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论辩体裁介入系统跨文化对比研究*

2013-10-23 12:16
外语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对话性英汉体裁

刘 丹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英汉论辩体裁介入系统跨文化对比研究*

刘 丹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论辩体裁学术写作体现书面沟通的逻辑性和对话性,是不同文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阶段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作者与读者对话的有效性决定语篇能否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但不同文化中人际意义实现的方法不同。本文采用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观,运用评价理论中的介入系统,对比分析英汉语论辩体裁的范文,讨论英汉论辩体裁学术写作中自言和借言的使用差异,尝试拓展和深化自言系统范畴,进一步探索英汉论辩体裁写作中介入系统的跨文化差异,提高中国大学生英语论辩体裁学术写作的人际对话意识。

论辩体裁;介入系统;跨文化对比

1 引言

论辩体裁(argumentative genre)是学术写作在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作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中国高考和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都将论辩体裁作为考查学生交际语言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论辩体裁主观性强,反应强烈,因此作者使用多种评价手段表现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在评价系统内选择意义潜势会影响读者对作者观点的判断和接受。目前,虽然英汉论辩体裁的比较研究成果颇丰,但大多都是从修辞角度展开讨论(胡曙中 1993,夏莉 2005),人际元语篇研究主要集中在态度评价和情态动词的使用上(徐海铭 2001),但介入系统,尤其是自言系统的研究非常有限(王振华等 2010)。本文运用Martin和White提出的评价理论,对比分析英汉论辩体裁范文,讨论英汉论辩体裁写作中自言(monogloss)和借言(heterogloss)的使用情况,尝试拓展和深化自言系统范畴,探索英汉论辩体裁中介入系统的跨文化差异,提高中国大学生英语论辩体裁学术写作的人际对话意识。

2 介入系统研究

2.1 评价理论

“对于语篇分析者来说,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主要是用于分析语言使用者为了实现其情感意义如何对语言进行选择,属于语篇意义(discourse semantics) 层面上的分析。”(刘悦明 2011)评价理论系统研究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的表现和作用,主要研究作者如何在语篇中表达主观态度。评价系统是信息发出者用以确立语篇中的主观存在,同时在态度、介入和级差上建构对语篇命题、语篇实体及语篇受众的姿态的人际语义资源。 其中,“态度是表示讲话者对自己的情感、对事物、对别人的特性的评价,还可以分为3个次类别:情感、判断和欣赏。情感是所评价的人或者事物表现出来的感情,它发自讲话者的直感,不是有意识的;判断是讲话者对所评价的人的判断;而欣赏则是讲话者对所评价的事物的判断。介入与Bakhtin(1935)的多声音性(hetereoglossia)十分相似,表达是单声音,还是多声音的区别,在多声音中又是什么声音。级差又可分为两类:各种不同的力度,如强化、隐喻化、咒骂等;和焦点,如是尖锐化还是软化”(张德禄 2012:11)。

2.2 介入系统

介入系统指“说话人/作者用来表达对于文本价值取向的认同度的语言资源”(Martin & White 2005:92)。介入系统分为自言和借言两个子系统。其中,“自言”指作者将自己的观点作为事实来陈述,不考虑异议或其他可能性,即认为某一命题理所当然、不容置疑。例如:

① a. The Congress Hall is on fire.

b. It is said that the Congress Hall is on fire.

在a中,作者态度坚定,认为读者一定认同这一命题,不预期任何潜在的反对声音。而b则属于“借言”范畴,暗示这一观点只是许多观点之一,它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有待判定。

Martin和White将“借言”进一步分为对话性扩展(dialogic expansion)和对话性压缩(dialogic contraction),其划分依据是话语“是否允许存在其他声音、挑战以及其他可能性存在的范围”(Martin & White 2005:78)。例如:

② a. He claimed that the Congress Hall is on fire.

b. Everyone knows that the Congress Hall is on fire.

例②的a,b两句话都有外界介入的评论,但前者是“对话性扩展”类型,因为a中he claimed表明信息只是“他”宣称的,其权威性和真实性有待商榷,作者使用claim一词,表明自身对外界的声音也心存疑问,自然允许读者质疑;而b属于“对话性压缩”类型,everyone knows that虽然不像“自言”命题那样拒绝任何质疑的声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封锁了读者的对话意图。“对话性扩展”有两个子项“包容”(entertain)和“归属”(attribute)。“对话性压缩”也有两个子项“否认”(disclaim)和“承认”(proclaim)。这些子项另有各自的子项,所以借言系统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系统。

介入系统中的借言研究已经较为充分,但自言的研究比较单薄,“如何科学地界定自言以及如何更加合理地、科学地建构自言系统网络,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王振华等 2010)。自言可以依据有无前提铺垫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前提断言”,如The teacher was very annoyed by Tom’s behavior;另一种是“理据性断言”,如Tom showed up late three times in a row. The teacher has good reason to feel annoyed(Lee 2008)。参照Lee的分类,Ho将自言分为 “文本内命题”、“文本间命题”和“叙事”(Ho 2011:86)。文本内命题等同于“理据性断言”:在文本内部可以找到支持某一断言的证据;文本间命题等同于“无前提断言”:文本内部没有支持该断言的内容,作者提出的观点或者是公认真理,或者是读者知道的事实;“叙事”实际上指“例证”,作者不通过命题表达观点,而是用“举例”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

2.3 介入系统的介入值

评价理论关注语篇中人际意义的实现模式,“态度和介入均具有等级性”(岳颖 2012),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受介入系统等级性影响。论辩体裁的目的是劝说,作者利用介入系统调节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依托介入的等级性建立对话关系,整体上实现人际意义的建构。介入系统中借言系统的分类研究已颇具规模,在介入值上区分为“对话性扩展”>“对话性压缩”,而自言系统却研究不足,然而“根据对话性理论,即使是纯粹、绝对断言,也不是中立,不是没有任何评价的”(王振华等2010)。所以自言系统也可以按照对话性的强弱赋值,对话性强的为高值介入,对话性弱的为低值介入,自言系统按照赋值的等级性可排序为:理据性断言>无前提断言>叙事。叙事(例证)作为介入值最小的人际意义的构建方式,摒弃对话意向,拒绝读者质疑和商榷,是论辩体裁中最有效的说服手段。在西方古典修辞中,例证是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但论辩的主要目的不是举例,而是在于发展逻辑和说理。所以西方修辞学在例证基础上要求作者透彻分析,用逻辑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例证效度。中国修辞传统认为例证是辨明论点的最主要途径,因为中国人更倾向于“通过自己思考获得对事物的理解和结论”,所以关联性高的例证“比说理更有力”(Oliver 1972:177)。然而对于论辩体裁学术写作,现代西方作文指南也强调例证的重要性,认为提供充足的例证是行之有效的论证手段(Smoke 1999,Reid 2000,Hacker 2000)。有些学者甚至提倡以作者个人经历为例证,认为“个人观察和生活经历令人信服”,并且“具有情感上的感染力和独一无二的权威性”(Connelly 2000:80-81)。我们认为叙事可以进一步分为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又可以分为自传体和目击者两个子类,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分为事实性和虚构性两个子类。自传体叙事指以作者本人经历作为例证,目击者叙事以作者亲眼见到的事件作为例证,事实性叙事指用来自历史和媒体报道等其他渠道的事实作为例证,虚构性叙事指用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的虚构事件作为例证。按照对话性的由强到弱,自言系统的介入等级性体现为:理据性断言>无前提断言>虚构性叙事>事实性叙事>目击者叙事>自传体叙事。自传体叙事位于介入值最低的一端,因为作者本人作为唯一权威,读者没有对话余地。“理据性断言”给读者以质疑“理据”的机会,所以介入值最高。

3 英汉论辩体裁介入系统对比研究

在英语母语者的论辩体裁范文与汉语母语者的论辩体裁范文中,介入方式的选择存在差异。本研究对比主题为“Is It Important to Challenge the Authority?”的英汉论辩体裁范文。英文范文来自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的满分范文,中文范文来自中国高考满分作文。英语范文共有440个单词,由5个段落15个句子组成。汉语范文共874个汉字,由5个段落22个句子组成(句子按句号来划分)。按照汉语与英语的字数对等原则,汉字数与英文单词呈2倍关系较为合理。英语范文共有17个命题,其中14个属借言系统,3个属自言系统。汉语范文共有18个命题,其中10个属借言系统,8个属自言系统。从数据可以看出,英语议论文借言(82.4%)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自言(17.6%),而汉语议论文的借言(55.6%)虽高于自言(44.4%),但差异不大。也就是说,英语范文使用借言的倾向更为明显,英语范文中作者与读者的对话性高于汉语范文。

3.1 自言系统英汉对比

通过对比两篇范文的自言系统,英语范文有3个自言、1个无前提断言、1个理据性断言、1个虚构性叙事。汉语范文共8个自言、2个无前提断言、4个理据性断言、2个事实性叙事。英语范文为理据性断言(1个)>无前提断言(1个)>虚构性自言(1个)>事实性叙事(0个)>目击者叙事(0个)>自传体叙事(0个)。汉语范文为理据性断言(4个)>无前提断言(2个)>虚构性叙事(0个)>事实性叙事(2个)>目击者叙事(0个)>自传体叙事(0个)。英语范文使用小说中的故事作为例证,属于虚构性叙事。汉语范文有两个叙事,用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和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故事作为例证,均属事实性叙事。理据性断言和无前提断言的具体实例见表1。

表1 自言实例

英语和汉语都倾向于使用对话性较强的高值介入自言系统,较少选择目击者叙事和自传体叙事的低值介入系统。

3.2 借言系统英汉对比

借言系统的实例在英汉范文中差异比较明显,两篇范文在引导读者对话的人际意义建构方法上运用完全不同的借言手段。英语范文共使用16个借言实例(实例不同于句子,以表示借言的词汇和词组计数),主要使用介入值较高的情态系统(75%)作为对话性扩展的前提,其他实例(25%)均属对话性压缩范畴,有1个“否定”、2个“反预期”和1个“宣布”。汉语范文共使用10个借言实例,分布分散,其中6个对话性扩展的实例(60%)、2个“情态系统”、1个“个人意见”、1个“假设”和2个“引用”;其他4个实例(40%)属对话性压缩借言,其中2个“反预期”、1个“赞同”和1个“宣布”。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借言类别

数据显示,英语范文最常用的对话性扩展手段是情态动词,共使用9次,包括must,may,need,would等,其他情态表达手段如频率副词often,oftentimes和always也增加对话可能性。汉语范文的对话性扩展手段在情态动词上的使用非常有限,只用1个“无法不”,相当于英语must,另有1个表示频率的“一直”,相当于always,其他手段如1个“我想”表“个人意见”,1个“看似”表“假设”,2个“引用”分别援引“托尔斯泰”和“作家张祎”的话。针对对话性扩展借言系统,英语更倾向于使用情态动词建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对话关系,而汉语则更愿意以呈现方式将个人观点和引用观点融入语篇,给读者留有自行判断的余地。所以在激发对话意愿上,英语采用比较直接的手段,而汉语则含蓄一些。

对于对话性压缩类借言实例,英语范文使用1个表示“否定”的not,2个表示“反预期”的regardless of和only,还有“承认”系统的1个实例:表示“认可”的expose. 汉语范文也使用2个表示“反预期”的“却”和“只有”,还有“承认”系统的2个实例:1个表示“赞同”的“岂不是”,1个表示“宣布”的“实际”。在对话性压缩借言系统使用上,英语和汉语基本持平,更倾向于使用“反预期”手法引起读者注意,产生对话意愿。

4 英汉论辩语篇人际意义实现的跨文化分析

英汉论辩体裁语篇差异可以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作者在实现人际意义过程中的策略倾向。会话的人际交流策略可以分为参与策略和独立策略。参与策略指说话人认可交际对象的主体身份,在交际中将其作为事件参与者,说话人在使用参与策略时会认真考量交际对象的观点。独立策略强调参与者个体性,认为其独立于他人,不必完全被群体或社会价值主导。独立策略赋予参与者一定自主性和选择权(Scollon 2001:46-47)。在论辩体裁语篇中,人际意义的建构具有对话性,人际意义的实现也体现参与策略和独立策略的跨文化差异性。

在论辩体裁的语篇中,人际意义的实现对劝说和论辩的结果影响巨大,不同文化中作者采用的介入系统与文化认同相关。对比两篇同一题材的论辩体裁范文介入系统发现,对于自言系统的使用,英语论辩体裁范文使用的自言较少(3个),有一个叙事为虚构性叙事;汉语论辩体裁范文自言相对较多(8个),有两个叙事为事实性叙事。这说明汉语语篇强调作者自身的观点和事实证据,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并不积极诉求读者参与或影响读者判断,相信读者有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这是明显的“独立策略”。而英语论辩体裁范文使用借言多于自言,并且采用介入值较高的情态动词系统,如He must be on his guard when it comes to what he absorbs;One need only look at the majority of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Leaders of other countries must also be questioned;等等。在这些命题中,作者与读者的对话意图明显,作者采用“参与策略”,对读者呈现出邀请姿态。汉语范文在借言系统选择上呈现出分散态势,倾向于使用“引用”和“个人意见”等手法,如“我想,这是来源于一个人内心中坚守真理信念的强大力量”;“耳边响起的是俄国文学巨匠托翁的话语……”和“当代作家张祎称其为‘耕作的诗人’……”等,所以作者与读者刻意保持距离,用呈现方式娓娓道来,不以群体或社会价值作为绝对标准,给参与者一定自主性和选择权,倾向于采取“独立策略”。

5 结束语

通过分析介入系统,我们认为,英汉论辩体裁范文在人际资源语篇特征的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英语范文比汉语范文更倾向于使用借言系统来提高语篇的对话性。在借言系统对话性扩展范畴内,英语倾向使用对话性强的情态动词和频率副词,汉语倾向使用对话性较弱的引用。在自言系统中,汉语范文使用的自言明显多于英语范文,在叙事(例证)使用上,汉语更倾向使用事实性叙事。英汉论辩体裁中介入系统的使用差异与中英文化的交际策略紧密相关,体现参与策略和独立策略的不同文化导向。本文细化介入系统中自言系统的分类,通过分析英汉论辩体裁范文中人际资源表现形式的不同探索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旨在提高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论辩体裁写作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

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刘悦明. 现代汉语量词的评价意义分析[J]. 外语学刊, 2011(1).

王振华 路 洋. “介入系统”嬗变[J]. 外语学刊, 2010(3).

夏 莉. 英汉论辩语篇修辞的跨文化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5.

徐海铭. 元语篇:跨文化视域下理论与实证[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岳 颖. 评价理论中“级差”的语篇功能研究概述[J]. 外语学刊, 2012(1).

张德禄. 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朱永生 严世清 苗兴伟. 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Bakhtin, M. M.TheDialogicImagination[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Connelly, M.TheSundanceWriter[M]. New York: Harcourt, 2000.

Hacker, D.RulesforWriters[M]. Boston: Bedford/St Martin’s, 2000.

Halliday,M. A. 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Ho, V. Non-native Argumentative Writing By Vietnamese Learners of English: A Contrastive Study[D]. Georgetown University, 2011.

Martin, J. R. & P. R. R. Whit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 London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Lee, S. H.TheUseofInterpersonalResourcesinArgumentative/persuasiveEssays:Cross-culturalandGrade-basedDifferencesinAcademicEssaysbyEast-AsianESLandAustralianTertiaryStudents[M]. Berlin: VDM Verlag, 2008.

Oliver, R.CommunicationandCultureinAncientIndiaandChina[M].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72.

Reid, J.TheProcessofComposition[M]. New York: Longman, 2000.

Scollon, R. & S. W. Scoll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DiscourseApproach[M].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2001.

Smoke, T.AWriter’sWorkbook[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责任编辑孙 颖】

InterculturalContrastStudyofEngagementsysteminEnglishandChineseArgumentativeWriting

Liu Da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Embodying the logic and dia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argumentative writ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bj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various cultu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writers and readers decides the pervasiveness of argumentative writing. However, different cultures may employ different instances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employs the engagement system to analyze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argumentative sample essays. B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 monoglossic and heteroglossic systems of argumentative essays, the paper attempts to elaborate the domain of monoglossic system. The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of engagement system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rgumentative writing. The paper aims at enhancing the interpersonal dialogic development in English argumentative essays written b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rgumentative writing; engagement system; intercultural contrast study

H042

A

1000-0100(2013)03-0031-5

2012-10-16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基础体裁对比修辞研究”(10YJA740112)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G201201050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对话性英汉体裁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小坡的生日》的对话性
《海浪》的复调特征解读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论摘要语篇的对话性与人际意义构建
高中历史对话性课堂的构建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