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技术能力与产出绩效关系的研究——基于帕维特产业分类的视角

2013-09-10 01:58李晓菲李冬琴
中国科技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回归系数效应制造业

程 华,李晓菲,李冬琴,居 晟

(1.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东南大学数学系,江苏 南京 211189)

1 问题提出与文献研究

R&D投入与产出绩效关系的研究有很多,但是研究得到的结论各不相同。研究发现R&D投入对产出绩效有正效应、负效应和无效应三种情况。

Hausman等[1]研究8年美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发现R&D投入与产出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关系。Masayuki Kondo[2]研究发现日本工业的 R&D 经费投入对创新绩效影响显著。张小蒂、王中兴[3]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资本与产出正相关。张海洋[4]分析我国1999—2002年34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发现R&D投资对生产率的影响不稳定,R&D投资对技术效率有副作用,对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Tsai和Wang[5]研究分析发现中等规模企业不如大、小企业R&D对产出的作用大,企业规模与R&D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呈倒U型影响。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R&D投入对产出绩效的影响是非直接的,或非线性的,这种情况可以从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的影响来解释。

Cohen 和 Levinthal[6]指出 R&D 具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提高创新能力,二是提高其吸收能力。Trajtenber[7]研究分析表明:一个国家R&D投入越多,技术潜在能力越高,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创新。R&D的投入不单单可以创新,还是技术转移效率、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要素,即研发投入影响技术能力。Barker和Duhaime[8]研究指出企业绩效下滑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由于企业的技术能力、资产等与环境的不适合;二是企业所在的这个产业衰落。

为解决R&D投入对企业产出绩效影响的差异性以及相关传导机制的不足,本研究中选取不同行业为研究对象,以技术能力为中介变量,对R&D投入与产出绩效关系进行研究。

2 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2.1 指标选取

大多数学者采用人员和资金投入来表征R&D投入。本研究资金投入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新产品开发经费表征,人员投入用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来表征。产出绩效,分经济绩效和创新绩效两方面,选用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表示经济绩效,新产品产值、专利授权数表示创新绩效。基于金麟洙的研究[9],技术能力分为技术获取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三个维度,分别用技术引进经费、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来表示技术获取能力,消化吸收经费来表示技术吸收能力,专利申请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来表示技术创新能力 (见表1)。

2.2 研究方法

(1)帕维特 (Pavitt)产业分类。按照Pavitt[10]的产业分类法,将我国28个二位码部门区分为四种产业类型:供应商主导产业、规模密集型产业、专业化供应者产业、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 (见表2)。

(2)中介变量与中介效应。如果自变量X对因变量Y有影响,同时X又通过影响变量M来对Y有影响,我们则称变量M为中介变量。Baron[11]认为中介变量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中介,它表示一种内部的机制,通过此种机制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作用[10]。

可用图1所示的路径图和相应的方程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X对Y的总效应是c,经过中介变量M的中介效应是ab,直接效应是c',误差项是e1,e2,e3。当只有一个中介变量时,效应间有关系c=c'+ab中介效应的大小用c-c'=ab来衡量。

温忠麟等[12]提出了一个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这样一个行之有效的程序不但可以做部分中介检验,而且可以做完全中介检验 (见图2)。

表1 变量的选取与来源

表2 Pavitt的产业分类表

图1 中介效应变量示意图

图2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

3 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在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前,我们将价格平减和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KMO、Bartlett检验,通过KMO、Bartlett检验结果 (见表3),进而利用主成分加权法求得R&D投入、技术能力、产出绩效的综合值。

表3 KMO、Bartlett检验

3.1 我国制造业技术能力在R&D投入与产出的中介变量分析

第1步,以我国制造业R&D投入综合值为自变量,以产出绩效综合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由表4可知,回归系数c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制造业R&D投入对产出绩效有正效应。回归系数c的结果表明可以进行第2步的中介效应分析。

假设技术能力是R&D投入与产出绩效间的中介变量,按照中介变量的定义,第2步以制造业技术能力综合值为因变量,以其R&D投入综合值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3步,以制造业产出绩效的综合值为因变量,以其R&D投入综合值与其技术能力综合值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依照温忠麟等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如果第2步中回归系数a和第3步中回归系数b都显著,则中介效应显著,同时第3步中的回归系数c不显著,则为完全中介效应显著。如果回归系数a与b至少有一个不显著,那么需要进行Sobel来确认技术能力是否为R&D投入与产出绩效间的中介变量。

表4 我国制造业技术能力在R&D投入、产出绩效中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选用面板数据模型中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结果见表4,回归方程中加入技术能力变量后,回归系数a,b,c'均在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均为正,说明制造业技术能力作为R&D投入与产出绩效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3.2 分产业技术能力在R&D投入与产出的中介变量分析

表5 帕维特产业分类下4大产业技术能力在R&D投入、产出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1)四大产业的R&D投入与产出绩效呈直接的正效应,即产业R&D投入有助于产出绩效的提高;(2)四大产业技术能力作为R&D投入与产出绩效间中介效应存在差异。规模密集型产业和专业化供应者产业,回归系数a,b,c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c'不显著。所以,规模密集型产业和专业化供应者产业技术能力作为R&D投入与产出绩效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且为完全中介效应。即这两个产业的R&D投入通过技术能力来提高产出绩效。供应商主导型产业和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中,回归系数a,c,c'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但b不显著,通过Sobel检验的Z分别为1.12和1.21。所以,供应商主导型产业和科学为基础的产业技术能力不是R&D投入与产出绩效关系中的中介变量,即这两个产业R&D投入对产出绩效的提升并不是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来实现的。

4 结论与启示

研究结果表明:

(1)我国制造业R&D投入对产出绩效有直接正效应,即制造业R&D投入有助于提高产出绩效;我国制造业R&D投入也通过技术能力对产出绩效产生间接促进作用,即我国制造业技术能力在R&D投入与产出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帕维特产业分类中四大产业R&D投入对产出绩效呈直接的正效应。技术能力是规模密集型产业和专业化供应者产业R&D投入与产出绩效关系的中介变量。技术能力不是供应商主导型产业和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R&D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中介变量。

进一步分析帕维特产业分类,发现供应商主导型产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多数属于传统产业,研发强度比较低,研发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比较少,技术获取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技术能力在研发与产出绩效之间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和发挥。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大多数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开展研发活动,积累和储备知识和技术,目前我国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还很不够,企业技术获取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弱,还没有能对产出产生影响作用。

一般认为研发投入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绩效。研究发现,在供应商主导型的产业及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在研发投入与产出绩效间起中介作用,说明我国目前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还停留在“数量规模”扩张上,技术创新能力的“质量改善”尚不明显,即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没有达到影响企业绩效的质的改变。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不仅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技术创新的量,更应该注重研发投入创新的效率,通过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企业产出绩效的提升。

[1]Hausman J.,Hall B.,Griliches Z..Econometric models for count data with an application to 之 atent[J].Economitrica,1984,(2):909-938.

[2]Kondo M..R&D dynamics of creating patents in the Japanese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1999,28(6):587 -600.

[3]张小蒂,王中兴.中国R&D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研发产出的相关性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3:82-85.

[4]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5):107-117.

[5]Tsai K.H.,Wang,J.C..Does R&D performance decline with firm size a re-examination in terms of elasticity[J].Research Policy,2005,34(6):966 -976.

[6]Cohen and Levinthal.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569 -596.

[7]Trajtenberg M..Economic Analysis of Product Innovation:The Case of CT Scanners[M].Cambridge MA:Th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125 -225.

[8]Barker V.L.,Duhaime I.M..Strategic change in the turnaround proces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13 -38.

[9]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M].刘小梅,刘鸿基译.北京:新华出版,1998:3.

[10]Pavitt K..Sectoral pattern for technical change:towards taxonomy and a theory[J].Research Policy,1984,13(6):343 -373.

[11]Baron R.M.,Kenny D.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1173 -1182.

[12]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 -620.

猜你喜欢
回归系数效应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多元线性回归的估值漂移及其判定方法
电导法协同Logistic方程进行6种苹果砧木抗寒性的比较
电导法协同Logistic方程进行6种苹果砧木抗寒性的比较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