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极理论视角下的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广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研究之二

2013-12-19 13:06黄金海
广西民族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聚居区增长极少数民族

黄金海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广西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地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广西总体上还属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庄重做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战略决策,提出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其他地区协调发展的工作任务,是十分合乎民心顺乎民意的举措。那么,如何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工作部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共享发展成果、同步进入小康?笔者以为,不妨引入增长极理论,遵循其区域发展的理论主张,通过政府主动干预,把少数民族聚居区培育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新一极。

一、增长极理论概述

增长极理论是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主流观点,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增长极,又称“发展极”,于195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 (Franζois Perroux,1903~1987)最早提出。佩鲁认为,一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由各种“经济空间”构成,而经济空间又存在着若干中心、力场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从而产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并总是处于非平衡状况的极化过程之中。他借喻物理学上的磁场内部运动在磁极最强这一规律,把经济发展的这种区域极化称为“增长极”。

起初,佩鲁的“经济空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后来,他的弟子、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 (J.B.Boudeville)将增长极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理论中,并提出了“区域发展极”概念,对“经济空间”作了经济地理上的解释和划分。此外,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也分别丰富和发展了增长极理论,使之逐渐发展成为区域开发工作中的流行观点。

增长极理论认为,现实中一个国家 (地区)要实现平衡发展是不可能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产业 (产业增长极)和少数地区 (主要是城市增长极)带动。缪尔达尔描绘了增长极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作用机理:增长极形成后,由于要素收益差异,周围地区的资金、物资、能量、信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增长极流动和聚集,形成极化效应 (亦称“回波效应”),从而导致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而落后地区则变得越来越落后。但极化效应并不会无限地发展下去,增长极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规模经济开始弱化,生产要素开始向周围地区回流,产生“扩散效应”,从而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使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慢慢缩小,最终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二、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培育增长极的条件分析

所谓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人们的一个习惯用语,往往相对少数民族散杂区而言,意指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居住的区域。“相对集中居住”在此也还是一个模糊概念,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一般认为,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乡以及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定比例以上的地方均可视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自治区、自治州 (盟)、自治县等自治地方以及作为自治地方补充形式的民族乡在行政区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相对其他地区而言,这些地方被视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基本没有什么异议。而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定比例以上的地方,其“一定比例”到底是多少,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也没有做相应的规定,只有在《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中有一个设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标准。《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规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30%以上的乡,可以按照规定申请设立民族乡;特殊情况的,可以略低于这个比例。”借鉴《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的规定,我们可以30%以上这个人口比例作为区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其他地区的标准。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广西各市中,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有南宁 (53.09%)、柳州 (51.08%)、防城港 (44.00%)、百色 (85.05%)、河池(83.89%)、来宾 (76.82%)、崇左 (88.11%)等7市。7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499.69万人,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1711.05万人的87.65%。全区12个民族自治县中的9个、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中的2个分布在这些市。因此,从自治区层面来说,“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包括以上7市以及龙胜各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和资源县。由于7市在行政区域上连成一片,且其少数民族人口已占全区总数的绝大部分,本文所称“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指以上7市。

佩鲁认为,发展极 (增长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拥有一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对照分析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现有条件,笔者以为,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培育增长极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一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已崭露头角

近年来,广西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涌现了一批在区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大中型企业、新兴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其中,少数民族聚居区7市较大的企业和项目有柳州钢铁集团、柳工集团、上汽通用五菱、防城港钢铁项目、平果铝业、龙滩水电开发公司、广西有色金属集团、广西中烟工业公司、大海粮油工业 (防城港)公司、防城港核电公司、南宁糖业公司、南宁精细化工基地、南宁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优秀企业家有广西柳州钢铁 (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永南、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道然、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维健等。

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企业和企业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创新成果。柳工集团多年来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创新力度,将每年销售收入的4%作为研发经费,科研团队从一个不到20人的小部门,扩大到现在的40多个专业研究所、近千名研发人员。近年来,南宁多家公司参与完成的“木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海交大共同合作开发的“复杂薄板产品装配的数字化工艺设计与装备技术”等分别获2009年度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铝电解预焙槽控制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开发出汽车用高性能铝合金整体压铸及高强度钢冲压成形工艺与装备;主要糖厂的技术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全行业污染治理;等等。大批创新成果的运用,使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工业企业逐渐走上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规模经济效益日渐显现

这里的“规模经济效益”,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益,而是特指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育,积聚了一定规模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综合考察这些指标,我们可以看出,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规模经济效益已日渐显现。

资本市场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广西已初步建立了体系健全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内的南宁、崇左、柳州等三市是广西仅有的三个“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生态环境良好,企业融资便利。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广西有A股上市公司29家,其中少数民族聚居区15家,占51.7%。柳州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56家,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18家,保险类金融机构24家,证券营业部10家,期货营业部4家[1]。多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0年底,南宁糖业先后4次从资本市场融资8.6亿元,资产规模从上市初的6.74亿元增长到39.12亿元,食糖产量从29万吨增长到近60万吨;柳工通过资本市场4次共融资14.3亿元,总资产从上市初的9.10亿元增长到近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进一步增强了行业龙头地位[2]。柳州市还通过成立以政府为背景的投资公司、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办法,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融资,为它们解决资金困难。

技术市场方面,市场交易越来越活跃,技术合同交易额逐年增长。2009年1月,广西技术转移联盟在南宁成立。至2011年,联盟会员单位已发展到221家,包括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大学、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及其他服务机构等,涉及食品、汽车、有色金属、机械、电子信息、节能与环保、海洋等多个产业。该联盟与上海、北京等建立了技术转移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跨区域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2011年,广西华南技术交易所与北部湾产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盘活广大存量知识技术产权资源,引导更多交易主体参与技术产权交易,并在技术成果转化、技术产权转让、技术融资等方面全力服务广西科技企业,初步搭建了全方位支撑科技企业发展的市场网络体系。技术市场的日益完善促进了技术交易的活跃。2011年,南宁市技术合同交易额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43亿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334项[3],技术转移已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市场方面,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劳动力供给丰富,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相关研究显示,未来10至15年仍然是广西的“人口红利期”。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近30年来,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劳动力资源总量增长迅速,为经济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据测算,2007年南宁市劳动年龄人口 (男:16—59岁、女:16—54岁)为474.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9.4%[4]。随着劳动力资源的增长,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人才持续增长,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逐年增加,工业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领域人才稳步增长;党政人才队伍、国有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在2000年至2009年间翻了一番多[5]。此外,人才资源的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覆盖区、市、县三级的人才市场体系已经形成,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的“两只手”配合越来越融洽。

(三)外部环境优越性显著

一是区位条件优越。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南邻北部湾,西接越南,西江水道贯穿其间,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首先是沿海优势。防城港是我国沿海12个主枢纽港之一,是西部第一大港,201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9024万吨,占广西沿海港口总吞吐量的58.9%[6]。根据国家批复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7市中,南宁、防城港被纳入规划发展范围,崇左作为物流中心被自治区纳入“4+2”城市合作框架统筹规划,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其次是沿边优势。广西陆地边境线长达1020公里,有8个县 (市、区)与越南接壤。这8个县 (市、区)分属防城港、百色、崇左管辖,全部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目前,广西边境线上拥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1个,各边境口岸和边贸点都有公路相通。可以说,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再次是沿江优势。珠江水系的西江,纵横广西境内7个城市,西通云南、贵州,东经广州出海,是我国运输能力仅次于第一大河长江的、沟通云黔桂与粤港澳地区的“黄金水道”。西江流经广西的7市中,少数民族聚居区占了5个 (百色、崇左、来宾、柳州、南宁),在西江经济带开发中占有天然的优势。

二是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资源丰富,矿物种类多、藏量大,生态环境保护好。河池、百色、崇左是广西资源富集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方面,河池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锡、铅、锌、锑、银、铟、镉、硫、砷等9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广西首位,铟金属储量名列世界第一;百色铝土矿已探明储量7.8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以上,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崇左素有“锰都”之称,锰矿储量1.38亿吨,居全国之首,占广西的62.72%、全国的19.41%;膨润土储量6.5亿吨,占世界储量的五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水能资源方面,区域内红水河占广西水能资源总量的68%,可开发建设10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1291万千瓦;正在建设的龙滩水电站总装机540万千瓦,是目前国内在建的仅次于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的特大型水电工程。旅游资源方面,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集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生态示范区于一体,适宜开展多种主题旅游活动。

三是政策条件良好。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享受沿海地区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边境地区政策等国家颁布的区域性优惠政策。特别是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都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特殊的政策支持。2010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赋予包括广西在内的西部地区重大扶持政策。此外,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自治区大力推进的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两区一带”布局的交叉地带,同时享受自治区诸多优惠政策。除已颁布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北部湾经济区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意见》等文件外,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配套优惠政策也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中,可望在不远的将来出台实施。

三、推动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新增长极的对策建议

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极可以通过市场杠杆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积聚而自发产生,也可以通过政府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虽然已具备培育形成增长极的基本条件,但还缺乏增长极自发形成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由政府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引导、刺激其发展,最终在这些地区形成新的增长极,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

(一)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产业增长极

所谓“产业增长极”,是指具有创新能力、规模大、增长迅速、关联效应大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增长极理论认为,培育增长极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推进型主导产业。从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现阶段要根据自治区的部署,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千亿元产业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要立足其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制糖、烟草、农产品加工、中型轿车、炼油、氧化铝、电解铝、钢铁、锰系铁合金、工程机械、水电、核电、煤炭、造纸、木材加工、造船、电子信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等行业,积极培育企业知名品牌,争创一批“广西名牌”、“广西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积极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培植一批具有国际声誉和竞争力的旅游线路,建立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当地民众参与和分享机制。

要创新工业园区建设模式,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着力发展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功能配套齐全、设施完善的园区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向园区集中,符合产业布局的入园项目,优先列入各级重点建设项目,在项目资金、技改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二)发展城市群,培育城市增长极

城市的迅速崛起是增长极形成的空间表现形式,也是培育增长极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大力培育区域城市增长极。构建以南宁、柳州为双核心,以防城港、百色、河池、来宾、崇左为次中心,以武鸣、柳城、东兴、平果、宜州、扶绥等县城 (县级市)和重点镇为纽带的城市群,形成等级有序、规模合理的城市增长极体系。要着眼于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层次和水平,依托各自优势,采取差异化发展模式,科学定位城市功能,统筹解决资源开发、能源支撑、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环境保护等问题,促进城市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大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集聚带动效应的重点镇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经济强镇。要适当调整行政区划,灵活采取撤县设区、并镇强市、撤村设居等办法,争取将中心城市周边具备条件的县、镇并入城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吸引农村居民到城镇落户,壮大城市人口规模。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外部环境

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期以来严重制约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阻碍了其增长极的形成。要加快构建国际大通道,联合各方加快建设和完善与周边兄弟省份、与东盟对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通往东盟的东、中、西三条水陆交通通道及空中通道。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深度开发水电资源,加快发展水电,积极发展火电。加快民生水利建设,重点推进农村饮水、农田水利、农村水电、大石山区治旱和水库除险加固等工作,着力解决各族群众喝水难、用水难问题。

(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现代社会条件下,劳动力整体素质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增长极赖以形成的重要因素。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进一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逐步实现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率先全面普及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率先实施高中免费教育,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扩大自治区重点高等院校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招生规模。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劳动力。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长效投入机制,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政府主导、面向市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五)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如前所述,增长极主要通过扩散效应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然而,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两点,一是市场力的作用通常是倾向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异,二是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过渡的时间过于漫长。因此,在大力培育城市增长极的同时,要强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通过政府干预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以新的扶贫标准精确测算扶贫对象,整合各类资源,加快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创新扶贫方式,提高扶贫成效,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以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村为主战场,突出做好桂西大石山区、边境地区、贫困县和贫困民族乡、深度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扶贫开发工作。要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提高扶贫标准,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1]谭彦斌,段超.“中国金融生态城市”柳州引来众多机构抢滩布局[EB/OL].[2013-01-25].广西新闻网,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11128/newgx4ed30708-4377155.shtml.

[2]尹永强.重基础化风险抓发展广西资本市场展翅待飞[N].证券时报,2010-11-26(7).

[3]张艳华.南宁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首次破亿[N].南宁晚报,2012-01-10(10).

[4]南宁人口三十年[EB/OL].(2009-01-12)[2013-01-25].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信息网,http://www.gxtj.gov.cn/tjxx/yjbg/sx_268/201208/t20120818_15160.html.

[5]周仕兴.奏响人才强桂的时代乐章——全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7年回眸[N].广西日报,2010-09-20(1).

[6]防城港市:201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9000万吨[EB/OL].(2012-02-29)[2013-01-25].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信息网,http://www.gxtj.gov.cn/tjxx/jdfx/sx/201202/t20120229_13912.html.

猜你喜欢
聚居区增长极少数民族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问题对策研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西海岸增长极
农民工家长投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聚居区的样本为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双语教育适用模式探讨——以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为例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