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 程关怀
江西境内生态环境优越,种茶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茶叶生产重要产区。自古以来,江西茶叶素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和“茶盖中华,价甲天下”之美誉。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茶产业方兴未艾,呈现出“产业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高、区域优势凸显、经济效益增加”的良好发展势头。目前,茶叶种植遍布全省11个设区市91个县(市、区),涉茶农业人口超过400万,茶产业已成为广大茶叶主产县(市、区)的支柱产业和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据统计,全省茶园面积已经由2007年的43.87千公顷发展到2012年67.02千公顷,平均每年以大约4.63千公顷的速度扩增,其中全省无性系茶园比重达到50.7%,比2007年提高了近25个百分点。茶叶产量由2007年的2.09万吨增加到2012年4.20万吨,翻了一番多。茶叶农业生产值从2007年不足17亿元大幅提升到2012年的45亿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以赣东北的婺源、浮梁、上饶县,赣西北的修水、铜鼓、武宁、庐山、靖安县,赣中的井冈山、遂川、金溪、资溪、进贤县及赣南的上犹、宁都、崇义、于都县等四大茶叶优势产区。其中婺源、浮梁、遂川、庐山已列入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的重点产茶县。2012年农业部门统计显示,四大优势产区主要县(市)茶园面积占到全省茶园面积87.15%,产量占总产量70.47%,茶产业优势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
近年来,通过标准茶园创建及推广茶叶生态栽培、清洁化加工等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全省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近三年来,农业部对我省茶叶抽检合格率都达到100%,位居全国第一位。全省现有省级无公害茶叶基地77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叶企业和产品分别达到43家和169个,茶产业已成为江西省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和产品数最多的产业。其中婺源、修水、浮梁三县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和出口基地县。目前江西绿茶生物保鲜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江西绿茶品质排在全国前列。
自2008年以来,我省坚持“以区域整合为基础、以省级整合为目标、以企业运作为主体、以政府扶持为推动”的原则,按照市场规律,持续推进“江西绿茶”品牌整合,通过近三年来的努力,“茶韵千年,绿动天下”的江西绿茶品牌宣传不断深入人心,不断拓展印象,不断产生品牌效应。另外,“浮梁茶”、“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遂川狗牯脑茶”等区域品牌建设取得新发展,去年浮梁茶获“华东十大名牌”称号,“浮梁茶”区域公用品牌市场评估价值达到2.03亿元。
2012年全省茶叶专业交易市场、茶青交易市场总数达13个,比2007年增加了5个。2009年江西建立了一流的茶叶专业市场——南昌茶叶交易市场,市场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目前入驻茶叶企业达到110余家,已成为江西茶叶在省内的市场营销旗舰和精品名茶展销平台,另外南昌龙鼎城、修水江南国际茶城等茶叶市场建设方兴未艾。自2007年起江西每年都举办江西绿茶博览会,并统一组织江西绿茶企业参加上海、北京和香港等境内外茶叶展示展销等活动。2010年,江西省茶企仅香港茶展签订茶叶销售订单和协议总量达4800余吨,总金额超过9000万元人民币。目前,江西茶叶已销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婺源有机绿茶每年出口欧盟市场量,就占整个欧盟有机绿茶市场的70%。
江西省四大茶叶生产优势区域2012年茶产业基本情况表
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扶持、招商引资等形式,至2012年,江西省工商注册茶叶企业达到479家,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达34家,实现茶叶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茶叶出口创汇达3900万美元;有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8个,参与茶农突破23万户;全省茶饮料、茶多酚、茶色素等茶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茶产品效益不断提高。2009年婺源聚芳永茶业公司引进了全自动清洁化茶饮料和原料茶加工生产线,可年产精制茶4000吨和饮料茶3000吨,2010年该公司已成为康师傅、可口可乐、娃哈哈、统一等大型茶饮料企业原料茶的主要供应商。
1.茶园总体规模偏小 据年报统计,2011年我省茶园面积不及云南省茶园面积1/5,产量约为其1/6。即使与周边省份相比,茶产业规模也只有湖北、福建、浙江、安徽等省份的1/2或1/3。这与江西作为茶产业传统优势茶区地位不相称。
2.品牌市场竞争加剧 近年来,江西绿茶品牌整合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企业自身及传统因素等影响,全省茶叶品牌多而杂的现象依然存在,与云南普洱、福建铁观音、浙江龙井等优势品牌相比,江西茶叶品牌整体市场竞争力还不强。
3.生产成本上涨加快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茶园生产和采摘劳动力短缺,近年来,茶园社会工资呈大幅增长之势,加之茶叶产品包装、运输等成本上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茶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4.质量安全压力增大 当前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国内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零容忍,对质量安全要求日益提高,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1.政府重视程度提高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茶叶生产提供了政策支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关心、重视茶产业发展,省政府办公厅在2008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基础上,2012年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赣府厅发【2012】51号)文件,除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外,省级财政还专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推进茶产业发展。
2.产品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茶叶消费已逐渐成为“国饮”,需求量大幅增长,发展空间大。同时绿茶是我国茶产业的优势茶类,无论内销还是外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优越环境条件突出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部分产茶优势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江西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境内群山叠翠,溪涧纵横,终年云雾缭绕,四时清泉不绝,工业污染相对较少,森林覆盖率高达63%,全省现有20~600米宜茶荒坡、荒山面积2500万多亩,发展茶叶产业潜力巨大。
一是省级财政要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茶企加工能力建设、江西绿茶品牌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主产区茶青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二是各主产区党委、政府要将茶产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对茶产业发展实行年终绩效考评,建立健全茶产业发展激励机制。三是要积极整合农业、林业、扶贫、以工代赈等涉农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切实落实茶园占补政策,加大金融信贷、招商引资扶持力度,缓解茶叶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
一是各主产县(市)要切实抓住当前茶叶发展的有利形势,充分发挥我省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适度扩大茶园开发规模,力争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130万亩以上。二是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和科技人员要加大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要针对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力缺乏、茶叶生产成本上涨等突出问题,加快推广一批节本增效技术,尤其是要加快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加工清洁化发展。三是要鼓励生产经营者积极申报产地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和企业QS认证,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省级茶叶主管部门要继续按照“以区域整合为基础、以省级整合为目标、以企业运作为主体、以政府扶持为推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江西绿茶品牌整合与宣传,同时各茶叶主产县(市)也要加强对当地区域品牌的整合与宣传,解决江西茶叶品牌多、杂、乱的问题,整体提升江西茶叶品牌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二是要继续做大做强茶叶交易市场,鼓励民间资本积极投资茶叶交易市场建设,支持在茶叶主产县(市)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在茶叶种植主产乡镇新建茶青交易市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逐步构建起省、市、县、乡四级茶叶市场营销网络。三是各级茶叶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举办茶博会、茶交会、茶文化节、茶产品展销等活动,鼓励茶叶企业跨区域开设连锁经营,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务,努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份额。
一是要积极打造一批科技型、外向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同时鼓励企业采取兼并收购、资产重组、股份合作等形式,整合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二是要鼓励茶叶加工企业利用丰富的茶叶资源,积极开展夏秋茶和中低档茶的综合利用,提升茶饮料、原料茶和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等茶叶提取物加工水平,扩大茶叶深加工的产品应用范围。三是要结合我省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色旅游,积极扶持生态茶园景区建设,在全省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生态休闲观光茶园。四是要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 兴建茶文化休闲园、茶生态旅游公园等各种茶文化设施,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研究和推广活动,提升江西茶文化社会影响力。
一是要充分利用江西农大、江西婺源茶校等科技教育资源,扩大茶技专业招生量,加强茶叶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要积极依托省(市)级茶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技人才优势,加大对茶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清洁化连续化加工、茶叶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选育。三是要积极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远程教育等培训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对基层推广部门、茶叶专业合作社和中小茶叶流通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大力培养一批有经营头脑,善于攻关推介和开拓市场的营销人才。四是要充分发挥茶叶协会、茶业联合会等各级茶叶中介组织的科技人才集聚优势,积极探索与产业化发展相配套的区域性专业技术推广模式,提高产业科学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