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高校教改多样化办学模式的研究

2014-02-09 08:34张馨月
教育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技能

张馨月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设计系,广西桂林,541004)

一、引言

自中共十八大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的部署纷纷进行。在国际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体系视域下,各旅游高校的教学体制与教学管理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也纷纷响应十八大的会议精神,与企业合作,紧紧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团结企业、院校、科研单位,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地发展。

在欧美国家中,为促进经济与教育的发展,曾进行或正在进行各种改革。英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地位并驾齐驱,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就业上优势鲜明,“学徒工”越来越受青睐。申请一个在劳斯莱斯工作的学徒工岗位可能要比申请牛津或者剑桥等高等学府的受教育名额更热门。德国实行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不但节约了国家的教育经费开支,同时保证了学生就业。奥巴马政府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就业低下的情况而重拳推出产、学、研相结合的职教模式。“加长版”(学制6年的大学专科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在美国悄然兴起,其办学目标就是要让每名学生毕业就能从事入门级的技术工作。此举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就业状况,引起了国外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与效仿。

中共十八大会议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产业发展与教育融合”,这些也成为国内关注的教育热点。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产业人才结构、提升劳动者的竞争力等离不开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科研产业化等都离不开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和对高校的支持。校企合作成为高校与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两者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拓宽各级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的通道,是推进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也是对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一)“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

“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作为校企办学的一种新型办学思路,是指校企双方资源整合投资共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育与生产双职能的机构实体。把“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合二为一,企业资源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互换互利,教学人员与生产人员交叉任职,实现企业内外与学校内外的工作一体化,使教育目标与生产目标都得到内容和时间上的保证,执行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和完整性。

1.教学服务企业,面向市场

学校教学就是为了促使学生就业,服务企业是办学的首要任务。以往在教室里学习,学生会因环境熟悉而懈怠,而在一个新鲜的岗位上学习,学生会感到兴奋,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工作绩效不是苍白无力的卷面评定,而是要面向市场,接受市场的监督与考验,这使学生端正了学习的态度。

2.遵从市场原则,实施企业机制

学校实施企业化运作是“一体化”办学模式的重要特征。学校是个“大企业”,学校的下属系部是企业的具体职能部门。譬如可将艺术设计系作为企业专业化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领导、各教研室负责人、教师、学生与设计管理者、设计师、业务员、预算员等身份等同且可互换,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学生上的课,可以看作企业给员工开设的技能培训,是提高技能的保证,是加薪的依据。学生完成每门课,按照校企合作机制算是有偿的服务。这样一来,教师有了工作积极性,学生则不仅积极学习与掌握技术技能,还获得了学习之外的经济的收入。下面以室内设计专业作为公司的部门为例,分析艺术设计系实行“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可能性(如表1)。

表1 室内设计公司职能部门与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功能对照比

从表1可知,学校的教育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教育人员与企业人员一致(即设计师与教师一体化,学生与学徒也一体化)。其优势就是:1.企业项目是教学案例,已实现资源共享;2.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创意与设计,在耳濡目染中掌握了技术与技能,事半而功倍;3.企业式教育为企业储备人才,为国家教育机构减压,为企业谋创收,实现多方共赢。

(二)“2+1+1”培养模式

用人单位招聘人员须有“1年工作经验以上”的要求成为众多毕业生就业的门槛。而“2+1+1”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好能把这个问题轻松解决。

所谓“2+1+1”,是指四年制的教学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以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第三年到企业当学徒,继续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高端专业课程;最后一年到企业工作,学习实践。此模式对课程教学改革富有挑战性,要求学校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的要求重组课程。如艺术设计专业可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修订教学大纲,把四年课程进行精简与浓缩,以便学生顺利完成此三个阶段的学习与考核,让学生既能学到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得到专业能力的锻炼,更能得到岗位技能的培训。“2+1+1”培养模式针对设计师的岗位量身定做,并不会成为令人堪忧的“快餐”式教学——不像社会上的电脑技术速成班,那里培训出来的充其量只是“制图员”,并不具备设计师应有的综合素质。

表2 “2+1+1”培养模式

从表2可知,保障理论课程的“必需”和“够用”,保证实践课程的质量,是“2+1+1”的模式进行的前提;结合企业需要培养设计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得到锻炼,可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形成个人风格,并具有持续发展为有潜力、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可能,最终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三)“走出去”培养模式

所谓“走出去”,是教师或学生带着一定的教育或学习任务到企业中去锻炼,以达成传统课堂教学中所不能达成的教学效果。“走出去”模式可分两种:一种是教师“走出去”,另外一种是师生“走出去”。

首先说教师“走出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工作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的接受、消化、理解并创造性运用之上的。现代的经济模式下,社会要求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要全面综合,还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技能的教师,应该采取“走出去”的模式来获取相关知识。然而大学里的教师,“非博即硕”,他们头上的光环总是让他们放不下面子向工人(许多只有小学水平)学习。但“师者为徒”的换位学习法有助于那些高学位的教师到企业里锻炼,从而脱胎换骨,成为“双师型”的大学教师。[1]

而师生“走出去”的模式,是指教师带学生进入企业,由企业员工指导学生零距离实践教学过程的模式。学生在企业中定岗实习,与企业员工同工、同住、同吃,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与工作生活,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就业技术技能的目标。“走出去”的校企合作模式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与企业建立长效实训基地。基地长期稳定,有利于校外实习资源的稳定,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实践的稳定,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改进程的稳定。长效实训基地的建立有赖于校方与企业方的利益平衡点,只有双方达成共赢的校企合作目的,才能形成长效的实训基地。

2.加强企业实习管理。学生进入企业,等同进入一个陌生环境,会产生焦虑甚至厌学的心理。校企双方在遵循合作的原则上要加强学生实习的管理,帮助并督促学生尽快进入岗位工作状态,实现实习目的。

(四)“请进来”培养模式

“请进来”模式,是指引企入校或请行业专家定期、不定期到校教学或开讲座。

引企入校,是在不发生产权转移的条件下将与专业对接的相关企业引入合作办学,以丰富教学资源和生产资源,实现校企的互利互惠。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可直接为企业培养储备式的理想人才。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困难,更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交互利用,为学院的教育创新搭建了一个双向的培养人才的平台。

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学,是引企入校的必要补充。学校资源毕竟有限,请进来的行业专家可以弥补教师企业岗位知识的不足,扩大学生的市场知识量。行业专家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思维与校内教师有所不同,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法不同于校内教师,这有利于学生职场能力的学习和提高。

三、总结

上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各具特色,但在校企合作中,不能一条路走到底,要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采取多种办学模式,灵活多变地进行合作,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业与就业的对接,是对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都有益的举措,更可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供经验。

[1] 鲁昕.提高行业指导能力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301/ 147350.html.

[2] 靳晋.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4).

[3] 张馨月.“师者为徒”的换位实践性教学探究[J].大家,2010(10).

[4] 丁兆花.浅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J].职业,2009(9).

[5] 朱凤,雷江.基于产教结合战略的教学组织结构研究[J].知识经济,2010(21).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技能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