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的记忆

2014-02-03 02:19孙振民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田庄清水河红薯

孙振民

一晃离开家乡已经30多年了,家乡的一景一物,那些人,那些事,恍如昨天。尤其是门前那条清澈的清水河,时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我出生在河南省西华县一个偏远的小乡村,叫田庄,村庄四周一片旷野,绿树和庄稼起伏连绵,从村东头到村西头,步行也不过三两分钟。村里只有几十户人家,总共100多口人。那时的清水河,鸟飞鱼跃,清纯秀美,一尘不染,就连水底的游鱼和杂草,都清晰可见。每到春天,河滩里野花遍地,金黄色的油菜花儿大片大片地开放,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挎起草篮,掂着小铲,三三两两地到河滩里挖野菜。

我7岁那年,到陈庄上小学。陈庄和田庄,隔着清水河,相距不到一里。我每天总是早早地起床,推开家门,走出村子,那时的月亮格外明亮,纯净得一尘不染。我踏着月亮的清辉,听着清水河欢快的水流声,向学校走去。遇到天阴下雨的时候,父亲担心我过河不小心掉到河里,总是背着我淌过冰凉的河水,送我上学,接我回家。父亲寡言少语,宽厚的肩膀像一座坚实的大山,给幼小的我撑起一片晴空。父亲也常常鼓励我好好读书,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那时我家很穷,记得有一年的秋天,暴雨如注,平地上的积水过膝盖深,大雨下了几天几夜,庄稼全被泡在水里、烂在地里,没有了收成。为了能活下去,父亲推着一辆独轮车,带着我、弟弟、母亲,一家老小四口,外出逃荒要饭。我不得不辍学,沿街乞讨,直到大半年后,也就是第二年的春天,才回到家乡。看到同伴们都背着书包上学,我很羡慕,也很着急,可家里穷,我不敢向父母提出上学的要求。父亲看在眼里,边省吃俭用,边向亲戚邻居借钱,又把我送进校园。我深知返校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时时告诫自己,一定要发奋读书,好好学习,绝不能辜负父母的希望。

红薯是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主粮,我们村的耕地三分之二栽上了红薯。在60年代末,小麦产量低下,细粮短缺,红薯是年老体弱和小孩子们的最佳补品,也是农村一年四季口粮中的“拳头”产品。红薯产量比较高,而且红薯叶、红薯秧都能吃,晒干了也好贮存。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人们常说这样的话:“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课余时间,我时常到地里帮父母挖红薯,挖一棵薯苗就有一堆红薯,每每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要多高兴就有多高兴。在漫长的冬夜里,母亲一边纺着棉花,一边在火盆里烤上几个红薯,让我和弟弟充饥,每当吃着母亲烧得又焦又甜的红薯时,真切体会到母亲的辛劳。

渐渐地,我长大了,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到了暑假,我就去禹县拉煤,禹县(现称禹州),距西华营三百多里,往返需要一个星期。去的时候,我要走大约三天的时间,来到禹县方山的一座煤矿,装了一车煤,约有一千斤。别人用铁锨往架子车上装煤,我嫌太慢,就用做饭的铁锅,一锅一锅地往车上装。为防止在路上煤被风吹跑,我又往车上浇了几盆水,在煤的上面盖了一条草垫子,然后一步步往回走。刚开始,还不怎么吃力,脚下生风,走得还挺快,可是没过多久,便浑身燥热,大汗淋漓了。车越拉越沉,就像一座山。我双手架着车把,肩挎着攀绳,吃力地向前走。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湿透、晒干、再湿透,几乎一整天都泡在汗水里。几百里路,徒步往返六七天,回到家里,脸上、身上全都变得黑糊糊的。那时,累了一天,最惬意的是跳到清水河里洗个澡,美丽而清澈的河水,洗去我连日的疲惫。

1974年,我如愿被河南大学外语系录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清水河。再后来,我大学毕业,走进了城市,融入了城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返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过去的岁月却一去不再复还。然而,我无论到哪里,清水河一直在梦里流淌……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田庄清水河红薯
清水河边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清水河生态清洁小流域
蒸红薯,学一招
坚强的红薯
陆西地区清水河组一段储层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灵犬救主
安徽灵璧小田庄大运河遗址
清水河上游流域可收集雨水资源量估算与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