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替佐米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4-01-25 03:18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
关键词:蛋白酶体骨髓瘤多发性

徐 宁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内蒙 通辽 028000)

硼替佐米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徐 宁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内蒙 通辽 028000)

目的 对硼替佐米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6例,采用VD方案(硼替佐米与甲泼尼龙)或VATD方案(硼替佐米、表阿霉素、沙立度胺及甲泼尼龙)为患者展开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0.0%,患者不良反应为恶心、乏力2例,腹泻1例,便秘1例,食欲缺乏1例,神经病变2例,肌无力1例,骨痛1例,水肿1例,GTP异常1例,PLT降低1例,WBC降低2例。结论 硼替佐米再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显著,可促使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不良反应均在患者可耐受范围内,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再治疗;不良反应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在浆细胞中发生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患者通常有骨髓内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广泛溶骨病变、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量增大及骨质疏松等临床特征[1]。现阶段MM通常采用联合化方法法加以治疗[2],虽然这些治疗方法可缓解患者疾病进展,促使患者生存期有效延长,然而在多次化疗下患者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会逐渐增高,很容易导致复发性/难治性MM的形成[3]。现阶段复发性/难治性MM的再治疗已经成为血液病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在为此类患者治疗时,采用硼替佐米进行再治疗时效果显著,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张之南主编)中相应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6~78岁,平均(58.2±1.3)岁;病程为6~68个月,平均(35.2 ±3.4)个月;IgA 3例,IgG 10例,轻链型3例;根据Durie-Salmon(1982年)分期标准,ⅡA期2例,ⅢA期11例,ⅢB期3例。所有患者均有3个疗程以上化疗史,主要化疗方法为MOFP、ESHAP、CVAMP、DVD或VAD等,且未取得理想治疗效果或出现复发。

1.2 方法:其中6例患者采用VD方案治疗:给予患者1.3 mg/m2硼替佐米,d1,4,8,11;给予240~500 mg/d甲泼尼龙,d1~4,d8~11。10例患者采用VATD方案治疗:给予患者1.31.3 mg/m2硼替佐米,d1,4,8,11;240~500 mg/d甲泼尼龙,d1~4,d8~11;10 mg/d表阿霉素,d1~4;100~200 mg/d沙立度胺,d1~11。患者治疗疗程为2~6个疗程,平均疗程为(3.2±0.5)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每个疗程前对患者基本情况、心电图、血常规、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糖肝肾功能及骨髓穿刺予以检查,各疗程内每4~5 d对患者肾功能及血常规进行复查。

1.3 疗效判定:利用EMBT疗效判定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共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轻微缓解、稳定与进展5个等级,以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治疗总有效。对患者展开12~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时间为(20.3±0.5)个月;根据国际肿瘤组织毒副作用统一命名法相应标准评价患者不良反应。

2 结 果

16例患者经治疗完全缓解3例(18.7%),部分缓解5例(31.2%),轻微缓解2例(12.5%),稳定5例(31.3%),恶化1例(6.3%),治疗总有效率为50.0%。患者不良反应为恶心、乏力2例,腹泻1例,便秘1例,食欲缺乏1例,神经病变2例,肌无力1例,骨痛1例,水肿1例,GTP异常1例,PLT降低1例,WBC降低2例。

3 讨 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主要特征为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血液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据统计该病在所有血液系恶性肿瘤中占比为10%左右[4]。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起病缓慢、初期无典型临床症状等特点,在早期时易出现临床误诊,中期及后期患者有多种临床表现,主要为骨痛、贫血、感染、神经症状、出血、肾功能不全、淀粉样变与高钙血症等。该病采用常规化疗方法通常难以治愈[5],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相对较短,特别是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治疗更为困难。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虽可给予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愈的可能性,然而由于患者年龄及手术风险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这一方法难以在临床中全面推广。因此临床中亟待研发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新型治疗药物或方法,以促使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延长其生存时间并提高患者生产质量。

已有临床研究表明,蛋白酶体这一多酶复合体在所有的真核细胞中均存在,若人体蛋白酶体水平高出正常生理作用所需水平时,则会导致各种肿瘤的产生,其作用机制为蛋白酶体可对人体内调节蛋白降解过程发挥介导作用,对于细胞周期抑制蛋白的合成与降解过程均可发挥介导调节作用,故而可诱发肿瘤不断生长,而在治疗中若可对蛋白酶体予以有效抑制,即可增强调节蛋白水平,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过程,致使肿瘤细胞恢复为正常的细胞稳态,或使其彻底凋亡。硼替佐米是一种二肽硼酸盐类似物,由人工合成,其是一种蛋白酶体可逆性抑制剂。和其他临床常用化疗药物不同的是,硼替佐米可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治疗效果:①硼替佐米可将泛素2蛋白酶体通道予以特异性阻断,对部分特异性蛋白水解过程加以抑制,诱导肿瘤细胞逐渐死亡;②该药可对肿瘤细胞生长与存活途径予以抑制,促使肿瘤细胞逐渐凋亡;③可对血管生成基因表达过程加以抑制,对肿瘤细胞发挥杀伤效果。④可对细胞黏附迁移发挥抑制作用。早在200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既已批准将硼替佐米用于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国外已有研究显示该药可对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挥明显疗效,且其和多种抗骨髓瘤制剂联合应用时可发挥协同作用。本次研究中,16例患者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VD方案或VATD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5例,轻微缓解2例,稳定5例,恶化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50.0%,这一结果和国内已有报道结果相似。经随访,3例病情完全缓解患者及5例病情部分缓解患者中7例病情仍然稳定,其余1例患者再次出现复发。16例患者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乏力、末梢神经炎及血小板减少等,具体为恶心、乏力2例,腹泻1例,便秘1例,食欲缺乏1例,神经病变2例,肌无力1例,骨痛1例,水肿1例,GTP异常1例,PLT降低1例,WBC降低2例。所有不良反应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均显著缓解,患者可耐受,未对继续治疗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硼替佐米再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显著,可促使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虽然治疗中患者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应均在患者可耐受范围内,临床应用时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1] 张灵丽.硼替佐米治疗18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 张红.不同haul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2.

[3] 岑海燕,施文瑜,徐梦麟,等.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1):61-63.

[4] 孟翠玉.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D].苏州:苏州大学,2013.

[5] 王在峰.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7):81-83.

R733.3

:B

:1671-8194(2014)32-0097-02

猜你喜欢
蛋白酶体骨髓瘤多发性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蛋白酶体激活因子REGγ的肿瘤相关靶蛋白研究进展
王丰:探究蛋白酶体与疾病之间的秘密
槲皮素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减轻心肌细胞肥大
微RNA-34a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小RNA干扰蛋白酶体亚基α7抑制K562细胞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