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茎、结直肠及膀胱并发血管瘤1例

2014-01-24 06:21马小辉纪铁凤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无痛性海绵状肠腔

王 巍,马小辉*,纪铁凤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 放射线科,吉林 长春13003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核医学科)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8岁。因间断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15天就诊,并有血便30余年,一直于当地医院按痔疮治疗,效果欠佳,且近几年出现便条变细,变扁。

查体:阴茎背侧静脉迂曲扩张,阴茎海绵体可触及大小约1.0 cm×1.0 cm的硬结。肛诊:直肠下段、齿状线上方可触及隆起曲张的静脉团。

膀胱镜示:膀胱前壁见小丘样突起,表面光滑,无蒂,宽基底,暗紫色,邻近膀胱壁未见增厚。纤维结肠镜显示:距肛缘约25 cm至5 cm,齿状线上2 cm可见3、7、11点方向黏膜下静脉曲张,呈暗青色改变,直肠黏膜充血水肿,肠腔表面凹凸不平,可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隆起,质软,且部分糜烂,有血液渗出。结肠镜诊断:结肠血管瘤。CT平扫示:膀胱前壁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影,直径约5.0 cm,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病灶中心CT值31-38 Hu,乙状结肠中下段、直肠肠壁明显不均匀增厚,乙状结肠肠腔表面不光滑,直肠及肛管段肠腔闭塞,直肠系膜内见多个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大小不等,边缘清楚。

手术所见:乙状结肠中、下段表面可见数个散在静脉团,色鲜红,骨盆内可触及肿物,质韧,充满整个盆腔,大小约10.0 cm×10.0 cm,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表面静脉曲张,与膀胱粘连紧密,肿物触诊不清,一直延续到直肠下段,范围较大,游离直肠前壁,直肠前壁与膀胱后壁无法分离,遂行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及直肠上动脉结扎术。膀胱前壁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5.0 cm×5.0 cm×5.0 cm,质韧,活动度良好,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将膀胱肿物切除送至病理检查。病理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

2 讨论

血管瘤是常发生在体表的皮下组织及富血供脏器的一

种良性血管病变,发生在结肠及膀胱的少见,三者并发的更为罕见。klein及kaplan[1]报告约30%的膀胱血管瘤患者可同时合并有身体其它部位的血管瘤病变,以肛门、臂、唇、阴道、外阴、下腹部、大腿最为常见。血管瘤分三类,即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膀胱及结肠血管瘤多为先天性,来源于胚胎时残留的不能发育成正常血管的血管母细胞,在局部增殖并形成内皮细胞条索,互相吻合,出现管腔而分化成血管瘤[2]。结肠及膀胱的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结果。但CT、MRI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范围。本例CT表现特点为膀胱前壁边缘清晰的软组织肿块,乙状结肠、直肠肠壁弥漫不均匀增厚,直肠及肛管段肠腔闭塞,直肠系膜内多发小结节影,很容易误诊为膀胱和结、直肠的恶性肿瘤伴肠周淋巴结转移。但患者长达30年的血便病史,应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国内关于本病影像特点的报道很少,笔者认为出现以下几点者应该考虑本病:①长期下消化道反复无痛性出血及无痛性肉眼血尿的病史;②体表的皮下组织内可见血管瘤;③钡灌肠或泌尿系统造影可见不规则包块或充盈缺损;④结肠镜或膀胱镜检查粘膜下可见紫色曲张的血管团。鉴别诊断上主要是和结肠(或膀胱)肿瘤样病变相鉴别,如结肠癌(或膀胱癌)、淋巴瘤、转移瘤、息肉等。

参考文献:

[1]Klein TW,Kaplan GW.Klippel-Trenaunary syndrome as sosiated with urinary tract hemangiomas[J].J Urol,1975,114:596.

[2]汪 爽,高 毅.膀胱血管瘤的病理与临床[J].医学综述,2000,6(5):236.

猜你喜欢
无痛性海绵状肠腔
经腹肠道超声诊断克罗恩病合并肠瘘及肠腔狭窄
二甲硅油散的不同应用方式对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研究
整体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的效果及负性情绪影响分析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终末期肾病患者并发无痛性主动脉夹层1例并文献复习
粘连性肠梗阻不能和肠粘连混为一谈
平阳霉素注射及手术切除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
回盲口狭窄致犬肠梗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