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降低新生儿PICC堵管率中的应用

2013-11-23 03:07谢巧庆司徒妙琼陈静蓉何美群
护理研究 2013年35期
关键词:管率导管流程

谢巧庆,司徒妙琼,陈静蓉,何美群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广泛应用,其优点是操作及维护简单、使用安全、并发症少,可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儿提供静脉通道,但易发生堵管等并发症[1]。据报道,新生儿PICC导管堵管发生率为32.6%[2],实施针对性培训可降低PICC堵管率[3]。2011年10月—2012年9月我科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进行新生儿PICC堵管的风险防范管理,降低了PICC堵管率。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行PICC置管的108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男63例,女45例;体重0.85kg~3.65kg,平均体重1.64kg;胎龄27周~39周;早产儿97例,足月儿11例。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我科住院行PICC置管的99例新生儿为对照组,男52例,女47例;体重0.69kg~4.12kg,平均体重1.73kg;胎龄29周~41周;早产儿84例,足月儿15例。

1.2 方法 两组患儿PICC置管后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FMEA进行风险防范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组建团队和设定目标 科室全体护理人员采用自愿报名的原则组建团队,团队成员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①接受过FMEA知识的系统培训;②各层级人员比例均衡。最后选定区护士长、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和初级责任护士共11人组成。设立预期实现目标,即新生儿PICC堵管率较目前下降50%。

1.2.2 绘制操作流程图 通过团队成员讨论,把新生儿PICC维护过程中最有可能引起堵管的因素罗列出来,以操作流程的形式讨论每个因素,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防止片面或遗漏,重新绘制操作流程。

1.2.3 分析原因 列出流程中每个步骤可能的失效模式,即可能引起堵管的所有因素,包括较少出现的问题。

1.2.4 计算优先风险数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 算出每个失效模式的RPN。RPN=Occ×Det×Sev[4]。RPN值越高说明安全隐患越大,是急需采取措施及时改善的部分。Occ为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以1分~10分计分,1分表示非常不可能发生,10分表示非常可能发生。Det为被发现的可能性,以1分~10分计分,1分表示非常可能被及时发现,10分表示非常不可能被及时发现。Sev为严重度,以1分~10分计分,1分表示后果不严重,10分表示后果非常严重,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1.2.5 评估结果和制定改善措施 应用RPN值计划改善措施以降低失效模式所产生的后果。根据RPN 值的大小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改进,确定改进的轻、重、缓、急程度。失效模式的RPN值较高,表示可能是此过程中最需要改善的部分;失效模式的RPN值较低,表示此过程即使完全去除,也可能不会过多地影响整个流程,应该把它们列在最后考虑。根据FMEA,小组成员列出所有的失效模式。选择其中RPN值最高的9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订改善措施[5]。结果见表1。

表1 新生儿PICC置管维护流程中导致堵管的失效模式分析评定与改善措施

1.2.6 实施改善措施并观察效果 对全科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规范预防PICC堵管的护理程序;实施改善措施;观察措施落实后的效果,即失效模式的RPN值是否下降和堵管的发生率,如果措施无法实施或无效果需立即重新制订新的护理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实施FMEA管理模式前后RPN值比较(见表2)

表2 观察组实施FMEA管理模式前后RPN值比较 分

2.2 两组PICC堵管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PICC堵管率比较

3 讨论

目前,PICC置管技术已成为危重症新生儿静脉输液的主要方式,被临床广泛应用。由于新生儿PICC导管管腔狭窄,极易出现导管堵塞所致的非计划性拔管,给临床护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给患儿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6]。降低堵管发生率是新生儿护理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形成的一套分析模式,可清楚了解失效问题的严重性,并找出各种可靠的原因,通过系统的质量改进提高员工士气,鼓励团队精神。我科应用FMEA模式,护理人员进行循证护理,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寻找PICC相关知识,主动查找每个环节的隐患,确认PICC导管堵管的主要风险和常见原因,使导管维护质量控制主动、积极和有效,从而降低了导管堵塞率。

综上所述,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是一种在行动之前就认清问题并预防问题发生的风险管理手段,它系统性、前瞻性地分析评估流程中哪个环节会发生失效和如何发生,并且能评估各种不同的失效模式所造成的影响结果,以便找出此过程中最需要改变的部分。实践证明,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可寻找到引起新生儿PICC堵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各种隐患,通过分析该失效模式的影响因素,提出可以或可能采取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堵管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1]方琼,乐邱岭.PICC技术在新生儿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1C):3094-3095.

[2]陈丽萍,崔其亮,杜冰清.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堵管原因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81-783.

[3]王萍,鲁琦.不同培训模式对新生儿PICC导管堵管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6):2652-2653.

[4]丁志新,陈晓彤.使用软件实现FMEA数据管理与分析[J].电子质量,2004(8):54-56.

[5]敖景.失效模式及后果影响分析[J].电子质量,1999(10):39-42.

[6]楼晓芳,吕华,李忠丽,等.NICU中PICC导管非正常拔管原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9):776-777.

猜你喜欢
管率导管流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降低介入术后留置尿管置管率
关于低压锅炉对流管胀接技术规范的探讨
颈椎管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病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超声引导下动脉穿刺置管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