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两难

2014-02-11 10:01张怡微
世界博览 2014年1期
关键词:台湾人观光民宿

张怡微

上个月采访吴念真时,在他的工作室见到《看见台湾》的海报。他为这部电影配音。这些年来,台湾本土电影看似复兴,实际票房谁都不敢保证,拍一部环保生态片的困难可想而知。导演齐柏林本来是公务人员,2009年莫拉克风灾时,他抢在直升机前进入高雄县甲仙灾区。“毁天灭地的景况,就像世界末日到来。”山河变色令齐柏林不忍卒睹,他竟放弃三年后就能提领的百万退休金,抵押房产,借贷投入拍摄。

这是他首部执导的纪录片。以悲情始,恐怕又会以悲情止。真正领情的台湾民众,未必和他的预期谋和。《看见台湾》耗资9000万台币的纪录片,花费近三年时间拍摄,以航拍鸟瞰的视角俯视整个台湾的美丽与哀愁。获得第50届金马影展最佳纪录片之后,影响力正持续延烧。许多与他素未谋面的台湾人为他喝彩,迄今票房已破亿新台币。但许多与他素无冤仇的人,又不免恨他怨他。

《看见台湾》热映后,最先波及的便是南投清境农场的民宿,因涉及泥石流威胁,被列为违建。自由行的陆客们对清境定不陌生,高山草原的壮美、清新一直是中部风景独好的代表。随着中横开辟,合欢山成为台湾人最容易亲近的高山,位于合欢山必经之路的清境地区,原为原住民猎场,长满了高耸入云的大树。冬季赏雪,夏季避暑,虽不如日月潭、阿里山一样深植老一辈大陆游客的内心,却很快风靡台湾旅游的各大论坛,成为年轻人热爱的环岛地标。

但谁想清境地区合法民宿仅有四家,其余的一百三十家都有安全问题。政府第一时间提供数据,证明他们对此早有调查。像是一种放弃、或出卖,又像是一种搪塞。导演齐柏林试图展示的,应该是过度开采的观光业对于自然生态的侵蚀。点名的还有台湾各处温泉旅店、被切割的海岸线、被过度抽取的地下水、垃圾掩埋等,在鸟瞰视野之下,触目惊心。电影的意图并非针对清境。但电影热映后,清境民宿率先面临拆除危险,意味深长。新闻中有一位经营者是退伍老兵。他看着镜头哀哀地说了一句特别过时又令人心疼的话,接近于“我们还在等上级安排,安排我们去哪里就去哪里”。就像荣民一生命运的写照。

1960年代,政府将从滇缅战区撤台的军队安置在这里,开启了情境农场的开发。本是天涯沦落人,偏安而居、自力更生,将荒山开垦为良田。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商业入驻,顺应时代变迁。如今再度遭逢迁徙之变,虽然有缘有故,到底令人慨叹世事无常。军人自有一贯的服从意识,再大的风险居然都能够吞下。如今涣散的年轻人都做不到了。

几年前去阿里山玩时,下山见到窄窄的公路下垫着数十只巨大的集装箱,问司机怎么回事。司机说前几天刚刚泥石流塌方,来不及修,先垫集装箱。那是山的背面,公路上依旧车水马龙,运载观光客。去花莲旅游时,找的司机特别朴实,不太會讲话,硬要兼做导游,就常常说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譬如“那里你们要不要去,那里很有名诶,上次掉下来大石头,砸死过大陆客。”这些看似平淡的景观及语言,早就成为日常的淡然,内化为靠山吃山的在地人的世界观。他们比谁都更早知道危险,却也比谁都更需要依傍着这种危险活下去。

生态作家吴明益曾经写到过“解严”对台湾自然书写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戒严时,台湾连带把海岸跟山脉都戒严了,一个海岛国家竟少有人假日选择出海,只能在可怜的海水浴场泡水,有时候连举起相机都可能违反军事法令。” 处理环境问题最大的阻碍和两难显而易见。同意发展观光的是政府,最后要取缔观光的也是政府。政治和利益挂钩的深渊,岂是一部《看见台湾》所能承受之重。然而,《看见台湾》却依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帮助我们这些“外人”理解文艺背后的严酷。如奈保尔的游记散文,如康拉德的海洋。小的时候是没看懂,长大了,是很怕看得懂。

2013年,无疑是马政府最冷一年。如今无论是食品安全、环境问题,甚至妯娌不合互相戕害的社会案件,都被舆论引向经济太差、人心焦虑。《看见台湾》的热映更是雪上加霜,为本就深陷经济寒潮的台湾人注入了煽情的力量。政府顺应民意的“正义”背后,是那一百三十家民宿业者,及相关观光产业的工作人员未来要怎么生活下去。

吴念真的旁白说:“这样的台湾,如果你没看过,那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许多台湾人看完电影都哭了,因为即使他们站的够高,依然对他们身边的人及深爱的下一代,无能为力。

猜你喜欢
台湾人观光民宿
孪生院子民宿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你是民宿达人吗
荡秋千
台湾人在上海的公益活动
台大教授一席话“骂醒”所有台湾人