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产业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09-10 01:58孔令夷
中国科技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豆

孔令夷

(西安邮电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西安 710061)

大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久远,我国大豆业因而具有传统优势。2007年1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提出油料生产和供给必须坚持立足国内,把重点放在主攻单产上,同时调整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以提高国内油料的自给率,东北高油大豆良种补贴覆盖面积扩大至4千万亩,对长江流域油菜优势区域给予10元/亩的良种补贴[1]。经国务院同意,农业部又于2008年9月发布实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提出未来8年重点培育大豆等16个优势品种,在全国划定58个优势区,建成东北高油大豆产业带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一大批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县,形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2009年,国家提出大豆良种推广补贴政策要全面覆盖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然而,我国大豆业却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外资冲击及挑战,竞争形势极其严峻和被动,主要表现为12个方面:进口依存度飙升、转基因大豆充斥侵蚀[2]、国产豆劣势明显[3]、定价权话语权丧失[4]、广大豆农“卖豆难”、国内生产量萎缩、产业技术落后、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链较短且脱节、压榨产能过剩、并购浪潮来袭、众多内资大豆企业及压榨企业低效或停产。国内大豆业潜伏着“步拉美化后尘”的隐患,“拯救大豆”的呼声在国内已日益高涨[5]。

1 我国大豆产业环境分析

1.1 进出口量差距日益悬殊

近十年来,我国大豆市场供求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我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自1995年以后却发生了转折,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目前已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12年来,大豆进出口量之比均值高达108倍,差距悬殊 (见表1)。进口量保持着年均接近20%的超高增长率,而区区1.7%的出口量年均增长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揭示了我国大豆企业相对于美国ADM、邦基、嘉吉及法国路易达孚等跨国粮商,实力之弱小。

表1 2000—2011年中国大豆进出口情况

1.2 我国大豆业发展乏力

在国内大豆消费继续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国内大豆产量与单产量持续低迷,甚至萎缩,毫无增长迹象 (见表2)。这也就直接导致国内大豆原料短缺,严重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相比之下,大豆进口量一路飙升,12年间平均为国内生产量的2倍。

1.3 进口依存度超高

近12年来,我国大豆压榨量保持快速增长,年增长率高达11.6%,为我国大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同期进口量却比压榨量的增速更高,说明国内大豆压榨业的原料主要来自于进口大豆,受到国际粮油巨头的强势控制,而我国大豆业的产量占比很小,自给率低。大豆进口量与实际压榨量的比值正是体现了进口依存度这一重要指标。近12年的均值为78.7%(见表3),这必然导致大豆市场的定价权及话语权由国际粮油巨头牢牢控制在手中,威胁我国大豆业的正常生存与发展。黑龙江等大豆产区的豆农“卖豆难”及政策性收购量萎缩现象频发,国内大豆批发价及加工成本明显高于进口大豆,都与进口大豆的冲击有关,也与我国国家储备粮仓库未把大豆作为粮食来储备,而由市场自发调节所致[6]。

表2 2000—2011年中国大豆生产与进口情况

表3 2000—2011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与压榨量变化

表4 我国大豆业与国际粮油巨头的比较

1.4 种植面积趋于减少

土地是油脂油料产业的瓶颈资源,当然大豆业也不例外。今后20年的耕地仍会减少,农产品供给短缺是必然的,仅靠国内耕地资源,解决不了吃油问题,利用国际资源不可避免。近12年间,大豆种植面积年均递减5‰,原因在于进口大豆冲击下国内大豆种植成本居高不下,种植效益差。

2 我国大豆产业的竞争分析

据统计,我国80%以上的油脂加工产能、5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被四大粮油巨头控制,80%的进口大豆也由其提供。面对巨大压力,我国大豆业应密切追踪对手,掌握优劣势 (见表4)。

2.1 我国大豆业的竞争优势

目前还无法确定转基因大豆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而国内传统的非转基因大豆能符合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其优势日益得到消费者公认,也强有力地支持着我国大豆业发展。

2.2 我国大豆业的竞争劣势分析

(1)价格劣势。国内大豆批发价与大豆国际市场价相比,要高出至少50%。来自2007年黑龙江大豆市场监测数据也显示,国产大豆进入市场比进口大豆的成本至少高出170元/吨。

(2)技术劣势。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研发人员稀缺,科研投入微薄,导致国内大豆品种少,种植与加工技术滞后。主要表现为:缺乏高油优质豆类;未真正掌握高产优质大豆种植技术,尚处于实验阶段;大豆育种基础研究不足;深加工技术落后,深加工程度低。

(3)资金劣势。跨国粮商具有雄厚实力,能在全球范围融资。而我国大豆业却实力有限,国有企业享有国有资金支持,民营企业依靠当地的资源而建立起来,得到一些政策支持,在政府和银行的有限支持下发展,但银行审批贷款较严格,贷款速度慢,融资较难。

3 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

在“国内粮食可耕地红线不能碰”及大豆耕种面积日益缩减的背景下,基于上述竞争优劣势分析,我国大豆业应遵循外延扩张的发展思路,到海外种植和经营大豆,借助国外的土地资源提高产量,掌握大豆生产经营的主动权,从而真正振兴我国大豆产业。

3.1 加大政府扶持

为了振兴我国大豆产业,政府应挑选一批敢拼敢闯、绩效优良、抗风险能力强的国内大豆领导者企业,作为精兵强将,鼓励和刺激其“走出去”,给予大力扶持,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重庆粮食集团、九三油脂、汇福粮油已经在南美从事大豆生产,应该得到政府支持。

“大豆振兴计划”应根据新形势下的要求与时俱进,调整及增添扶持政策内容,鼓励我国大豆企业在国外种植经营,给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给予跨国种植经营风险基金的支持,将政府的良种补贴政策覆盖到我国大豆企业在国外的大豆种植农场上去,使我国大豆企业体验到走出去种植经营大豆的低风险与高收益,提高其在国内外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借助全球土地资源来振兴我国大豆产业。

3.2 加快技术创新

实验表明,品种、种植技术对大豆增产的贡献率均超过30%,对质量的贡献率更是大于80%。因此,加大研发投资,研究关键技术,以提高大豆单产量与品质,是解决国内大豆供应短缺以及提升我国大豆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豆业可与国内外科技界构建长期战略联盟,借助产学研合作研发的成熟模式和广泛平台,跟踪大豆产业的前沿技术,开展关键种植技术、压榨技术和深加工技术的重点攻关,提高大豆种植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国外土地上种植大豆不同于国内种植,实施跨国经营的我国大豆企业应深入调研国外环境,包括种子、土壤、地理、气候等资源条件,资助一批国外种植实用技术的课题项目研究,以科研成果指导种植经营,并及时总结国外种植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手段,探索技术推广应用的方式与路径。针对适合于国外农场的品种培育、肥料应用以及害虫杂草控制技术方面,大力投入科研经费和人力,争取实质性突破,为海外大豆种植单产提升给予强有力的科研支持。

3.3 构建和加强国外种植支撑体系

跨国种植经营,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人和”格外重要。我国企业要在当地与国外政府、地产商、农场主和农户协同合作,多赢互惠。“公司+基地+农户”的专业化生产模式是较为先进的一种合作模式,种植大豆的农户较为分散,缺乏先进技术及资金,我国企业正好能在资金、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以此来加强合作,并使农户产生依赖感。在国外种植经营过程中,要积极寻求给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当地设立有一定规模的技术服务中心,培养对口适用的国外种植技术服务人才,与农户结为一对一帮扶联合体,努力构建紧密的种植组织。还应提高技术服务的响应性、灵活性、高效性。

对于资金支持,企业应给国外豆农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并建立低风险贷款制度,使广大农户和农场主认识到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展大豆种植的好处,将他们从跨国粮油巨头手中抢过来,鼓励其积极为中国企业发展大豆生产,树立及壮大我国大豆企业的品牌。

加强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大豆种植是一项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唯有合作才能促进建设。首先,走出去的企业要积极参与推动当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如灌溉用井、喷灌设施等,确保农户正常生产和增产增收。其次,确立长期投入机制,根据国外种植大豆的投资收益估算,逐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农场主或农户提供设施建设及维护的专项补助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以确保补助资金能及时到位。最后,推进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明晰化,建立大豆种植协会等合作组织,实现投资者的自主管理。

[1]李建兵,霍美丽,侯振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油料油脂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8,(12):1-2.

[2]程国强.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粮油加工,2007,(7):26 -29.

[3]施用海,沙玮.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国际压力与应对之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7,(9):8-11.

[4]郑风田,李明.大豆产业链的成本与利润分配:黑龙江个案[J].改革,2009,(5):61 -67.

[5]蒋新正.对中国大豆综合产业情况的分析及建议[J].中国油脂,2007,32(3):11-15.

[6]左青.我国大豆加工业走势探讨[J].中国油脂,2007,32(8):16 -19.

猜你喜欢
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古交市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长势喜人
大豆带状种植技术如何提升我国大豆产量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大豆喷施多效唑 增产防倒效果好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用大豆“炸沉”军舰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