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并发血三系减少3例

2014-01-22 23:14张继贤吴晓东
浙江实用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氏杆菌血常规骨髓

张继贤 吴晓东

(余姚市人民医院,浙江余姚 315400)

布氏杆菌病并发血三系减少3例

张继贤 吴晓东

(余姚市人民医院,浙江余姚 315400)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累及的器官多,其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早期极易误诊,本院近3年收住3例以血三系减少为表现的布氏杆菌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 患者,男,53岁,农民。因发热,血三系减少5天入院。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39℃,伴头痛,无咽喉肿痛,血常规提示血三系减少,为进一步治疗收住本院。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查体:体温38.6℃,脉搏9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mmHg。急性病容,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实验室检查:WBC 3.5×109/L,N 33×109/L,L 56×109/L,M 11.0×109/L,PLT 9×109/L,RBC 2.5×1012/L,Hb 85g/L,CRP 31.8mg/L;前降钙素原0.17ng/mL,血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在正常范围;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199、CA125、CA153、甲状腺功能全套、类风湿因子均在正常范围内;抗核抗体阴性;骨髓常规巨核细胞量明显增多;凝血功能常规均在正常范围;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升高;胸部CT右肺少许感染灶;B超:肝脾肿大。入院诊断:肺部感染,血三系减少原因待查,入院后予以抗感染、升血小板等措施治疗,仍有发热,入院后第7天,血培养报告:(马耳他)布鲁斯杆菌。追问病史患者1个月前曾有宰羊史,结合血培养诊断布氏杆菌病,调整治疗方案予以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口服,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范围,两周后血小板上升至正常范围,随访半年未复发。

例2 患者,男,45岁,工人。因“反复发热2月余,血三系减少2周”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最高39℃,发作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发热持续约2周左右,经当地医院治疗下降或者自然下降,后再次发热,发作期间有畏寒,夜间出汗多,近2周出现血三系下降,为进一步治疗收住入院。查体:体温39.0℃,脉搏10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9/69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3.5×109/L,N 73×109/L,L 18×109/L,L 3.5×1012/L,M 9.0×109/L,PLT 68×109/L,RBC 3.1 ×1012/L,Hb 90g/L,CRP 36.9mg/L;前降钙素原0.07ng/mL;血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CEA、AFP、甲状腺功能功全套均在正常范围,类风湿因子阴性、抗核抗体阴性,伤寒抗体阴性;凝血功能常规:PT、APTT延长,INR、D-二聚体均在正常范围;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升高;骨髓常规提示增生均活跃,粒细胞系统有中毒现象,巨核细胞数量均正常,但有成熟障碍,可见组织细胞增多,伴有噬血现象。胸部CT右肺微小结节灶,B超:肝脾胰肾未见异常。1周后血培养报告(马耳他)布鲁斯杆菌。追问病史患者喜食烤羊肉串,考虑经消化道感染,最后诊断布氏杆菌病,调整治疗方案予以多西环素0.1g,2次/d,治疗1周后体温下降,10天后血常规恢复正常范围。随后1年未复发。

例3 患者,男,65岁,农民,反复发热4个月余,血三系减少3周。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40℃,发热时伴有寒战,夜间出汗多,近3周血三系减少,曾在当地医院及上海各大医院就诊,为进一步治疗收住本院。查体:体温38.5℃,脉搏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55mmHg,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2.1×109/L,N 56.6×109/L,L 35.0×109/L,M 8.0× 109/L,PLT 39×109/L,RBC 3.1×1012/L,Hb 102g/L,CRP 89.7mg/L;前降钙素原0.55ng/mL;ESR 44mm/h;血生化:ALT 62U/L、AST 77U/L,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CEA、AFP、甲状腺功能全套均在正常范围,类风湿因子阴性、抗核抗体阴性,伤寒抗体阴性;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支原体、衣原体、嗜军团菌抗体、立克次体、腺病毒、流感、副流感抗体阴性;凝血功能常规:PT、APTT延长,INR、D-二聚体在正常范围;骨髓常规巨核细胞增多,成熟障碍。胸部CT提示:两肺血管支气管束增粗,右肺下叶结节灶;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阴性;B超肝脾肿大。入院后予以左氧氟沙星针抗感染等措施治疗,体温呈下降趋势,10天后骨髓培养:马耳他(羊)布鲁菌;血培养:马耳他(羊)布鲁菌。追问病史患者长期服用“牛胎盘”史3年余。治疗加以美他环素口服,5天后肝酶恢复正常范围,17天后血三系恢复正常范围,目前仍在随访中,体温正常。

2 讨 论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该病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西藏、黑龙江、吉林等地区,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性大等原因,布病疫区从牧区向非牧区蔓延,非牧区该病的发生率有明显增高趋势[1-3]。该病传染源主要为羊,其次为牛和猪,人主要通过破损皮肤接触病畜感染,或者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临床表现变化多样,常见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腰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病程长、易复发,发展为慢性,临床医生往往对其复杂多变、多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认识不足,而被误诊为呼吸道感染、风湿病、血液病、肝炎、结核等[4-5]。

布氏杆菌为G-杆菌,进入人体后,先在局部淋巴结内繁殖,以后或被消灭或在淋巴结内形成病灶。当病灶内的病原菌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即冲破防御系统而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毒血症等急性症状,血液中的病原菌易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并被带到肝、脾、骨髓等处形成新的病灶。这些病灶中的病原菌又可多次进入血流而引起临床症状的反复加重,形成波浪热,同时细菌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个脏器,所以临床表现复杂而多变,可出现血液系统变化,有关布氏杆菌病并发血液系统异常多有报道。本组报道3例布病均有三系减少的特征,2例并发肝脾肿大,1例肝酶升高,与文献报道一致[4,6-8],布氏杆菌病引起血液系统受累的原因可能与细菌、内毒素及变态反应有关,血三系中以血小板减少尤为明显,3例骨髓细胞学检查均示血小板成熟障碍,推断血小板减少可能与骨髓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减少有关,此外脾脏增大,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抗体的形成以及组织细胞的吞噬等都是引起减少的原因[9]。

由于布氏杆菌病在本地区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容易漏诊或者误诊,因此临床上对于长期发热合并血液系统变化、肝脾肿大等表现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详细追问病史至关重要,特别是羊、牛、猪等动物接触史,同时检验血布氏杆菌凝集试验,或者血、骨髓培养等检查进行排查,这样才能克服诊断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建立整体观念和内在联系,减少误诊的几率。

[1]周琰丁,秋蕾.非牧区布氏杆菌病32例分析.河北医药,2009,31(11):1377

[2]李德保,任冬梅,段爱军.人感染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93

[3]何伟春,蒋卫民.20例急性期布氏杆菌病临床特点与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11,22(6):39

[4]张红宇,于孟学,李小霞.布鲁菌病误诊分析(附28例报告).北京医学,2008,30(3):144

[5]宋青松.布鲁氏菌病误诊29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9):21

[6]任今敬,王洁.血常规异常的布氏杆菌病19例分析.临床医学,2010,30(80):111

[7]佟长青,王蕾,蔡艳霞,等.急性期布氏杆菌病25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5):3732

[8]高福仁,关丽梅.布氏杆菌病128例临床分析.中国伤残医学,2007,15(4):58

[9]佟长青,张斌,韩永平,等.急性期布氏杆菌病致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25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2008,3(80):494

猜你喜欢
氏杆菌血常规骨髓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猪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血常规解读
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筛选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探析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