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2014-01-25 03:18杨晓静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
关键词:物理疗法肌张力痉挛

杨晓静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开封 475000)

运动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杨晓静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开封 475000)

目的 观察运动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运动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对照组采用物理疗法为主,两组治疗后进行相关评定。 结果 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运动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可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卒中;偏瘫;肌痉挛,康复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肌痉挛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的生理功能,肌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出现的必然临床现象[1]。因此减低患者肌张力、提高肌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运动模式必然成为肌痉挛期治疗的重要任务。本文选择2013 年5月至2014 年5月入住我院的40例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的患者,比较两种疗法的治疗效果,现简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51~84岁,平均68.3岁;病情稳定后患者认知功能正常,其下肢肌Ashworth痉挛评定法(MAS)评定均为1级以上;病程为15~60 d,平均22.5 d;患者血尿常规均正常,无明显肝肾功能异常,无严重高血压、重症糖尿病、肺部严重感染,既往无运动功能障碍史,无精神疾病史。

1.2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理疗法包括:①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电极表面刺激下肢拮抗肌肌肉隆起部位,刺激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值,不引起肌张力增高或痉挛,低于80 mA,中频波频率:3~10 kHz,低频调制频率:0~150 Hz。每部位每次20 min,2次/天。②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促进装置治疗:治疗前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排除血管畸形、血管病变、静脉曲张及血栓形成等禁忌证后开始气压治疗,20分钟/次,每天2次。③温热疗法,用毛巾或热水袋热敷,每部位每次20 min,2次/天。

实验组采用运动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患者先运用物理疗法,放松与缓解下肢痉挛肌肉,而后治疗师采用运动功能训练,分别对下肢的伸肌和拮抗肌进行抗痉挛牵拉和抗阻训练。运动功能训练如下:①下肢体综合训练:即下肢各个关节活动训练,主动或被动活动双下肢各关节,动作要有节奏,并缓慢、轻柔,在无痛情况下全范围活动各关节;肌力训练,采用循序渐进式抗阻练习,尤其加强痉挛拮抗肌的训练,40分钟/ 次,每天2次。②持续牵张训练,其中小肌群每次牵拉持续15~20 s,重复5~10次;大肌群则为每次每肌群持续牵拉2~5 min,重复5~10次,1次/天。③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主要是利用各种反射手法抑制股四头肌及小腿肌痉挛,20分钟/每次,1 次/天。④站立训练:可在站立架、电动起立床或平衡杠内进行,45分钟/次,每天2次。对照组采用物理治疗为主,不进行系统的运动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肌张力的评定用Ashworth肌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运动功能评分用Fugl-meyer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法进行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积分。疗效评定:显效:与治疗前相比肌张力减低2级或2级以上;有效:与治疗前相比肌张力减低1级;无效:肌张力无变化或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治疗前后的MAS评分与FMA评分分别为(3.14±1.21)和(1.35±0.93);(26.78±11.83)和(48.79±11.32)。对照组治疗前后的MAS评分与FMA评分分别为(3.11±1.16)和(2.35±1.01);(25.77±12.13)和(40.01±10.58)。经过治疗,两组患者M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实验组降低幅度更大;FM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实验组升高幅度更大。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卒中致残率高,是目前我国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1~3周,就进入痉挛期[3]。已有大量文献报道脑卒中后降低肢体肌张力对肢体正常运动模式建立具有重要意义[4]。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下肢伸肌的张力明显增高,影响其向正常运动模式的转换,对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造成严重影响,使患者的步行能力受到明显限制[5],因此合理的肢体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6]。

有研究表明,单纯物理疗法对患者的肌张力减低,功能恢复有一定积极作用[7],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本研究显示单纯物理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减低、运动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其原理可能为电刺激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强局部营养,锻炼骨骼肌,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少炎性物质渗出,消除炎性反应的作用[8]。局部热敷可改善微循环,气压泵可起到局部肌肉按摩作用,改善血管张力,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肌力的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减小肌张力,其治疗效果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可能系通过被动运动使脑卒中患者痉挛肌肉得到舒展与缓解,明显降低了肌张力。主动运动有利于静脉血回流、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增加肌内张力,减少压疮发生,预防肌肉、肌腱等组织发生挛缩的作用。通过良肢摆放、肢体的正常运动,可诱导分离运动出现,打破异常运动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使感受器接受正确的传入冲动,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建立起新的运动投射区,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使正常运动模式得到强化和维持。总之,运动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在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了建立正常肢体功能的作用,可提高患者的康复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秦娟,郭秀君.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24-426.

[2] 张瑛,朱晨曦,谢腾,等.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期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1,9(2):287-288.

[3] 贾子善.脑卒中偏瘫康复[M]//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65-166.

[4] 尹帅领,刘扬,张申.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65-66.

[5] 左惠榕,王彤.两种解痉药配合物理疗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影响的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5):466-468.

[6] 黄松波,吕秀东,董爱琴,等.早期康复对重度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5(14):196.

[7] 陈姣媛.针灸结合物理疗法对外伤性截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98-99.

[8] 陆保全,卢爱玲,常育红.坐骨神经痛40 例综合物理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52-53.

R743.3

:B

:1671-8194(2014)32-0219-02

猜你喜欢
物理疗法肌张力痉挛
物理疗法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膝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关节肿痛的效果评价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关于中医非药物疗法及物理疗法治疗运动疲劳的研究进展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胞二磷胆碱联合物理疗法治疗弱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化瘀散结灌肠液辅以物理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2例临床观察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