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胺碘酮转复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14-01-25 03:18孙克彬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
关键词:帕酮阵发性胺碘酮

孙克彬

(敦化市医院急诊内科,吉林 敦化 133700)

急诊胺碘酮转复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孙克彬

(敦化市医院急诊内科,吉林 敦化 133700)

目的 对急诊胺碘酮转复老年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接收治疗的75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其转复方式将其分为38例观察组和37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对比(P>0.05)。结论 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治疗,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缩短患者的转复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胺碘酮;阵发性房颤;静脉注射;有效性;安全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持续加强,房颤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其虽然不能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较大威胁,但会导致发生血流动力学障碍,严重者导致出现休克,加重心力衰竭等[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8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接收治疗的75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其转复方式将其分为38例观察组和37例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62~73岁,平均年龄(62.0±5.8)岁;原发病:10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例冠心病,9例肺源性心脏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对照组:男25例,女12例,年龄63~74岁,平均年龄(62.2±6.1)岁;原发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8例冠心病,6例肺源性心脏病,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原发病等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2]:纳入近1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纳入经动态心电图或者心电图证实为房颤发作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患者。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排除脑出血、心肌梗死少于3个月的患者;排除休克以及电解质紊乱的患者。

1.3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对其给予心电图检查,首先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治疗,对呼吸、心电、脉搏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普罗帕酮注射液(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719;5 mL:17.5 mg),将70 mg普罗帕酮注射液加入到20 mL的5%葡萄糖中静脉推注,缓慢推注10 min,结束后,如无复律情况,则半小时后按照上述剂量重复注射,如依然无复律,则将140 mg普罗帕酮注射液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中按照0.5~1.0 mg/min的速度泵入约12 h,直到成功治疗;观察组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注射液(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923;2 mL:0.15 g),将150 mg胺碘酮注射液加入到2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推注约10 min,推注结束后,如无复律,则半小时后按照上述剂量重复1次;如依然无复律,则将450 mg胺碘酮注射液加入到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按照1 mg/min的速度微量泵入,如在6 h内复律,则停止泵入;如未转复,则按照0.5 mg/min的速度持续性泵入12 h,直到成功,如无效则终止。

1.4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用药后3、6以及12 h后的转复率、平均转复时间与不良反应率进行观察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后3、6、1 2 h后的转复率对比。观察组:用药3 h后,转复6例,占15.8%,用药6 h后,转复19例,占50.0%,用药12 h后,转复36例,占94.7%;对照组:用药 3h后,转复4例,占10.8%,用药6 h后,转复11例,占29.7%,用药12 h后,转复21例,占56.8%;用药12 h后,观察组患者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的平均转复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复时间为(5.0±1.4)h;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转复时间为(8.2±2.7)h;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对比:观察组患者出现3例不良反应,其中,1例发热,2例长间歇,不良反应率为7.9%;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不良反应,其中,2例皮肤症状,2例发热,1例长间歇,不良反应率为13.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对比(P>0.05)。

3 讨 论

阵发性房颤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后期主要合并心力衰竭。其主要由于多重折返导致发生不规则性、间歇性快速的新房节律。发作时,心房每分钟发生350~600次的不规则性冲动,进而影响心房乱颤的协调性。房室传导系统只能够接收到部分心房的传导,发生阵发性房颤时,心室搏动较快,不具有规则性,约为120~180次/分[3]。近年来,有研究表明[4],如房颤持续时间超过48 h,则会导致发生心房电重构现象,缩短有效不应期,增加不应期的离散度;另外,心房不应性会使心律改变发生适应性改变,并发生心室重构;如不能有效纠正房颤,那么心室重构会导致扩张心室,并降低收缩能力。因此,患者发生房颤时,要在安全环境下,有效控制患者的心室率,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治疗,要以预防复发、终止发作为治疗原则,目前,临床中治疗主要运用药物转复、用电转复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等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胺碘酮属于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室上性和快速室性产生作用,并能够增加动作电位的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有效抑制心脏的各个传统系统、心室、心房以及房室旁路潜在起搏点等;胺碘酮还是一种多通道阻滞剂,具备Ⅰ、Ⅱ、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生理作用,能够对心房心室肌传导纤维的快通道钠离子内流产生抑制,减慢传导速度,对钾离子通道进行有效抑制[5]。对患者静脉注射时,选择粗大的静脉,这样能够避免出现药物渗漏现象。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观察组患者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对比(P>0.05)。

综上所述,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治疗,能够降低不良反发生率,缩短患者的转复时间。

[1] 黄光锐,戚雅秀,雷劲沛.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86.

[2] 林贤昌,廖跃斌,李国贤,等.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0(1):102-103.

[3] 杨成彬.胺碘酮治疗电击伤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24-25.

[4] 刘巍.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891-3892.

[5] 鲁玉芬.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68-69.

R541.7+5

:B

:1671-8194(2014)32-0112-02

猜你喜欢
帕酮阵发性胺碘酮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阵发性高血压暗藏危机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普罗帕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观察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普罗帕酮对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对快钠电流的使用依赖性阻滞作用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