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应用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4-01-29 13:24禇桂芬吕原峰赵慧荣张弘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尿激酶肝素脑脊液

禇桂芬 吕原峰 赵慧荣 张弘

脑静脉窦血栓是临床中少见的卒中类型, 其发生率低于1%, 脑脊液吸收障碍、脑静脉回流阻塞是其主要的特征性表现[1]。辽宁省抚顺市矿务局总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2013年1月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治疗, 效果满意,将治疗体会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32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 其临床症状、体征和CT、MRI及DSA检查均符合诊断标准。其中对照组中男11例、女5例, 年龄27~68岁, 中位年龄49.6岁;血栓部位:上矢状窦5例、直窦4例、乙状窦3例、横窦4例;急性6例、亚急性9例、慢性1例。观察组中男9例、女7例, 年龄32~71岁, 中位年龄51.2岁;血栓部位:上矢状窦6例、直窦3例、乙状窦3例、横窦4例;急性5例、亚急性8例、慢性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部位等均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IU, 2次/d,皮下注射, 14 d为一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导管注入25万U和生理盐水20 ml的混合液, 时间为20 min, 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IU, 2次/d, 皮下注射, 14 d为一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11例, 有效率为68.75%, 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14例, 有效率为87.5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脊液压力恢复10例, 恢复率为62.50%, 观察组脑脊液压力恢复13例, 恢复率为81.2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静脉窦和脑静脉同属于脑内静脉系统, 回收脑浅部及深部的静脉血流[2]。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成分的改变、机械性梗阻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脑静脉窦血栓的常见原因, 其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最主要的原因[3]。抗凝和溶栓治疗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手段。欧洲神经病学学会联盟曾经报道指出, 对于脑静脉窦血栓无抗凝禁忌患者, 均应早期给予全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研究发现[4], 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不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在血栓的再通方面优于普通肝素。同时发现, 通过介入治疗进行局部溶栓治疗, 有利于血栓和药物的有效接触、有效的减少溶栓药物的使用量, 降低出血的风险。李琳在研究中报道[5],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脑静脉窦血栓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和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率均优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本组研究中, 应用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的观察组有效率为87.50%, 显著的优于对照组68.75%的有效率;观察组脑脊液压力恢复率为81.25%, 显著的优于对照组62.50%的恢复率,表明尿激酶介入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钠肝素化治疗对于缓解脑静脉回流受阻及化解脑脊液回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脑静脉窦血栓的再通。

综上所述, 脑静脉窦血栓利用尿激酶介入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可推广使用。

[1] 齐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 29(5):473-474.

[2] 王建祯, 张开, 何心, 等.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山东医药, 2013, 53(14):65-67.

[3] 马士程, 孟然, 李思颉, 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2, 9(12):656-660.

[4] 李钢, 夏鹰, 王青松, 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10):462-463.

[5] 李琳, 袁怀武.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脑静脉窦血栓临床观察.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7):24-25.

猜你喜欢
尿激酶肝素脑脊液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脑脊液切口漏的修补治疗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脑脊液引流在早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