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的建模探究

2013-10-26 11:47么文浩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所指语言学跨文化

么文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翻译,在形式上为两种语言的转换,而在内涵上,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谈到跨文化翻译,许多学者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翻译策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谢建平[1]提出文化“传真”的概念,指出“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如许建平、张荣曦[2]提出“跨文化翻译的英译汉可适当采用异化手段作为规划的补充,而汉译英则宜尽量归化,以达到便于沟通促进交流的效果”;李颜[3]提出“文化功能等值”,指出在影视跨文化翻译时应保证“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李翔一[4]将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引入跨文化翻译理论研究中,指出“异化和归化是为了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即达到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期待的最佳关联”;徐珺、霍跃红[5]提出在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时,应“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采用异化的策略,适度运用‘中国英语’”;王建国[6]对于刘宓庆的文化翻译理论进行了总结评析,指出刘宓庆的文化翻译规则非“一味强调‘归化’或‘异化’”而是“尊重文化的民族性,体现文化的兼容性”。

可以发现众多跨文化翻译研究指向“归化”和“异化”等纯粹的策略的讨论,即侧重于纯粹地强调策略本身的应用规范,却鲜有研究指向跨文化翻译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不同的文化会孕育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来指示其特定的世界,即在跨文化翻译中,首先应先关注在不同文化下,在语言符号转换中究竟译者能够做什么,而不是规定他怎样做。因为翻译过程的起点和终点都表征为语言,所以这样的跨文化翻译研究需要基于语言学,特别是社会语言学的体系来发展。因此,本文基于社会语言学的符号体系的基本理论,以语义三角形的符号模型为基,融合奈达的“动态等效”标准,建立翻译模型,通过研究不同的专门针对提出文化翻译的策略。

一、社会语言学下翻译的基础

《圣经》第11章有这样一个故事:最初,世界上的人类说着同一种语言,他们企图共同建立一座“通天塔”(Babel Tower),而上帝将人类语言分为多种,让他们不能交流;最终,“通天塔”的建造也因为语言的沟通障碍而中止。这样的一段故事实际上折射也提供了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进行的理据:在当今多语言共生的世界背后是存在一种“统一”的“语言”,而这样一种“统一”的“语言”却正好是翻译活动“原文→译文”之间的媒介,也是翻译的基础。而这一所谓的“统一”的“语言”,在现代社会语言学中,正是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生活下,人们有着某种共同的社会经历,人们都有共同的对所处社会的认知。

二、社会语言学下语言的本质

“现代语言学之父”、伟大的社会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曾说,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social facts),而非个人的心理行为[7]294,所以如果只有某一个说话人使用了一套只有自己熟知的符号系统(如某些极为个性化的口译笔记),则其不能称为语言。

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社会性。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为一个社会群体所共有的符号系统(shared symbolic system)。社会涉及到某个在时间、空间范围上相对固定的群体,这样的群体有着某种相同的社会经历、对所处社会的认知,所以会有一套特定的符号体系来指示,这套符号体系就是这个群体特定的语言。正如G.Trager(1949)所说,语言是具有任意性的声音符号,供特定社会成员与其所处文化互动[8]91。所以,语言的本质是用来指示该群人类所处社会/世界的;不同的社会/文化下,会有不同的语言符号[9]。

1.指称论中的语义三角形

Odgen和Richards(1923)曾提出的著名的“语义三角形”(Semiotic Triangle),揭示了语言具有指示功能[7]108,在其提出的“指称论”(Referential Theory)中(如图1),符号和所指之间通过“概念”(thought of reference)相联系,即在理解词义时,词义是听话人在受到符号(symbol)刺激后,脑海中出现的“思维/概念”。正如列夫·维果茨基[10]140指出,意义是一种类化或一种概念。

图1 “指称论”

2.社会语言学下的语言三角形

法国释意理论也提出语言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外壳,在理解意义时要脱离语言外壳,理解语言背后的意义[11]35-39。这个意义和“语义三角形”中提到的“概念”(thought of reference)是一致的。而产生这样“思维/概念”的基础正是和所指(referent)的互动。所以,语言是用来指示该群人类所处社会/世界的,而该联系的基础是与该社会/世界的互动。而一种特定的社会必然存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所以其存在环境也表征为该社会的文化。此外,从形式上来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体系,有两个传播媒介:空气以及书写材料;声波和文字对听话人进行听觉或视觉上刺激,令听话人产生相应语境下的思维而理解说话人的含义,这一理解过程已经被现代的心理语言学所认可[12]204-226。于是,作者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语言三角形”(如图2)。

图2 “语言三角形”

三、社会语言学下的翻译模型

Nida曾说过翻译意味着交流,即要取得译本对读者所施加效果的等效[13]。但等效不是一个清晰的科学术语,科学研究翻译的思路应当去寻求直接的“等于”。所以,如果仔细分析下对读者所施加的效果,这种等同的效果本身最直接表现为即是令读者收到译文(目标语)符号刺激后,产生一个同样的“思维/概念”,即翻译目标为实现thought of reference1和2的对等(如图3所示)。很明显,这是只有当在源语和目标语的referent相同时候才存在。而实际中因为语言的社会属性,不同的社会中语言使用者与世界互动不同,referent很可能不同,导致完全对等的symbol根本不存在目标语中,所以在理论上讲,会出现无法做到“完美”的对等或等效,具体可以分以下4种情况讨论:

图3 “思维/概念”

情况一:

在社会/文化1下的原语符号1对应的所指1可以在目标语符号2存在的社会/文化2中找到完全对等。

在Nida提出的动态对等的目标下,译者应当保证思维/概念1等于思维/概念2,也即对应的指示所指2的符号2就是符号1的译本,将符号1转换为符号2就是翻译过程。这种情况相对比较普遍,因为尽管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生活的社会和文化不同,但是语言使用者在生理上的属性基本一致,绝大多数社会行为也很相似或一致。例如一些基本的生活类词汇,因为人类基本都会有这样的与社会/世界的互动行为,如water(水),树(tree),空气(air)等都可以在英汉两种语言所存在的社会和文化中找到相应的所指referent(所指)。于是为了实现思维/概念的等效,即Nida所言的等效目标,则应选择对应目标语符号系统中相应的符号,而这一符号就是对应的译文,这一转换过程就是翻译。

情况二:

在社会/文化1下原语符号1对应的所指1在目标符号2存在的社会/文化2中可以找到,但是在社会/文化2中对应为一个特类性质的所指,非完全对等,即相应的所指产生的思维/概念1包含于思维/概念2中。

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人作为语言的使用者,会有着不同的和所处社会和世界的互动,互动程度的不一致,导致不同文化下,尽管都存在相对应的所指,但却根本无法在译语文化中找到完全对等的所指。如,在中文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封建社会的印痕,等级制度森严,保守思想和集体主义文化浓郁,人际关系复杂。反映在语言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有对于人际之间的各式的称谓,如把中文视为原文语言符号1,中文的“叔叔”、“舅舅”对于原语文化的读者1思维/概念1是有区别的;但是若翻译为英文,则在英文语言符号2中相应的概念对应的一个符号2只有一个:“uncle”。这时,目标语符号“uncle”引起的思维/概念2不是具体对应“叔叔”或“舅舅”的,而是包含了思维/概念2。这时,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所谓的等效,尽管在模型中,它仍然作为一个最终追求的目标,这时,译者就要也只能看看能做什么来最大限度地趋近于思维/概念1和2的对等。这时,译者的译文只能是“uncle”,而非应该是“uncle”。另外一种策略是刘宓庆[14]提出的“功能代偿论”,通过补充限定,即“补意”来进一步趋近,比如:符号“paternal uncle”对应“伯父”,符号“maternal uncle”对应“舅舅”。

情况三:

在社会/文化1下原语符号1对应的所指1在目标符号2存在的社会/文化2中可以找到,但是在社会/文化2中对应为一个总称性质的所指,非完全相等,即相应所产生的思维/概念1包括了思维/概念2。和2)一样,不同的互动导致无法直接找到对等的符号。

例如,依然取中文作为原语符号1,英文为目标语符号2;符号1为语篇“当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身边常出现许多怀有民间手艺的人。其中一个便是带着木箱子,边走边喊着‘磨刀’”(选自《跨世纪(时文博览)》2010年11期)中的“叫”,在符号2中对应的所指2有很多如:“cry”,“shout”,“whoop”,“hawk”等等,这时符号 1“叫”的对应的所指1(一种大声发声的行为)包括了符号2中“cry”(大声地哭喊、呼嚎),“shout”(大声地喊叫),“whoop”(高声地、兴奋地呼喊),“hawk”(大声吆喝、叫卖)等等的所指。这时,从理论上讲,是没有完全对等的词的,因为模型中的翻译目标所指1和所指2对应的思维/概念1和2的对等无法实现(包含关系)。这时,译者只需联系语境和互动经验,将所指1具体到所指2中的某种即可,之后就可以找到对应的符号2,从而最大程度地趋近于实现翻译目标:思维/概念1和思维/概念2的对等。结合语境和互动经验,不难发现,原语符号1的“叫”可以具体化为“叫卖”,所以对应词应为“hawk”(大声地吆喝、叫卖),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模型提出的翻译目标。

情况四:

在社会/文化1下原语符号1对应的所指1在目标符号2存在的社会/文化2中找不到,即所指1和所指2根本无法对等,则要实现目标——思维/概念1等于思维/概念2根本不可能。

这种不可能实现的语言符号体统的形式转化是由于不同文化社会中语言使用者与其世界互动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社会互动会导致处在一个符号系统中的符号对应的所指在目标语文化中(因为不同的与其世界的互动)根本找不到对应的所指。这时,从理论上说,纯粹的语言符号的形式转化根本实现不了,因为没有所指的对等或对应,就无法实现思维/概念的对等,当然也就找不到对应的译语符号了。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概念,这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和自然的特殊互动而产生的一种经历和体会(所指)对应的符号,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道”为一种特定的互动体验对应的一个指示符号。而因为在英语社会/文化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互动,所以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所指2,在追求目标思维/概念1和2的对等时,在纯粹理论上根本无法实现,也就找不到对应的符号2完成翻译过程,即在纯粹理论上,翻译过程本身就无法进行。这时,为了实现“翻译”行为,一定要保证对应的译语中有对应的所指2,从模型上看,如果没有,译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自己“创作”出译语中的所指2,这也就是解释了文化传播过程中,当一种文化输入时,作为接受方的符号体系会得到扩展,即新词汇的输入,无论是古代法国对英国的殖民带来的新的互动(封建社会的建立)和对应的词汇(如government,university等正式词汇)的扩充,还是英语社会/文化在吸收各种外来社会/文化时词汇(对应所指,如 tofu,kungfu,sushi,spaghetti等)的扩充都说明了这一点。

四、社会语言学下跨文化翻译和全球化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逐渐跨越地理障碍,商品和文化的交流也愈加频繁,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原不同社会/文化下人与所处世界的互动愈加地相似:原来为一种社会/文化1所独有的所指1现在也可以在另一种社会/文化2中找到(所指2)。这时,在新社会/文化中出现的这个“新所指”对应的符号的产生往往是通过翻译而实现的(如上文所说)。而通过翻译引入这样的符号本身也促进了社会/文化2中人(概念/思维2)与所指2之间的互动,最终会导致思维和所指2与思维和所指1越加趋于相似(如图4)。

图4 思维与所指

可以预见,只要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在翻译行为不断进行的前提下,语言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无国界”,结果会使得翻译更加地“忠实”(思维/概念1越加等于思维/概念,如上文所说),而这一“忠实”也是翻译活动本身而促进的。可以说,是翻译让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而这一缩小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也促进了翻译本身不断地向着“完全对等”这一标准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跨文化翻译具有十分深远的社会意义。

[1]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5).

[2]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5).

[3]李颜.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应试翻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李翔一.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最佳关联[J].江西社会科学,2007(6).

[5]徐珺,霍跃红.典籍英译: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7).

[6]王建国.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建平[J].外语研究,2010(2).

[7]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贾冠杰.应用语言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0]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2]丁锦红,张钦,郭春彦.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3]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14]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猜你喜欢
所指语言学跨文化
趣填51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遗忘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火柴迷宫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