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钱荒产生原因探析

2013-12-19 02:21杰,周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钱荒铜钱钱币

孙 杰,周 宁

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30

北宋货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钱荒”。所谓“钱荒”,指的是在货币流通领域中,货币的数量不能满足流通需要,从而形成货币短缺的经济现象。前人对此问题已有一定的研究,笔者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北宋时期“钱荒”产生的原因作进一步的探讨。

1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赋税政策的变化诱发“钱荒”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客观上对货币的供应量增大,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对铜钱的需求,但由于铜钱的供给不平衡和流通领域的滞后,导致“钱荒”。当时宋代国内钱币的使用是地方性的,各地方使用的钱币禁止离境,史载:“禁铜钱入两川,太平兴国四年,始出其禁,而铁钱不出境。”[1]4376与此同时,“由于铜和银又可以用来制造民用工艺品……大量金属币被销熔用来制造工艺品,从而形成钱荒。”[2]北宋前期,赋税主要是以实物征收为主,货币征收次之,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适用范围日益增大,钱的用途更加广泛,将征收实物税转变为征收钱税的“折变”之风盛行。王安石在变法之前曾说:“方今田桑之家,时尤不可得者,钱也”[3],但在他推行免役法和青苗法后,政府的纳税方式由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百姓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增,进一步加剧了民间钱荒的局面。刘森在《论北宋的钱荒》中针对免役法加重钱荒时曾说:“按免役法规定,原来‘当役人户’,要交纳免役钱,原不承担差役者,要交纳助役钱。此外,按免役、助役钱额,还要增收二分‘以备水旱欠阁’的免役宽剩钱。据此,畿县中等之家,一年要出役钱三贯,而按北宋最高年铸(铜)币量506万贯算,平均每人一年仅占203文,远远不足以交纳役钱。免役法实行后至元丰七年(1084年),征收额较熙宁时增加了三分之一,达18 729 300贯。因此,免役法把原来的力役变成了钱役,所以,在当时便有:‘免役之害,倍敛民财,十室九空,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之说。”[4]虽然青苗法当时是一种惠民政策,但在社会底层普遍缺钱的情况下,所征收的钱税,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同时大量农产品涌入市场,商品交换中的货币需求量增大,也容易造成“钱荒”。

2 铸造钱币利润低下,流通货币减少引发“钱荒”

唐宋时期,政府铸钱一般利润较少。如果在铸造钱币时出现不盈利现象,政府必然会减少铸币,那么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自然会减少。到了北宋末年,铸钱出现亏本现象,根本无利可图,以至后来政府因铸钱亏空过大都不愿再铸钱。北宋灭亡前夕,杨时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今钱一千,重六斤,铜每斤官买其值百钱,又须白蜡和入,乃能成钱。除火耗到磨损折,须六七斤物料,乃得一千。铜自岑水永兴数千里远致,其脚乘又在百钱之外,薪炭之费,官宦廪给,工匠率分,其支用不资一二,细计千四五百钱本,方得一千,何利之有?”[5]由此可见,铸造钱币利润低下,这也是“钱荒”产生的重要原因。

3 铜的产量不能满足铸币需求,导致“钱荒”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我国古代的金属货币铸币材料主要是铜,但是铜在中国产量较低,因此铸造钱币的原料会出现不足的情况。此外,封建社会一脉相承的重本抑末政策,严重制约了中国工矿业的进步,导致我国工矿和手工业技术长期处于固步自封的局面。铜产量变少,而货币需求量强大,并且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铜器与铸造钱币发生冲突。宋朝政府为解决铸钱原料不足的情况,实施铜禁和搜刮铜器政策。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曾这样表述:“绍兴二十八年(1148年),臣僚们再次强调铸造铜钱之害,宋高宗大加赞赏,于是亲自做了样子,将宫中一千五百件铜器送到铸钱司熔化铸钱,宋政府遂以此为引子,大敛民间铜器。”[6]605民间所有的铜器均要上缴官府,“限一月输官,限满不纳,十斤以上徒二年;赏钱三百千,许人告;后犯者,私匠配钱监重役”[7]。虽然宋朝政府在民间搜刮了三百万斤铜,但是仍然没有解决铸造铜钱的问题。

4 窑藏金属货币,造成流通领域货币减少,引发“钱荒”

货币不仅具有流通职能,还具有贮藏职能。在商品不发达的情况下,货币往往被贮藏,离开流通领域。北宋货币的贮藏情况十分普遍。贮藏货币的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商人,在他们看来储存的钱币越多,代表拥有的财富也就越多。史载:“京城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然则器皿之用,畜藏之货,何可胜算?”[8]大量的铜钱被作为财富积累的象征沉淀下来,不能流通于市场,窑藏金属货币越多,市场上流通的钱币就越少,长此以往,最终会引发“钱荒”。乔幼梅在论及官僚商人聚敛钱币会加剧钱荒时说:“人们还不能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样最大限度地利用它来获取利润,往往仅仅满足于蓄藏而不是增殖。”[9]当然,在封建社会,古代皇帝是最大的财主,他们所拥有的窑藏货币自然也是最多的。史载:“凡财货不领于有司者,则有内藏库,盖天子别藏也。”[1]4396宋神宗晚年,出其钱示真宗曰:“善保此足以。”[1]4560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国库的存钱量也是惊人的,至于南宋政府的存钱数量到底是多少,已经无法考证。窑藏的钱币多,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自然会出现短缺现象,引发钱荒。

5 金属铸币外流到周边各族,铜钱日益减少

北宋时期,铜钱流入契丹辽国的数量最多,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史载:“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沿边禁钱条法虽极深重,而利之所在,势无由止。”[10]南宋时期,铜钱流入女真金国数量尤巨。漆侠称:“自从榷场贸易后,七八十年间,铜钱像开了闸的巨流,滚滚而北。”[6]1024无论是商人还是官员、军人都对这种铸币交易趋之若鹜,“递相提防,负钱于前,持梃于后,间有掩捕,公然抢夺”,以至“虽死不顾”[11]。汪圣铎在《两宋货币史》中曾引用一段史料:“四夷皆仰中国之铜币,岁阑出塞外者不赀。议者欲榷河北之盐,盐重则外盐日至,而中国之钱日北。京师百官之饔饩他日取牛羊于市者,惟以百货易之,近岁以疥疾、干没之为蠹,一切募民入饩,牵于京师,虽革刍牧之劳,而牛羊之来于外国皆易以中国之实践,如此之比,泄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此皆作法以驱之私易如此者,首当禁也。”[12]238这种铜钱外流的情况虽然受到南宋朝野的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禁止钱币外流,但是由于利之所趋,以及金国方面采取种种措施吸引铜钱的北流,最后在铜币争夺战中,金国取得胜利,吸引了大量的铜币。宋朝不能阻止铜币外流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6 金属铸币海外流失严重,引起“钱荒”

7 宋代的财政支出庞大,加剧“钱荒”

宋代的财政支出主要是官费和军费,宋朝实行“厚禄养廉”政策,官员享有优厚的物质待遇。宋代中期以后,官吏的数量居高不下,导致官费支出加重了宋朝财政危机。宋咸平四年,“裁汰诸路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13],袁一堂认为:“‘给赐过优’客观上部分阻断了货币向市场的流向,货币投放在中间环节被大量沉淀。”[14]这种情况会导致市场中的货币流通不畅,市场需要的货币数量减少会引起“钱荒”。此外,由于政府国防构建的需要,北宋始终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军事开支自然不会少。汪圣铎认为:“一个兵一年大约需要七十贯,宋朝的财政收入绝大多数用于军费开支。”[12]260《宋史》关于战争消耗货币有这样的记载:“河北、河东、陕西三路租税薄,不足以供军费,屯田、营田岁入无几,余买入中之外,岁出内藏库金帛及上京榷货务婚钱,皆不敕数百万。”[1]4658因此,庞大的官费、军费开支进一步加剧了宋代的“钱荒”。

综上所述,“钱荒”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客观上对货币的需求增大,最终酿成“钱荒”。

参考文献:

[1]脱脱.宋史·食货志[M].上海:中华书局,1977

[2]熊燕军.结构性供需失衡与北宋钱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0(5):131-135

[3]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1962:41

[4]刘森.论北宋的钱荒[J].中州学刊,1987(3):117-121

[5]杨时.杨龟山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16

[6]漆侠.宋代经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886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中华书局点校本,1986:2942

[9]乔幼梅.从中唐到北宋钱荒问题的考察[J].历史研究,1990(2):69-78

[10]苏辙.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624

[11]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M].上海:中华书局,1957:4470

[12]汪圣铎.两宋财政史[M].上海:中华书局,1995

[13]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五[M].上海:中华书局,1984:484

[14]袁一堂.北宋钱荒:从币制到流通体制的考察[J].历史研究,1991(4):129-140

猜你喜欢
钱荒铜钱钱币
钱币翻倍
铜钱草
组合钱币
铜钱草上的小洞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扬州一座明代平民墓出土的铜钱释义
铜钱草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
宋朝“钱荒”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