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搜索》里人物角色构建

2013-11-21 20:38
电影评介 2013年7期
关键词:搜索陈凯歌生命

郭 瑜

《搜索》这部电影的情节,关乎灾变的严酷而猝不及防,关乎人与人之间深度沟通的不可能,关乎群体对个体的冷漠挤压,关乎爱情婚姻的畸变纠结。

一、各色人物与叶蓝秋

电影从根本上是一种艺术创造,其核心是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性,其目的是满足人对精神世界的审美需要,提升人对现实的粗糙认知,实现情感世界的体验需求。[1]影片中网络绑架道德、舆论杀人的样态在网络时代习见到近乎烂熟的母题,所演绎出的一个多线索的故事,勾连起几多面目各异的魂灵、映射出几种殊异的生命样态:

沈流舒,上市公司的掌门,筚路蓝缕打拼起来的强者,坚毅冷峻却又不乏温情厚意的中年男子,在把事业一步步推向巅峰的同时,婚姻生活却跌到了冰点。

莫小渝,红颜老去、婚姻进入疲劳期的“糟糠之妻”,用怨以怒的行动发抒着对家庭冷暴力的愤懑、宣泄着对“小三”的恨意。

陈若兮,一个干练明快的女强人,一个熟谙新闻业操作规则的白领,一个为建立爱巢而苦苦拼搏的女人,她是被社会洪流裹挟中出没风波里的一叶扁舟,却误认为自己是一切尽在把握的舵手。她貌似客观合规的新闻操作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叶蓝秋过早的离世。

杨守诚,一个帅帅的又带点坏坏的玩世和满不在乎的大男生,却是人如其名、坚守诚信底线的新好青年。

叶蓝秋,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如昙花一现般稍纵即逝的生命。她的生命注定短暂,然而在她生命的最后却不得不承受着外界舆论的巨大压力,被误解的痛苦和病痛的折磨,她固然凄美得让人心疼,但却留给整个世界无穷无尽的思考。

这各型各色的一群人,却因为叶蓝秋的生死剧变被一条无形的线牵系到一起,在一个寂静轰鸣的都市天地里搜索着生命的顿悟,在一场持续发酵的新闻事件中完成自我的救赎,于是——

沈流舒,他在叶蓝秋遗体前临风堕泪的一刻,洗去了我最初对这个富人那种虚骄世故霸道乖戾的恶感,之后他对事业与员工关系的深入反思以及设立蓝秋救助基金的善举更让人动容。

莫小渝,丢下了锁链式样的珠宝,挣脱了婚姻的黄金笼子,带着对昔日美好岁华的记忆和对小叶的满怀歉意重新上路,她的心中已没有了怨,不攀附男人而自持的女人焕发出异样光彩。

陈若兮,面对失业和失恋的双重变局,却唯独没有失态。宽容地与变心的男友分手,抹去婆娑的泪眼,重绽一个坚强女人的微笑。我们相信,对一个无心为过的好人、对一个相信有原则和规范存在的新闻人、对一个坚持三年为男友做三明治的女人,那句“从头再来”应当不会徒托虚言。

杨守诚,片尾的他一扫先时玩世不恭的痞气,眼角眉梢展露出一种端凝和肃穆,他心中收藏两份沉甸甸的爱情,耸身负担起一桩传递爱心的事业,这也许是对那个朝暾下、芦丛里嫣然一笑的女孩最好的纪念。

……

这一系列人物的蜕变都指向一个核心事件——叶蓝秋之死,于是,死亡,这个黑暗阴森的意象在剧中格外醒目。

人的生命的价值,人的存在的尊严与高贵,正是由于对于死的觉知才可能被真正注意到。在这个意义上,死亡的不可理解性,人对死亡的惊觉,虽然挫败了理性,却要求着人的生命的最高凯旋。文化研究认为,人的身体不仅仅是或主要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它更是文化的客体,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建构。[2]叶蓝秋,这夏花般绚烂的女子,却过早地与生命的严冬照面,在被查出罹患癌症的灭顶之灾和无助地陷入舆论的剑阵后,她起初的反应跟大多数人一样,不知所措、彷徨战栗甚至出离癫狂,但在短短的时间里,面对死神“倒排工期”式地无情追猎,面对周围环境铺天盖地肆虐的诽谤,她昂起了理性而高贵的头颅,她为让座事件诚恳地道歉、她蹦极、飙车挑战了自己的极限、她去看了终日劳碌奔波中无暇去看的日出,她甚至向爱情——这生命中最动人的奇葩伸出手去,虽然,此生已经太迟。

更撼人的是,她在遗书中冷静地交代要用自己留下的钱来帮助那些同她一样处在绝望中的人……影片进行到这段,清晰地感到,叶蓝秋最后从四十公尺高度的纵身一跃,不是对生命和希望的诅咒和弃绝,而是灵魂的发扬蹈厉、青春的炫目怒放。她的生命之烛在过早的燃尽前,却爆出了一个炽烈的灯花,刹那间照亮了周边无尽的黑暗。这样的行为已不是简单的身体本质主义和生物学因素能阐释的,它是一种把身体作为一种文化适应的状态来展示,这种适应状态在不同的情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行为。蓝秋的飘逝,试炼和净化了剧中那一颗颗品质各异的魂灵,让每个人直面内心,重新寻获各自生命途程的坐标位序。在《斐多篇》中,柏拉图记载了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时的从容态度,谈笑风生,“快乐地”对哲学高谈阔论。在赴死前,苏格拉底为什么面对死亡无所惧怕?柏拉图解释道,死亡不过是身体的死亡、身体的消失,但它却让灵魂摆脱了身体而独自存在,并变得轻松自如。就正如那一刻的叶蓝秋,虽然她的身体消亡了,但她的灵魂,她的精神不会随着影片的结束而停止对旁人的影响。

二、陈凯歌“变法”

事实上,在这部戏中,陈凯歌以一贯的认真态度真心诚意地来了一次“变法”,虽然只能算作一个不够华丽却略显生硬的“转身”:不再致力于奏响黄钟大吕来振聋发聩,而是以轻拢慢捻和浅斟低唱来润泽人心;不再寻求用浓烈的色块涂抹出家国情怀,而是来一笔淡彩写意勾勒出生命的微妙褶曲;不再试图拿“文化”来酿造馥郁醉人的“老窖”,而只捧出一杯淡淡的清茶任君慢品,甘苦自知。不再宣叙灌输、不再铺张扬厉,总之是不再把观众群体预想为只有胃口领受文化快餐的“群盲”。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一部“最不像陈凯歌电影的陈凯歌电影”。

用尽了时下最流行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一系列元素,一部很适合年轻人口味的电影。但说“生硬的转身”,自然是对陈导这部“变法”之作略有遗憾。遗憾之一是影片对叶蓝秋这一核心人物的心性和特质缺乏深描,叶蓝秋只被贴标签式的硬插进去了三个好:中学成绩品德好、工作能力强、悲天悯人,美则美矣,可惜只有概念,没有细节,徒有一张“画皮”,让观众对其产生好感更多地是借重扮演者高圆圆本身的美貌,甚至还有点跑偏到借力“圆廷恋”的浮光来晃闪观众的眼球。而我们期待视野里的一个美丽脱俗外表之外质感可触甚至闪现几分异彩的知性高级女白领形象却始终影影绰绰。遗憾之二是陈凯歌的编剧能力相比之下依然见绌。在这部片子里,他想表达的太多。以“道德绑架”作为出发点非常不错,影片开题也找到了这个命题的要害之处。但可惜,在影片开头风风火火地展现了“网络道德绑架”所能使用的诸多手段,气氛节奏宛如一部战争片之后,却戛然而止,开始有种什么都想抓,却都抓不稳的感觉,到了影片后半段,便开始以一段凄美的爱情来重新唤起观众对女主角的同情,以让这部有点跑题的电影,用一个急转弯回到其最初的命题上,正是因为这个充满韩味的结尾,让这部本该让人们有更多自省的电影,反而给人一种底气不足的感觉。这样的“转身”还是过猛了一点。

毕竟,陈凯歌在已不再年轻的岁数做出了一个艰难的转身,虽然姿态僵硬、身段缺乏美感,但也实属不易。我们仍然报以掌声,是期待着亲手烹饪出《霸王别姬》这样一席让人回味悠长的盛宴的凯爷“王者再临”。

[1]陈犀禾,彭吉象.历史与当代视野下的中国电影[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

[2]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7.

猜你喜欢
搜索陈凯歌生命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女儿歌
优惠信息检索与分析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陈凯歌 大师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