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和毒副反应分析

2013-09-14 02:03魏亚楠苗儒林
中国医药导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伊马替尼甲磺酸毒副

魏亚楠 苗儒林

1.首都师范大学医院,北京 100035;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 10014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尤其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 的疗效已得到公认,且针对GIST 治疗的中国共识(2011年)推荐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GIST 的一线治疗药物,建议推荐剂量为400 mg/d[2]。尽管甲磺酸伊马替尼对GIST 治疗有效,但其毒副反应仍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故本研究分析采用400 mg/d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 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和毒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6例GIST 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5~81岁,平均(58.4±11.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原发病灶的手术治疗,其中原发部位为胃32例 (57.1%),小肠7例(12.5%),直肠 5例(8.9%),肠系膜 8例(14.3%),盆腔 4例(7.1%)。临床表现及症状为腹痛不适45例(80.4%),肠梗阻5例(8.9%),包块4例(7.1%),消化道出血 34例(60.7%),贫血13例(23.2%),未见明显临床症状者12例(21.4%),其中以腹痛不适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首发症状。所有患者术前均经消化道内镜和(或)超声检查,同时做病理分析。以肿瘤直径和核分裂数判定肿瘤恶性程度,其中高危6例,中危26例,低危18例,极低危6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均未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②治疗依从性较好,且完成定期随访。排除因各种原因所致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断者。所有患者对病情及治疗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诺华公司)治疗,具体用法如下:400 mg/d 甲磺酸伊马替尼于清晨空腹口服,若发生疾病进展则增加剂量至600 mg/d,同时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可与早餐同时口服。

1.4 评价指标及标准

观察治疗的近期效果、生存分析[中位生存期(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1、3年的生存率]和毒副反应。治疗后3个月采用增强CT 扫描并依据RECIST 1.0 版将近期效果依次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3]。以(CR+PR)/总患者数为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CR+PR+SD)/总患者数。采用NCI CTC 3.0 版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毒性评价,每项分为0~Ⅳ级[4]。随访终点定为死亡或2012年6月1 日,每隔3个月定期复查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OS指首次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至死亡或末次随访的时间。PFS 指从首次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至PD 或死亡的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软件包分析数据,近期效果和毒副反应以“率”的形式表示,采用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来检验生存数据。

2 结果

2.1 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近期效果

56例均可评价治疗效果,其中获CR者6例(10.71%),PR者35例(62.50%),SD者8例(14.29%),PD者7例(12.50%),RR为73.21%,DCR 为87.50%。

2.2 生存分析

截至随访结束,OS、PFS 均未达到,且1、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4%和84.5%。见图1。

图1 56例患者生存分析曲线

2.3 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毒副反应

全组毒副反应多为Ⅰ~Ⅱ级,且其中发生率≥10%的毒副反应从高至低依次为白细胞下降 (94.64%)、食欲减退(92.86%)、皮肤黏膜水肿(89.29%)、乏力(87.50%)、腹泻(76.79%)、恶心/呕吐(66.07%)、肌肉酸痛(57.14%)、皮疹(35.71%)、血小板下降(26.79%)、肝功能损害(21.43%)和血红蛋白下降(16.07%);此外Ⅲ级毒副反应共有11例,未有Ⅳ级报道。见表1。

表1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期间的毒副反应情况[n渊%冤]

3 讨论

GIST 是潜在的恶性肿瘤,尽管原发可切除GIST 首选手术治疗,但仅2/3 的可完全切除,即便是完全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仅50%左右。大多数GIST 会发生肿瘤复发,仅少量患者(约10%)在5年随访中没有复发。由于GIST对射线不敏感,故放疗效果不佳,且因射线对肿瘤周边组织及器官的损伤,其应用受到限制,全身化疗目前也缺乏疗效确切的方案,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在甲磺酸伊马替尼问世之前几乎是治疗GIST 唯一有效的手段。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在2002年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的一类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目前甲磺酸伊马替尼已经是治疗GIST 的一线药物,疗效确切。中国胃肠道间质瘤专家组在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中指出,甲磺酸伊马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给GIST 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延长了该类患者的生存期[5]。GIST 的基因突变可影响该病治疗效果,是导致其耐药的主要原因。张信华等[6]发现,136例GIST 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患者的KIT 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提示对于此类患者应增加药量或更改治疗方案,与洪金玲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GIST 患者治疗后获CR 者6例,PR 者35例,SD 者8例,RR 为73.21%,DCR 为87.50%,同时随访资料显示1、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4%和84.5%,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 的近、远期效果较好,但截至随访结束,OS、PFS 均未达到,主要原因是随访时间较短,下一步需延长随访时间。

本研究中GIST 治疗的毒副作用主要集中在Ⅰ~Ⅱ级,Ⅲ级共有11例,未有Ⅳ级报道,其中发生率≥10%的毒副反应从高至低依次为白细胞下降、食欲减退、皮肤黏膜水肿、乏力、腹泻、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皮疹、血小板下降、肝功能损害和血红蛋白下降;而其中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最高的为白细胞下降,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最高的则为食欲减退。廖世兵等[8]的研究指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 的不良反应较轻,但其白细胞减少(46.0%)及皮疹(18.0%)的发生率低于本研究,可能的原因是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有关。大多数的毒副反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如恶心呕吐等逐渐减轻,甚至消失,而常见的血液毒副反应一般不影响治疗,除个别患者进行减量外,其余均继续治疗,而未有中断治疗者[9-12]。但对Ⅲ级毒副反应,需调整治疗病案并及时治疗,但长期服药的毒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一般不会增加,大多数没有较严重的剂量累积毒性[13-15]。

综上所述,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 有效,安全性较好,但对于少数出现Ⅲ级毒副反应的病例应及时对症治疗。

[1]杨宏,周雷,王文跃,等.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耐药性研究及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8):572-575.

[2]CSCO 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1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9):836-844.

[3]王春萌,师英强,傅红,等.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08,18(11):873-875.

[4]王小磊,魏元东,宗恒,等.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毒副作用的深化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5):437-440.

[5]中国胃肠道间质瘤专家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10):697-702.

[6]张信华,何裕隆,陈创奇,等.胃肠间质瘤KIT 和PDGFRA 基因突变的检测和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0,27(8):1063-1065.

[7]洪金玲,李健,李洁,等.胃肠间质瘤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前后ckit/PDGFRα基因型改变与舒尼替尼临床疗效的相关性[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41(6):386-390.

[8]廖世兵,秦叔逵,杨柳青,等.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国人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5,32(9):539-541.

[9]Latagliata R,Isidori A,Breccia M,et al.Complete clearance of Ph+metaphases after 3 months is a very early indicator of good response to imatinib as front-line treatment in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J].Acta Haematol,2012,129(2):126-134.

[10]菅凤国.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0):21-23.

[11]J Malhotra A,Wright J,Gajra A.Extra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treated with imatinib in a patient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J].Gastrointest Oncol,2012,3(4):373-376.

[12]史松涛,朱尉林,王勇攀.胃肠道间质瘤16例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6):109-110.

[13]陈立民,姚艳艳,黄艳贞,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附100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10):1266-1269.

[14]高伟,薛春燕,王雅杰.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2,24(7):433-435.

[15]曹章.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手术治疗晚期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3):11-13.

猜你喜欢
伊马替尼甲磺酸毒副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FOLFIRI 方案对晚期结直肠癌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分析
培美曲塞和吉西他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情况探讨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伊马替尼耐药病例1例并文献复习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
参芪扶正注射液在预防化疗毒副反应中的作用分析
益气养阴方减轻肺癌放射治疗毒副反应疗效观察
FDA批准扩大伊马替尼在罕见胃肠癌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