏导”,指的是 “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巧,通过解释、说明、共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和思想,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人们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以达到降低或解除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1]。当代大学生寒窗苦读十几载,历经无数次的考试磨难与升学压力,虽通过艰苦奋斗跨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却也是饱受坎坷、身心疲惫、几多欢喜几多愁。因此,从心理上疏导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与心理郁结很有必要。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快速发展与文明兴盛的重要保障。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力量,对于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李涛等指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心理疏导,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保证和必然要求。”[2]

当前我国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积极在为和谐社会建设奋斗努力,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必须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 “心理疏导”的理念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二)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是要做富有主体性的人的思想转变工作,要使这一工作坚持科学性,富有实效性,就要时刻注意掌握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及心理变化,研究其思想和心理的产生、形成条件与环境,研究某种思想与心理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人的思想形成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按“知”、“情”、“意”的发展规律逐步发展形成的。

存在决定意识,一种思想倾向不会只是一种简单的外部表现,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从某种现象的反映中,间接掌握其思想动机,寻找到这一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不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而且 “心理疏导”还可以按照需要、动机、目的、行为这一理论,来了解工作对象的需要、动机、追寻其目的,预料其行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超前性,使教育措施收到实效。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采取压服的方法,而要注意工作方法的艺术性,应采用心理疏导方法,对受教育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用高尚的情操激发和感染大学生,培育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修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避免盲目性、虚化性、脱节性而取得最佳实效。

(三)培育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需要

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主观认识要适应客观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处在人生关键阶段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确立并巩固时期,思维活跃、感受敏锐、情感丰富、行为易变,但又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正在形成而又尚未定型的思想不断受到社会改革的冲击。纷繁复杂的世界、五花八门的思潮、千奇百怪的现象,令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亢奋、时而消沉,对于社会变化和社会生活某些方面不理解、不适应,进而造成以自我为中心,自主意识和自尊心很强,这样很容易形成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不愿轻易把自己的内心隐秘和思想情感吐露出来,很难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正确引导,把自主意识变成 ‘敢为天下先’的开拓与进取精神,吸引和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与老师、同学多交流互动,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干,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3]。所以,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正确运用心理疏导方法,解决其思想认识问题,促进大学生顺利社会化,并使大学生获得一定水平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育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水平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置身于复杂的人生舞台,面对多维的人生抉择,既成性和可塑性的矛盾使大学生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因而也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纠结。一是如何合理安排专业知识学习与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计算机和英语已成为基本的工具性知识,学校也把大学生取得计算机与英语的等级证作为学生学习的头等大事来抓。于是,大学生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都挤向计算机与英语专业不说,就是学别的专业的学生进校后也是一头扎进计算机与英语的学习中而忽视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如果不能如愿就无所适从或是自暴自弃,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学之初就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引导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从而保证专业课与计算机、英语的学习两不误。二是不少大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在学习阶段谈恋爱的问题。大学生基本为18岁以上的青年男女,常言道,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大学的生活相对自由而自主,给了大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孤独感也会时常伴随着他们,在与异性同学的相互关心和帮助中,产生相互的吸引与爱意,进而逐步发展到谈恋爱。但是在恋爱中有不少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情感问题、恋爱和学习的关系、对恋人与对周围同学的关系等等。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和帮助。三是就业上的困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校外的舆论传媒对此亦炒作得更是沸沸扬扬,使静坐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也感到如坐针毡,一进大学校门就体会到了就业的压力。大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择业双向选择带来的自由,反而陷入了择业的困境,在毕业之际难以按时就业。为此,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可以引导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提高大学生消除现实困惑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的心理障碍与恐惧,勇敢地面对人生挑战。

(五)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鉴赏能力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互联网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普及,经济全球化和大众传媒国际化,带来了世界文化的交融与相互渗透,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也伴随着时代潮流广泛流入。“据调查统计显示,高校学生上网浏览的主要内容是新闻,但了解负面报道的为40%,正面报道的仅为17.1%”[4]。这说明大学生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甚至在学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下,自主学习时更乐于了解其他非主流文化思想。

面对多元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定型,因此很难抵御各种不良思潮和信息的影响,某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一些方面发生着较大变化,如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化倾向等出现非主流转向,对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时产生着一些消极心态,如逆反、迷惑、甚至对抗等一系列不接受心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能运用科学方法和现代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就能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公德意识,增强他们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提升其文化鉴赏水平,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些大学生的某些不接受心理,不可抱怨,而应正视它,重视它,通过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去化解它,遵循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要求,正是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原则和路径,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成效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生成的特殊条件和特定时代背景,也有其特别的个性特征与群体诉求。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其特点,遵循几个原则。

(一)全面兼顾原则

当代大学生存在于个体与群体的对立统一矛盾关系中,从众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并兼顾全体的原则。也就是我们在制定心理疏导工作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疏导活动的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团体活动时,要创造条件,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不应让学生有被忽视的感觉。

(二)防微杜渐原则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兼有矫治、预防与发展三种功能,不过就整体而言,应该是预防、发展重于矫治,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坚持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也就是说,在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中,一方面,心理疏导工作应采取主动态势,宜未雨绸缪,注意防微杜渐。平时应针对学生主动开展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认知性、情感性、行为训练性质的辅导工作,提供一些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经验,增强其应付变化的能力。对于那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的学生、自我期望偏高而又屡遭挫折的学生,应及早发现症候,重点实行早期干预,帮助其化解心理困惑与生活挫折感。

(三)尊重务实原则

尊重务实原则是指心理疏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真实问题。接受心理疏导的学生一般都受过一定的心理挫折,他们的自尊心受过伤害,或者受到伤害的威胁,感到无人能理解他们的痛苦,才向老师寻找帮助。如果心理疏导教师能够尊重学生,这个尊重的本身就是一贴“良药”,这样,学生的情绪才能得到宣泄,才能真正聆听老师的心理疏导建议,“心病”也才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方法治愈。

在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学生,首先要聆听学生的倾诉,为此,需适当地运用开放式或闭锁式的提问,并注意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面部的表情,眼光的接触,身体的姿势等一系列非语言的体态,使学生感到自如、舒适。其次就是要尊重事实,务实求真。即尊重学生所需要的心理帮助的事实。这个事实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师要运用扎实的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仔细的观察能力,认真地从学生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中察觉出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疏导的过程中要谨慎,切忌主观武断。找对学生的心理症结,心理疏导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贯彻尊重务实原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二是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及抉择能力和抉择权利;三是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在与学生谈话中,教师不但要理解学生明确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感受,而且要察觉出学生故意回避,或以隐喻形式透露出来的深层含义,并以真诚实在的态度把这种理解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作更自由的、深入的探索与表达。

(四)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作为相对独立的成年人,早已确认自我的主体性,早已确认自我的主体独立与意志自由,且在很大程度上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创造能力、调控能力等有着较强的自信感。因此,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工作应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心理疏导不以传授系统学科知识为目的,其内容的选取与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来进行。二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 “唱主角”。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中要给学生发挥想象留有空间,在疏导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使用 “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宜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

(五)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也称针对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做到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也是心理疏导的活的灵魂。心理疏导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作具体分析,否则就是对牛弹琴,心理疏导难有成效。

差异原则要求心理疏导教师从学生的年龄、性别、语言、体态、智力情况、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同性出发,探求其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障碍,对不同学生实行区别对待,认真做好个案研究及因人制宜的差别处理,提高心理疏导的实效。

(六)保密性原则

保密原则,又称为隐私原则,即对学生的个人隐私——不愿公开的经历、生活背景、现状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教师须绝对保守秘密。这是个别疏导的一条根本原则。个别疏导是通过双方之间心理深层的互动来实现的。学生对心理疏导教师信任,心理疏导教师对学生有效的帮助,双方建立了心灵深处的沟通,才能达到心理疏导的目标。学生只有在绝对信任心理疏导教师为其保密,才会将自己不愿公开的个人隐私向心理疏导教师诉说,但如果心理疏导教师将他的隐私随意泄露,那将对学生的心灵与信任情感造成沉重打击,乃至精神崩溃,将会使学生失望、怨恨,使心理疏导工作彻底失败。因此,对学生的隐私保密,是建立师生良好疏导关系、并使疏导关系深化发展的根本条件。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应在教育的场所及心理疏导的第一时间强调并保证坚守保密原则,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合作,保障心理疏导工作顺利进行。

上述原则,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教师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中,必须坚决执行这些原则,绝对不能随意破坏哪一条原则,只要破坏了其中的一条原则,也就破坏了整个疏导原则,心理疏导工作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与失败。

鉴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及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求,为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工作,可从学生的校园生活横向面的相关方面开展。

(一)从心态上重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疏导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社会交流,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人际关系的依赖性和封闭性受到巨大冲击,人际关系呈现出新特征。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性、竞争性明显发展,人际关系的开放性、互动性、复杂性日益增强。校园里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同样出现了变化。“当代大学生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渴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为自己融入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如今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缺少与同龄人沟通交往的经验”[5]。此外,由于学生群体中贫困生的增多,生活的窘迫使他们心理极其脆弱敏感,对富裕学生总是有防御和敌对情绪,富裕生和贫困生的人际隔阂阻隔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融洽的人际关系建立。正因如此,大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时常常力不从心,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障碍,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波澜,如自卑心理、恐惧心理、封闭心理、冷漠心理、猜疑心理、嫉恨心理等,造成大学生之间的人际紧张与疏离。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树立“公正”的教育观,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应该教育优越感强的学生应该低调做人、慈善接物,努力消除校园中的人际冲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疏导,充分发挥心理疏导原则搭建思想上的调节、调解、协商、对话平台,从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角度,和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冷漠状况,促进大学校园人际氛围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合理确立对他人的期望值,尽量降低对人对己的期望值,用真诚和爱心善待同学,树立以人之乐为乐的豁达心理,以仁心善德作为个人修养的准则。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人际交往的主体避免产生交往中的失落感和不平衡感,有效避免学生群体间的人际冲突,促进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

(二)从心理上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疏导

学习贯穿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而大学学习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它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展,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所要求的重要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学会学习,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也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职业定向性、独立自主性、学习内容广泛性、学习活动研究性等特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弗兰德森曾指出,心理健康与学习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互为基础、相互影响,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但是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厌倦学习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对专业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和自觉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存在问题;考试过度焦虑等。针对这些情况,应从心理上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疏导。

“学习心理疏导,指的是教育者依据现代学习理论,针对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分析其中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培养自己的学习潜能,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6]。学习心理疏导工作必须标本兼治,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应重视立志在教育中的作用,“志立则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平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志,以不倦而日新”(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因此,应通过加强理想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等,引导学生树立起明确的人生目标与远大志向,增强社会责任感;介绍专业特点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爱好,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善于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获得自信与成功,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对学习的期望值。三是可在学生中开展团体性的学习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学生心理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从心灵上深化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疏导

生活疏导,主要是通过心理疏导,使大学生在休闲和消费等生活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疏导不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疏导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共识。杜威就曾提出: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杜威等教育家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休闲方面的心理疏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和态度,获得必备的休闲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会选择安排有益的休闲活动方式,从而使大学生获得充实而丰富的休闲生活,促进大学生的才能与个性健康发展。

此外,大学生离开父母进入大学生活,开始独立的生活消费,生活费的合理分配与健康消费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项,因此,培养大学生日常生活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理财能力与消费观念,同样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重要内容,防止学生盲目追求名牌、盲目攀比、过度消费、崇拜金钱、贪图享乐等好逸恶劳的不良思想滋生,使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从心境上延伸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疏导

大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与职业化训练,使之逐渐成为独立的社会人,肩负起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对于大学生从心境上开展职业疏导,就是要促进大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从学生向职业人过渡。

在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疏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疏导。“高校在制订大学生职业疏导的工作规划中,大都提出了大学四年全程指导的构想,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职业疏导却集中在大学四年级行将毕业时,这使得大学生无法获得整体化、个性化、针对性的全程职业疏导”[7]。大学生期望的全程职业疏导是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程,这既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可以按时间设置把大学生的大学四年分为:大一阶段的 “职业认知与探索期”,大二阶段的 “未来职业定向与选择期”,大三阶段的 “职业能力准备 (提升)期”和大四阶段的 “就业实现与职业生涯启动期”。在大学的不同职业疏导时期,对大学生开展富有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就业指导、教育与训练,通过心理疏导等方法,如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建立学生 “职业发展档案袋”、建立职业测评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打造信息化服务平台与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大学生职业实践训练体系等,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为社会培育合格的社会人与职业人,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与全面进步。

[1]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J].思想政治教育.2009 (7):54.

[2]李涛,王福刚.对十七大报告中 “人文关怀”和 “心理疏导”新观点的认识 [J].高校讲坛,2008(22):143.

[3]昝玉林.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方法 [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4):118.

[4]龚惠香.认清利弊前提下的主动引导——高校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J].当代青年研究,2000(4):52.

[5]尤世红,侯淑芳.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教育疏导 [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43.

[6]管永红.大学新生学习心理困扰的辅导与自我调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75.

[7]周娟.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咨询新析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1):83.

猜你喜欢
政治心理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心理感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