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部曲:激昂和温婉,自成风采——记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安启元

2013-09-25 08:17谢燕青
茶博览 2013年12期
关键词:渭河茶馆研究会

本刊记者 谢燕青

安启元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摄 邹建中

连日的雨水刚过,西安古城,沐浴在一片金灿灿的暖阳里。这日上午,古城的九点将至,城墙寂静无声,而熙熙攘攘的人群早已开始了一天的打算。这一天,大部分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大多在重复着昨天的忙碌或悠闲。但对于我们,从飞机降落在咸阳机场时,便注定了这天的不同寻常。

“152.9万亩、150万人、3.4万吨、47.8亿、28个县”这一天的特殊,在几串数字里初见端倪。数字的共性在于,它们都与陕西的茶叶息息相关。

汽车穿梭在城墙之间,绕过几道弯,载着我们来到了采访对象的寓所。门前依稀还辨得出,刚过去的秋季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冲天香气。这次,我们远道为茶,采访陕西省委原书记、陕西省政协原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安启元。

在经历了石油勘探、渭河治理的峥嵘岁月后,安启元走进了陕茶文化。在我国最北部的产茶省——陕西,他创办茶研会,多次举办重要的茶事活动,积极搭建茶文化平台,为了陕西茶产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不遗余力。

在开始安启元与陕西茶叶的故事前,我们一定要先讲一讲,他与石油、渭河的“前尘往事”。

安启元同政协委员共议治理渭河大计

【第一曲】艰辛岁月 只为出油

回到57年前的陕北,为了寻找石油,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的安启元每天5点左右起床,吃完早饭后,带上这天的午饭—2个馒头或窝窝头、一壶水,开始一天的野外工作。安启元沿着沟走一天,工作的内容每天都一样:看石头、丈量厚度、画素描图。“野外的工作很艰辛,我们每天都搬家,雇毛驴,走到哪搬到哪。”讲起这段岁月,虽然充满艰辛,安启元却有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1959年,从松辽石油勘探局地质队队长的任上转战到黑龙江大庆油田的安启元,随油田领导上北京汇报时,见到了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独臂将军余秋里。“他有沙发不坐,就坐在地上看构造图,他用手指着地图的几个点,把地图都抠破了。”对将军的“神勇”气势,安启元钦佩不已。

大庆第一口井出油了。1960年2月20日,中央决定在大庆地区开展石油勘探会战。“那时,大冬天,零下40摄氏度,一些南方来的工作人员不了解天气情况,还带着凉鞋,实在冷得受不了。”工作地没有足够的碗筷,帽子一脱,窝窝头啥的就搁在帽子里;树枝一折,便当做筷子。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启元都吃不饱饭。那些年,安启元每天睡不到8小时,几年没吃过一顿细粮,都是吃些粗粮,土豆、白菜。“三年困难时期,我每月定量28斤粮食,一年没吃过白面,更没见过大米。”就这样,安启元每月还要节约3斤粮食支援一线工人。

除了吃的困难,住也是一大难题。每天开完会,安启元都躺在会议室睡觉,天一亮就起来工作。“自己住的地方,回去都是结冰的,我们都愿意留在会议室。”

高强度的工作,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是最大的挑战。一次,余秋里组织召开会议,安启元负责做记录。因为实在太困,安启元没做全会议记录。会后,三个做记录的人对笔记,安启元不好意思地和其他两位说:“我刚刚实在太困了,没记全。”结果笔记一对,发现三个人中,安启元做得记录最多。

在大庆石油会战期间,安启元成了大庆石油会战总部第一采油指挥部油矿矿长、井下技术作业处处长。他为共和国的石油工业,奉献了美好的青春岁月。后来,安启元,来到了北京,出任石油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局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局长。他与石油和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曲】呕心沥血 治理渭河

岁月如梭。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安启元回到他的故乡陕西,先后出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陕西省委副书记兼省委政法委书记、陕西省委书记。1998年1月安启元当选为陕西省政协主席。此时,一向务实的他,想的和做的事,就是要治理渭河。从地质专家到治水专家,安启元要完成的是这卓绝的一跃。他走河堤,踏实情;访百姓,问疾苦——他用赤子之情关心着陕西的母亲河。

安启元同祝列克一起考察陕西泾阳茯茶生产车间

安启元视察石油企业(组图)

一次,渭河发大水,安启元第一时间来到前线,在河堤上碰到一位老农。老农沉重地诉说,他的好几亩瓜地在河滩上,头一天下午,瓜商来买瓜,说2毛4一斤,全要了;老农不肯,坚持要2毛5一斤。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没谈妥价格,老农没卖瓜。当天晚上发大水,瓜都被冲走了。老农一脸沮丧,后悔不迭,长叹着说道:“为了一分钱,损失那么多!”

正是因为对民情的深入了解,安启元对于治理渭河十分上心。采访时,一谈到渭河,安启元起身走向了门口,墙上贴着中国地图,他亲自指着地图告诉记者渭河的情况。地图上,安启元写着四个简单的数字,分别是渭河以及渭河在陕西境内的长度、流域面积。

水少、水脏、水患,是渭河的问题,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安启元曾多次到过水灾现场,“发大水的时候,老百姓真是苦,几宿不睡觉,我看着心疼啊。”安启元担任陕西省政协主席后,多次上交关于治理渭河的提案。2000年全国两会,安启元将《改变三门峡运行方式,综合治理渭河流域》的提案带到北京。2005年底,《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出台,国家在2010年前,安排投资229亿元进行渭河综合治理。这是渭河史上陕西省获得的最大一笔中央拨款—安启元十多年的辛劳,总算有了一个好的结果。

渭河经过多年的治理,已经初见成效。“这几年的治理下来,渭河的水质从之前的劣5类变成了5类水,灾情也减少了。”安启元欣慰地说道。面对治理渭河取得的成绩,安启元诚恳地说:“这主要归功于中央对陕西的关心,省委、省政府重视。我只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一点小事,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主要是大家的支持。”

【第三曲】身心所向 情系陕茶

2009年,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安启元出任会长。

安启元在渭水源头

安启元考察陕西咸阳泾阳茯茶产业

陕西是我国最北部的产茶省,特别是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等地,茶是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关于陕西茶叶,我先说几个数字给你们听听。”安启元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也将我们带入了陕茶的世界……

陕西茶叶产于陕西南部以汉中、安康、商洛三地为主的秦巴地区,是我国最北缘的优质茶区。陕西主产绿茶,2012年,全省茶园面积152.9万亩,茶农150万人,干毛茶产量3.4万吨,产值47.8亿元,28个产茶县。“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无污染”的自然禀赋,以及上乘的制作工艺,造就了陕茶“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的品质。

安启元说:“我过去对泾阳茯茶了解不够,接触了之后,发现喝起来特别香。”咸阳是中国茯砖茶的发源地和古丝绸之路“茶马互市”的主要通道。咸阳泾阳茯砖茶源远流长,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因其独有的地理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独特的加工工艺技术,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具有降脂、消食、解油腻、调肠胃的养生保健功能而备受推崇。除销往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外,还远销俄罗斯、中亚等40多个国家,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贸品。

150万的茶农,是陕西茶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以来,陕南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已经逐步发展为陕南绿茶支柱产业,为茶农收入的稳步增长和陕南经济突破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活动,研究会才有生命力。”

这是安启元就任会长时对于研究会提出的要求。安启元认为,茶是茶文化的载体,研究会是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凝聚各方力量,举办诸如茶博览会、茶旅游、茶赛、茶话、茶诗书画展、茶人联谊会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茶事活动,大力促进茶文化、茶经济的发展,造福广大种茶人和饮茶人。

在安启元的要求下,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开展了多次活动,参与举办茶叶节和大型茶文化、茶产业高端论坛。2012年9月,第十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西安金康国际茶博会取得丰硕成果,通过《西安共识》,并授予西安市新城区“大唐茶市”的光荣称号。

在采访中,安启元特别提到了茶馆的发展。他表示,陕西茶馆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300年前,唐代长安城就诞生了“煎茶卖之”的店铺,这是最古老的茶馆。“茶馆的兴盛,替代了饭馆的部分功能。现在朋友会面有时候会选择在茶馆,茶馆的价格便宜,而且喝茶好啊。”

今年9月,陕西省2013年茶馆文化研讨会在西安召开,相关人员围绕弘扬茶馆文化,繁荣茶馆经济,扩大饮茶消费,实现文化惠民的主题深入研讨,建言建策。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为12户单位会员颁发《传承茶文化明星茶楼》。安启元认为,茶馆的兴盛是顺应时代形势的发展。“茶楼是茶为国饮的大窗口,是弘扬茶文化的大舞台,对推动茶消费,展示茶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为陕西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意义非常大。”安启元表示。安启元对于把陕南建设成为中国著名的茶乡,把陕西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的茶文化大省的目标,充满信心。

关于记者提出的“茶文化”,安启元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认为,中华茶文化包括陕茶文化是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得到弘扬光大的。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传承的不竭动力。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就是把创新茶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赋予茶文化新的内涵,更好地发挥其引领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生活的作用。

从石油,到渭河,再到茶文化,安启元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用他过人的才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谱写了人生壮美的三部曲。人们在感受他的三部曲时,除了原初的感动外,分明可以受到哲理般的启发……

我们离开西安时,但见夕阳西下,却无比灿烂……□

猜你喜欢
渭河茶馆研究会
《茶馆》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故乡
故 乡
波兰睡眠研究会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第九届亚洲睡眠研究会大会
一种天水市渭河径流预测模型的研究
清雅茶馆
ENSO事件与渭河径流变异的响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