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服务与教育引导: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新模式

2014-02-05 14:12卢文凤童洪志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大学生

卢文凤,童洪志

(1.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重庆 404155;2.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1 当代高校大学生特征分析

时代的发展,不但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也对青少年的心灵及成长产生了不同以往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在精神生活质量方面未能同步提高,心理上也不成熟。一方面,现代社会节奏变快,父母的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对子女心理成长教育投入不够;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对现代青少年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却没有对他们的心灵成长予以足够的重视。

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注重自我和追求个性。典型特征有如下几点:一是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二是诸多学生都有一技之长;三是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四是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古怪爱好;五是在内心世界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六是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七是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但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八是张扬自我个性,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和社会责任感;九是生活在网络时代,信息和知识量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1]。同时,“90后”往往表现出学习焦虑、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嫉妒心比较强、有强烈的反叛意识、极力表现与众不同、对网络十分依赖等特点。

现代大学校园是属于“90后”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具有上述“90后”青少年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十几年前,我国大学校园内不曾出现过的,或者说是很少出现的特点,高校辅导员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认清这一特点,针对具体情况调整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才能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效。

2 与时俱进:辅导员工作定位的转变

高校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辅导员有时作为管理者在从事工作。现代大学校园的辅导员工作,针对大学生新的特点,与其说是辅导员管理学生,不如说是辅导员像父母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几百名学生,为这些学生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工作有时会让辅导员感到身心疲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与环境较好,父母在经历社会动荡以后对于子女的教育与规划比较实际,同时,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溺爱的情况并不多见,父母真正成为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较强,辅导员的工作体现为“管理+服务”的模式,在工作中更多的是管理学生的日常工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与帮助。而且,当时来自校外的不良诱惑较少,对此,学生中发生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情况并不多见,辅导员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可以充分实践管理理念,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大学生的求知欲强,对于任何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使得大学生勤学好问,同时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勇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困惑,这时是辅导员为大学生解答疑问、驱赶迷茫、指导正确的前进方向[2],而当代大学生不但具有上述大学生的共性,同时又具有新形势下的特性,正是这些特性,使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从“90后”进入大学以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开始发生变化,承担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开始不得不承担更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3],工作角色也开始向“保姆”转变。由此,高校辅导员似乎首先要做一名家长,然后才能再作为一名教师来开展工作。

当前,诸多学者、专家、高校管理工作者都在提出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文化水平[4]。笔者以为这些并非问题的关键所在,恰恰相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这样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文化水平本身就非常高,而我们却看到许多高校辅导员整天疲于奔命处理学生中本来就不应该发生或者出现的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问题,几乎没有涉及到学生的学习问题、思想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一些“保姆”可以解决的问题。辅导员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真正的思想问题,更不要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重要工作是调整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定位和工作方式,培养大学生“自理、自立、自信、自强”等方面能力,而不仅仅是只谈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应该围绕“培养+服务”“教育+引导”的模式来开展。

3 “培养+服务”: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

2006年7月23日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第2条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5-6]。这正是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入校以后就必须开展的“培养”工作,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大学生“自理、自立、自信、自强”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上大学以前进行的“四自”教育并不多,家长并没有对子女做必要的“四自”教育,对子女的要求几乎是百依百顺。同时,几乎所有的高中都在用“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来评价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使学生失去了成人前接受“四自”教育的最后机会。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就应该是“四自”教育。

在培养大学生“四自”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大学生的“服务”工作。对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所有的学生,不论是“四自”能力强的学生,还是不强的学生,都会有一种置身于陌生环境的感觉。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他们感到茫然,高校辅导员的“服务”工作就至关重要了。通过“服务”工作,学生可以很快熟悉校园、城市、学习、生活以及办事流程等等常规性事务。“服务”工作做得好,高校辅导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同时也会促进“四自”能力的培养。培养“四自”能力工作做得好,又会使“服务”工作事半功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笔者以辅导员身份对2011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次尝试,即学生入校以后,在传统的班级基础上,又在班级内部建立“互助组”,强化了“四自”能力的培养,同时,推进了“服务”工作的开展。其中,“互助组”就是在班级内建立人数在5~7人的小组,一般情况下,1个班级可以建立4~6个小组。“互助组”的建立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在班委协助下,可以以兴趣相投,也可以是以宿舍为单元建立。不管是哪种,前提条件必须是组内团结和谐,组间不能有恶性竞争。“互助组”的功能在于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相互帮助、相互提醒、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四自”能力的提高。“互助组”建立以后,学习上,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几乎达到了100%;生活上,大学生们遇到问题后,会在组内寻找解决方案,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方式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开展,“互助组”这一管理形式,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可见,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重点不能放在“管理”上,而“培养+服务”则成为辅导员在大学生入校初期工作的必然形式和阶段。

4 “教育+引导”:辅导员工作的最终目标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高校辅导员应该“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7]。这里的“教育和引导”主要是针对一些冲突及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也许用“安抚和疏导”更为确切。纵观高校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真正体现的就是“教育+引导”,即“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而这个“教育+引导”必须在“培养+服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也就是说“教育+引导”工作必须在辅导员做了一定工作的基础上,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

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必须是大学生自觉接受才能高效完成教育过程,而目前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师生比严重超标。教育部文件规定的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但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扩招,同时高校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放缓配备辅导员的步伐,导致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在超负荷工作。面对这么庞大的学生队伍,对高校辅导员来说,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就是“教育+引导”,这样才能高效地开展工作,使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高校辅导员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合理和可行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思想水平,而理论创新必须来源于实际工作,只有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才能总结工作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因此,“教育+引导”是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实践经验的源泉,同时,也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积累了工作经验又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也就是说“教育+引导”是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的最终目标。

5 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使当代大学校园的学生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现代大学生新的特点来调整工作方式,增强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使新进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同时又不能陷入到“保姆”式的工作模式中去。应采取“培养+服务”“教育+引导”的渐进模式开展工作,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陈桂军.90后学生管理方式与方法研究[J].金田:励志,2012(9):300.

[2]戚家勇.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新生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8(8):57-59.

[3]吴彬,冼锦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93-94.

[4]庄萍萍.新形势下优秀高校辅导员特质初探[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4-146.

[5]赵修渝,董大法,刘清才.对新形式下研究生德育工作模式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2):25-30.

[6]杨艳兰.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09:3-10.

[7]舒叔宝.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5-7.

猜你喜欢
辅导员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