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性新闻传播媒介的转型

2013-09-17 02:01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媒介信息

马 俊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信息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信息传播的效果与当时社会条件下传播媒介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信息的传播媒介经历了从体语、口语到文字、印刷再到电子、网络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1]187纵观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每一项新技术在传播媒介上的应用都会对已有的媒介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促进传播媒介的变革,而某些对时效性有较高要求的信息——即时性新闻会逐渐退出陈旧的传播媒介而转向更为快捷的传播媒介。

一、即时性新闻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

即时性新闻是指对传播的时效性有较高要求,其有效传播会对传播者或受众产生重大影响或满足某种特殊需要的硬性新闻,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最想获知的信息。即时性新闻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硬性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市场行情、股市涨跌、疾病流行、天气变化等;另一类是不直接影响个人的利益,只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新闻求知欲的突发性新闻。如突然发生在异国他乡的灾难,各类名人发生的重大事件等等,这类新闻对受众的影响是间接的,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受众的新闻求知欲。

即时性新闻有以下特点:第一,直接或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是人们赖以采取行动的依据。第二,它具有高度的时效性,晚了就毫无价值。正是由即时性新闻的特点决定的,即时性新闻有其特殊的传播要求:第一,即时性新闻有极其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在有些场合,可以说失之分秒,差之千万。第二,即时性新闻的报道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即时性新闻这些特殊的传播要求使其传播总是与当时社会条件下最先进的传播媒介联系在一起,追求其传播效果的最佳化。

二、即时性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

信息的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产生于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产生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人们对于传播媒介快捷性的追求又反过来刺激和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即时性新闻的传播总是与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先进、最快捷的传播媒介联系在一起,其传播媒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一)以单向线型传播模式为主的对传播速度的追求

自从人类完成第一次有效传播到无线电技术发明前的这一大段历史时期,即时性新闻传播媒介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单向线型传播模式为主的对传播速度的追求上。所谓单向线型传播模式是指“传播者把信息通过媒介或符号以直线型的方式传播给受众,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一种传播模式”[2]77。它主要强调了信息传播的目的性和过程性,但却忽视了信息传播中,尤其是远距离传播中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影响了传播的效果。而此阶段即时性新闻的传播也就主要以单向线型传播模式影响下的传播媒介为主。

在人类远古时期,信息传播主要是为求生存的需要,故而即时性新闻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是体语传播,即信息的传播主要依赖于手势、体态、动作、表情等。为了适应生存的需要,人类必须将其某些传播介质(如手、足等)解放出来,而又要使传播的速度更快,于是语言便产生了,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使得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方式更灵活。而文字的出现突破了口语和其他传播对于时空的限制,使信息可以传至千里、流芳百世,而且使传播内容更加准确丰富。[3]小到亲人的一封家书,大到两军交战的军事密报,其有效传播对一个个体、一个家庭、一个民族及至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于是便有了家书抵万金,有了六百里、八百里加急。为了让这些即时性新闻尽可能快地传播,人类可以说是尽其可能、倾其所有,飞鸽传书、烽火狼烟便是追求传播速度的典型代表。

印刷技术是对文字媒介的进一步发展,它的主要贡献是找到了大规模复制信息的方法,使信息的传播从人际传播进入了大众传播,从而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突破了文字传播的阶级限制,为新闻传播业的大规模兴起,报纸杂志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印刷媒介的出现也实现了即时性新闻从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到点对面的大众传播的转变。从体语到口语,从文字到印刷,每一次传播媒介的转型都是为了追求传播速度的最大化,但信息反馈的不及时和不全面是其症结所在。

(二)以双向循环模式为主的对信息传播和接收便捷性的追求

从19世纪90年代无线电技术发明到网络兴起前的这一段时期,传播媒介主要经历了电报、广播、电话、电视等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即时性新闻主要以双向循环模式为主的电子媒介为其传播媒介。所谓双向循环模式是指“信息的传播首先从传播者到受传者,而受传者又进行加工创造再反馈到传播者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2]79(如图1),它强调了信息传播的反馈机制和永无止境性,提出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

无线电报技术运用于人类信息的传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信息传播的时间几乎为零,也大大缩短了远距离信息传播的反馈时间。但无线电报的收发都要依赖于较为复杂的技术设备,人们不可能整天都背着一部电台,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这门技术。因此,为了让受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知信息,也为了有效扩大受众面,广播便产生了,它使信息接受的便捷性有所提高,同时也实现了信息远距离的大众传播。

图1 双向循环传播模式

正是因为人们对传播和接收信息便捷性的不断追求,电话这一更为便捷的传播媒介才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从有线电话到无绳电话再到移动电话,进而出现了功能强大、造型优美的手机,它使远距离信息的传播和反馈实现了即时性和平民化。电视的出现是人类对信息传送保真度和真实性不断追求的产物,从普通电视到液晶电视再到超薄电视,继而出现的便携式掌上电视。从有线到无线,从固定到移动,人们总在尽可能使信息的传播、接收及反馈便利而快捷。从这一发展脉络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们在不断追求信息接收终端和反馈方式的便捷性,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及时掌握对我们的生活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也就是即时性新闻。故而,即时性新闻在这一阶段是与双向循环模式为主的电子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三)以整体互动模式为主的对信息传播交互性的追求

调频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手机等媒介已使信息的传播与接收达到了既便捷又高效的时代,但它们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电话、手机等即时性通讯工具传播效率高、反馈及时,但只能用于人际传播,广播、电视能实现大众传播,但反馈又不及时。因此,对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交互性的追求便成为传播媒介追求的主要目标,计算机网络媒介便是针对此问题而产生的新一代传播媒介。

网络被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它是把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而成的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4]整体互动模式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要传输工具,追求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性、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全天候性,而这三个特点是网络媒介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三大法宝(如图2),这也从不同角度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果和效率”[2]83。即时性新闻便无可厚非地把网络作为自己新一代的传播媒介。汶川大地震发生仅仅5分钟后,新浪网上便发布了地震的消息,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有关防震和预测地震的信息,而全国各地的网民也纷纷通过网络论坛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传播之快、信息之全、效率之高都是其他媒介所不能企及的。而在震后报道和抗震救灾的工作中,网络更是利用其优越性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图2 整体互动传播模式

纵观即时性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轨迹,其同样也是人类信息传播媒介发展的道路。无论是线型传播模式下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追求,还是循环传播模式下对于信息传收便捷性的不断发展,乃至于互动传播模式下对于信息传播交互性的追求,其总的目的就是使即时性新闻能够快捷、高效地传播。高度的快捷性和互动性是即时性新闻传播中永远不变的追求信念。

三、结语

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与日俱增,即时性新闻的传播需要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使其变的更便捷、更互动,这就需要一种新的传播媒介来满足这一要求。手机移动媒体是现今人们传递信息时所使用的最便捷的终端接收设备,但其信息传递的单一性与网络媒介相比又有其不足之处。因此,一种能以手机作为终端接收设备,并将网络传播的丰富性和综合性高度结合的传播媒介便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于是便进入了智能3G手机时代,而即时性新闻便把智能3G手机做为自己新一代的传播媒介。

人类在不断进步,即时性新闻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移动梦网、手机QQ、手机微博、手机微信等一系列功能的开发,手机已逐步与互联网进行了有效融合,它吸取了电脑网络信息传递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灵活性,但又摒弃了电脑网络媒介不够便捷灵活的缺点,使得即时性新闻的传送与接收基本实现了时时刻刻,角角落落。[5]但即时性新闻对传播媒介要求进步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止,它会不断转向更快捷、更高效、更互动的传播媒介。

[1]蔡铭泽.新闻学概论新编[M].第2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邵培仁.传播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苏艳丽.网络传播语境下的舆情应急[J].新闻知识,2011,(1):25-27.

[4]徐佳.微博传播及其对专业新闻媒体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1,(1):76-77.

[5]陈国权.新媒体时代,重新审视新闻的价值[J].新闻与写作,2011,(11):27-29.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媒介信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